稻茬小麦缓释氮肥两次分施调控产量形成和氮效率的形态生理机制

江苏省作为我国最大的稻茬小麦生产区,推动其稻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对保障本地区和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稻茬小麦生产中速效氮肥常过度施用,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和生产成本上升,并且加剧土壤退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如何在保障作物高产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作物生产中的重要课题。缓释氮肥由于省工、高效和环境友好Metabolism抑制剂等优点,为稻茬小麦种植实现省工、增产和增效的协同提供了重要思路。以往缓释氮肥在小麦上的应用多采用一次性基施的方式,虽节省人工投入,但由于养分供应难以匹配小麦全生育期养分需求,在生产中的实际效果存在较大争议。为进一步提升缓释氮肥在稻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市场上推广的树脂包膜尿素(PCU)、硫包膜尿素(SCU)和脲醛缓释肥(UF)为材料,分析其在小麦生育期内的氮素实际供应动态,探讨缓释氮肥两次分施氮素供应与稻茬小麦全生育期氮素需求的同步性;并根据生产中省工、节本、增产、增效和提质等需求,设计缓释氮肥一次性基施(M1)、缓释氮肥基施加尿素拔节期追施(M2)、缓释氮肥基施加返青期追施(M3)和缓释氮肥掺混尿素基施加返青期追施(M4)等施肥方式,以常规高产栽培尿素4次分施为对照(CK),系统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群体质量、产量构成、品质、物质积累转运、衰老及灌浆生理、抗倒伏性能、氮效率和经济效益等的调控效应及其节氮增效潜力;在江苏开展多点示范试验,明确缓释掺混肥不同施用方式在大面积生产中的丰产性和生态稳定性;并且从土壤氮素平衡、N2O排放、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探讨缓释氮肥两次分施减少麦田氮素损失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肥包埋置法测定不同类型缓释肥在小麦田间基施与返青期追施条件下的实际氮素释放动态及其与植株养分吸收的协同性,结果表明PCU在土壤中的氮素释放呈慢—快—缓的“S”型曲线,SCU呈先快后慢的倒“L”型曲线。PCU和SCU一次性基施,氮素主要集中在返青前释放;而PCU和SCU基施加返青期追施,氮素可在小麦生育前后期持续释放,与一次性基施和尿素对照相比显著提高小麦成熟期吸氮量,两年平均增幅分别达13.64%和15.83%。Richards模型参数表明,PCU基施和追施条件下的氮素快释期内在时间上分别与小麦分蘖至越冬和拔节至孕穗这两个氮素需求高峰期基本吻合,且两个快释期的氮素释放率均达60%以上,氮素释放量可充分满足小麦氮素需求高峰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2、PCU、SCU和UF一次性基施和尿素对照相比实现平产或略有减产,避免了追肥人工,但肥料成本较高,平均净效益分别下降357.71、1090.55和1433.99元·hm-2。不同施肥方式中,M3和M4模式均有利于协调群体结构,提高总结实粒数,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延缓花后LAI下降,促进穗数和粒重协同提升,其中PCU中M4模式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净效益均最高,和尿素对照相比四年平均增幅分别为12.Physiology based biokinetic model92%、9.60个百分点和21.09%,且减氮20%条件下平均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16.95个百分点,产量仍略高于尿素对照;SCU中M3模式有利于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净效益共同提升,四年平均增幅分别为7.24%、7.16个百分点和11.43%,减氮15%条件下可基本稳产,且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提高10.63个百分点;UF中M3模式两年度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最高,平均增幅分别达8.30%和4.86个百分点,有利于增产增效,而M2模式追肥以尿素替代,降低了肥料成本,两年度平均净效益略高于M3模式。3、不同类型缓释氮肥两次分施,生育后期氮素供应充足,有利于提高花后旗叶CAT、POD和SOD活性,减少MDA累积,延缓SPAD值下降,提高乳熟期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增强净光合速率,促进光合产物积累及其向籽粒的运输。PCU、SCU和UF两次分施均能改善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延长其有效灌浆持续期,增加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和一次性基施相比显著提高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其中PCU光合性能、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灌浆期和平均灌浆速率等均略优于SCU和UF。4、PCU和SCU一次性基施在小麦返青后氮素供应下降,降低基部第二节间长度、株高和花后重心高度,提高其充实度、茎秆粗度和秆壁厚度,增强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田间实际倒伏率分别仅为1.11和1.31,但产量水平显著低于PCU和SCU基施加返青期追施处理。PCU和SCU基施加返青期追施,和尿素两次施用对照相比分别增产14.75%和12.45%,且基部第二节间茎秆粗度、秆壁厚度、节间充实度和抗折力等指标均高于尿素对照,有利于提高植株乳熟期和蜡熟期抗倒伏指数,协调抗倒伏性能和增产之间的矛盾。5、PCU、SCU和UF两次分施和尿素两次分施相比均显著降低氮素表观损失量,降幅分别达41.65%、34.13%和15.39%,有利于提高植株氮素吸收和收获后土壤氮素残留,且降低氮素通过淋溶和N2O排放等途径的损失,其中植株吸氮量和对照相比分别增加 18.67%、14.26%和 7.75%,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下降 18.46%、8.39%和 9.58%。PCU显著提高成熟期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氮循环相关菌群如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降低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ota)的相对丰度,通过调节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控制土壤中NO3-浓度。6、缓释氮肥施用方式显著影响不同类型专用小麦产量、氮素积累转运和籽粒品质。PCU一次性基施提高小麦营养器官尤其是茎鞘的花后氮素转运率,但降低花后氮素积累,减少籽粒氮素吸收,和尿素对照相比虽未显著降低产量,但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不利于中、强筋小麦改善品质,但有利于弱筋小麦品质达标,实现弱筋小麦种植稳产提质;PCU掺混尿素两次施用,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较尿素对照增幅分别达4.91%~11.12%和2.91~7.69个百分点,且提高花后氮素积累量,促进籽粒氮素吸收利用,与尿素4次分施相比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指标均未显著下降,促进中、强筋小麦品质达标,有利于中、强筋小麦生产实现增产稳质。7、硫包膜缓释掺混肥(SBF)一次性基施在江苏不同地区(每年8个试验点)产量较对照两年度分别平均下降4.70%和3.10%,变异系数(CV)法分析表明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NAE)的稳定性也处于最低水平;SBF基施加尿素拔节期追施在不同地区较对照两年度产量平均增幅分别为3.11%和3.94%,NAE平均增幅分别为6.31%和8.29%,在不同生态地区下丰产性和稳定性优于SBF一次性基施,但低于SBF两次分施;SBF两次分施在不同地区两年度较对照产量平均增幅分别达8.49%和7.03%,NAE平均增幅分别达16.36%和15.19%,效益平均增量分别达901.59和672.08元·hm-2,在不同生态地区下表现出较高的丰产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大面积生产增产、增效和增收协同;SBF两次分施在减氮15%的条件下产量和效益与尿素对照无显著差异,但NAE两年度分别平均增加18.44%和17.13%,节氮增效效果明显。8、本研究不同PD0325901临床试验类型的缓释氮肥中,树脂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等比例掺混基施60%+返青期追施40%、全量硫包膜尿素基施60%+返青期追施40%、全量脲醛缓释肥基施60%+返青期追施40%或脲醛缓释肥基施60%+普通尿素拔节期追施40%,有利于促进稻茬小麦省工、增产、增效和增收的协同,可实现普通尿素部分或全量替代,并且表现出一定的节肥增效的潜力,推荐在稻茬小麦生产中推广应用。

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对躁狂症患者神经内分泌指标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对躁此网站狂症患者神经内分泌指标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2021年1—12月收治的躁狂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口服丙戊酸钠治疗,同时对照组联合使用氯丙嗪,观察组联合使用阿立哌immune score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神经内分泌指标、躁狂症状。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及神经内分泌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BRMS评分、神经内分泌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可显著提升躁狂症患者临selleck KD025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内分泌指标及躁狂症状,且药物安全性更高。

重构酿酒酵母代谢途径合成24-表-麦角甾醇及其衍生物

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BL)是天然芸苔素甾类化合物中活性最高的化合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农业部下属的研究机构开始研究花粉中的植物激素成分,经过四十余年的持续努力,最终在七十年代末从花粉中分离出纯的BL并确定了其化学结构。然而,由于BL在植物中含量极低,且缺乏可以规模供应的前体物质,至今仍未能实现量产。近年来,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大量合成稀有天然产物或其半合成前体(如BL及其合成前体)成为可能。酿酒酵母因具有生物安全性高、基因编辑等遗传操作工具丰富,成为合成生物学的最佳底盘细胞之一。本研究通过比较现有BL类似物的合成途径以及合成前体如麦角甾醇、豆甾醇以及海百合甾醇等的侧链结构,提出24-表-麦角甾醇可以作为BL半合成的前体,并采用酿酒酵母为底盘细胞创制规模化制备24-表-麦角甾醇的人工细胞工厂,以期实现BL的商业应用。首先,构建24-表-麦角甾醇人工合成途径。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敲除ERG4的酵母中引入来源于不同植物的Δ24(28)-甾醇还原酶DWF1,液相分析发现了新产物的生成,并进一步通过质谱和核磁验证,确定其为24-表-麦角甾醇。其中,引入来源于匍匐筋骨草(Ajuga reptans,Ar)的ArDWF1的重组菌,其24-表-麦角甾醇产量最高,达到13.79 mg/L。在此基础上,采用定向进化提升ArDWF1的催化活性。基于缺乏麦角甾醇的菌株表现出表型缺陷的现象,采用含有YPD/HygB+0.025%SDS的培养基作为筛选培养基,开发了 DWF1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将ArDWF1基因突变体片段(易错PCR)与线性化表达质粒共转化酵母菌(erg4Δ),通过胞内同源重组组装突变体表达质粒,构建突变文库,经过高通量筛选和液相复筛,得到正向突变点。采用DNA shuffling,对获得的正向突变点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最佳突变体Ar207(V143G/S306P/Y338H),与ArDWF1相比,携有突变体的重组菌的24-表-麦角甾醇产量提高至3.46倍。然后,通过调控甾醇稳态,促使甾醇代谢流顺畅地向下游流动,提升甾醇的积累量。对2个编码甾醇酰基转移酶的基因(ARE1和ARE2)和3个编码甾醇酯水解酶的基因(YEH1、YEHH2和TGL1)分别进行了敲除、过表达和组合过表达操作,分析其对胞内甾醇稳态和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发现过表达酰基转移酶(ARE2)和水解酶(YEH1和/或YEH2)的组合,能产生一种协同效应,重构了甾醇稳态,特别是YQE717(ARE2-YEH1-YEH2)菌株,合成了 71.04 mg/L的24-表-麦角甾醇和220.07 mg/L的晚期甾醇(具有Δ5,7结构的甾醇),分别是未调控菌株的1.65倍和2.09倍。最后,强化途径基因,实现24-表-麦角甾醇的高选择性、高滴度制备。通过筛选不同类型的启动子调控Ar207的表达,确定采用诱导型GAL1启动子(PGAL1),增early antibiotics强Ar207在发酵中后期(乙醇补料阶段)的转录水平。进一步过表达脂肪酸合成途径关键酶ACC1后,细胞储存甾醇的能力增强,产量又略有提高。但是,由于Ar207的启动子替换为PGAL1后,24-表-麦角甾醇的另一前体,24-表-麦角甾-5,7-二烯-3β-醇积累明显,因此进一步过表达了编码甾醇C-22脱氢酶的基因ERG5,以促进该前体的转化。最终构建得到的YQE734菌株,通过补料分批发酵,24-表-麦角甾醇的产量提升至2.76 g/L,在晚期甾醇()中的占比提升至84.2%。此外,本研究还以产24-表-麦角甾醇的重组菌为出发菌,借鉴BL合成途径,尝试构建具有(22R,23R)-22,23-双羟基侧链的GSI-IX化学结构24-表-麦角甾醇衍生物的合成途径。敲除ERG5并引入拟南芥来源的甾醇C-22羟基化酶、甾醇C-23羟基化酶和P450s还原酶,经液相及质谱分析,确定(22R,23R)-22,23-双羟基-7-脱氢-菜油甾醇(22,23-diOH-Δ7-CR)人工合成途径构建成功。通过调整途径中基因的转录水平、截短AtCPR1的方法,补料分批发酵时22,23-diOH-Δ7-CR的产量达到100.60 mg/L。本研究借助酿酒酵母自身Q-VD-Oph浓度的麦角甾醇合成途径,构建BL化学合成前体——24-表-麦角甾醇的人工合成途径;采用蛋白质工程、甾醇稳态工程和高密度发酵,提高了 24-表-麦角甾醇的产量,为BL的量产奠定了基础;最后,还构建了产侧链双羟基化24-表-麦角甾醇衍生物的酿酒酵母细胞工厂,并进行了初步优化。

异硫氰酸酯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菌机制研究

玉米小斑病(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SCLB)获悉更多是世界玉米主产区最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异硫氰酸酯(ITCs)是十字花科植物产生的一种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对多种能够侵染十字花科植物的病原菌有强烈抑制活性,但是对于不能侵染十字花科植物的病原菌的抑制活性还medical faculty未见报道。高渗透甘油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HOGMAPK)途径是细胞感受外界高渗胁迫环境,进行信号转导,调控下游转录因子和靶基因表达的重要信号途径,其不仅参与到植物病原真菌对非生物逆境胁迫的响应,也参与多种生物逆境胁迫应答过程。组氨酸激酶(histidine kinase,HKs)作为信号受体蛋白,其在HOG-MAPK途径上游起作用。笔者研究表明,ITCs对玉米小斑病菌的营养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致病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抑制病菌黑色素合成酶和细胞壁降解酶的表GSK2118436体外达,而氧化还原平衡相关蛋白ChTrx2和ChNox1的缺失突变体表现对ITCs更为敏感。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联合分析,笔者发现AITC处理后的玉米小斑病菌中多个HKs以及HOG-MAPK途径核心激酶Ssk2、Pbs2和Hog1显著上调表达,可能是ITCs的作用靶标。通过构建以上基因的缺失突变体,明确敲除ChSSK2、ChPBS2和ChHOG1后都会对ITCs的敏感性增加,同时该通路在氧化胁迫、高渗胁迫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突变体对玉米的致病力都明显下降。笔者也发现组氨酸激酶编码ChNIK1基因的缺失后对A-ITC、戊唑醇和嘧菌酯等更为敏感,并且不同的组氨酸激酶都参与病菌适应多种胁迫和生长发育过程。这些结果表明HOG-MAPK途径以及其上游的组氨酸激酶在玉米小斑病菌响应ITCs胁迫和发育致病中有重要作用,能为新型杀菌剂靶标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氧化锆陶瓷手术刀具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

本文针对传统碳钢手术刀的生物相容性差、容易生锈、锋利度差、带电荷等缺点,将石墨烯(GNPs)引入到3Y-TZP/Al_2O_3复合材料中,成功制备了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较好生物相容性的3Y-TZP/Al_2O_3/GNPs陶瓷手术刀,并对其切割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了不同的切割参数对于手术刀的切割力的影响。此外,在手术刀刀刃上制备了表面微织构,研究了表面微织构对手术刀切割力的影响,并分析了飞秒激光加工参数对手术刀表面微织构形貌的影响。采用SPS-HF双电源等离子烧结工艺制备了3Y-TZP/Al_2O_3/GNPs陶瓷手术刀具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以及GNPs含量对刀具材料力学性能、相对密度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着重分析了烧结位移曲线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了GNPs含量对刀具材料晶粒尺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少量的GNPs能够提高刀具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但添加较多的GNPs反而会降低刀具材料的抗弯强度。当烧结温度为1400℃、保温5min、烧结压力为30Mpa时,添加0.2wt%GNPs的刀具材料YAG0.2取得最优综合力学性能,其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857±10Mpa和12.70±0.16Mpa·m~(1/2),相对密度为98.7±0.2%。同时,GNPs的添加有利于提高刀具材料的致密性,但会降低刀具材料的维氏硬度。随着GNPs含量的逐渐增加,刀具材料中氧化锆的晶粒尺寸逐渐减小,添加的GNPs能够抑制晶粒的生长。此外,还对3Y-TZP/Al2O3/GNPs陶瓷刀具材料进行了生物相容性测试,利用结肠癌细胞(caco-2)进行了细胞毒性实验,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刀具材料的抗菌性测试。通过测试分析发现,3Y-TZP/Al_2O_3/GNPs手术刀具材料不具备细胞毒性,对caco-2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刀具材料中GNPs含量的逐渐增加,可以观察到刀具材料周围的细胞生长状态仍然保持良好。通过caco-2细胞的活性染色荧光图可以看到,其与刀具材料长时间接触后,caco-2细胞的死亡数量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细胞的死亡率趋于稳定,这说明较低含量的GNPs不会影响caco-2细胞的增殖生长。3Y-TZP/A更多l_2O_3/GNPs陶瓷刀具Gefitinib体内实验剂量材料具备一定的抑菌效果,特别是YAG0.2刀具材料,其抑菌率达47.35%,抑菌效果显著。以陶瓷手术刀YAG0.2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飞秒激光的加工参数对其表面微织构形貌的影响,并进行了切割性能实验研究,分析了手术刀切割角度、切割速度及其表面微织构对切割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激光加工功率比为80%,脉冲宽度为2000ms,离焦量为30μoxidative ethanol biotransformationm时,刀具表面微孔的形貌较好,边缘比较光滑,微孔的直径约为30μm,与设计尺寸相一致。当功率较大,脉冲宽度较低或者离焦量较低进行加工时微孔边缘出现许多的熔融物,无法保证微孔边缘的平整与光滑,加工质量较差。在手术刀切割硅胶组织的过程中,较大的切割角度以及较低的切割速度有利于降低手术刀的破裂切割力。当切割角度为40°,切割速度为100mm/min时,手术刀的破裂切割力最小,达到4.10N。随着切割速度的增加,破裂切割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的趋势与所切的硅胶组织的破裂位移的变化趋势相一致。随着手术刀刀面微织构的密度从0%增加到10%,手术刀的破裂切割力出现比较明显的降低趋势。但是随着微织构密度的进一步增大,手术刀的破裂切割力出现增大的趋势。当微织构密度为10%时,手术刀的破裂切割力达到最小值,其数值为3.65N。

基于谷氨酸的快速聚合及应用

聚氨基酸具备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但是聚合反应速度慢,反应条件苛刻,收率低,很难达到高的分子量,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本论文利用聚氨基酸的α-螺旋二级结构产生的自加速效应提高谷氨酸衍生物的聚合速率,使传统的氨基酸聚合的苛刻反应条件温和化,且产物分子量高低可控,收率高,因此,扩宽了聚谷氨酸衍生物的应用Infection rate范围。同时,研究了利用该聚合方法得到的聚合物的应用。首先,我们研究单分子的螺旋加速聚合。以γ-苄酯-?-谷氨酸N-羧酸酐(BLG-NCA)为单体,以单甲醚GNE-140价格聚乙二醇氨基为引发剂,获得聚乙二醇-聚(γ-苄酯-?-谷氨酸)(PEG-b-PBLG)种子。然后,在种子水溶液中加入BLG-NCA单体二氯甲烷溶液并形成油水界面,使PEG-b-PBLG种子在界面锚定,具有α-螺旋结构的PBLG在二氯甲烷相中与BLG-NCA产生的氢键作用募集更多的BLG-NCA实现快速的α-螺旋自加速聚合。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3小时内得到高分子量的PEG-b-PBLG(最高可达224 Da),分子量分布较窄(PDI=~1.3),收率89%。我们研究了聚合过程动力学,和二级结构与螺旋自加速的关系,具有α-螺旋二级结构的聚氨基酸因为刚性结构而更容易通过氢键作用募集BLG-NCA,加快聚合速度形成螺旋自加速的效果,且聚合分子量与聚合时间线性相关符合一级动力学,明确了PEG-b-PBLG分子量在10~224 k Da范围内可控。PEG-PBLG脱保护后得到聚乙二醇-聚(?-谷氨酸)(PEG-b-PLG),能担载抗肿瘤药物。因此,我们将盐酸阿霉素(DOX)担载进PEG-b-PLG形成粒径约100nm左右的纳米粒子,并探索了其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PEG-b-PLG可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抗肿瘤药物载体材料。基于单分子的螺旋加速聚合的研究,我们以玻璃微球为锚定点,其表面原位生成种子,在单一溶剂体系中进行聚谷氨酸(PGAP)的α-螺旋自加速聚合。首先,在玻璃微球表面引入多个氨基,引发γ-炔丙基-?-谷氨酸N-羧酸酐(GAP-NCA)在微球表面初步聚合形成具有α-螺旋结构的种子生长点,不需要引入界面,在单一溶剂中可继续引发GAP-NCA在种子上的α-螺旋自加速聚合,形成长链聚合物PGAP。研究聚合过程动力学,并通过FTIR、~1H NMR、XPS、EDS和TGA表征确定可用该方法在玻GSK1120212生产商璃微球表面快速生长聚谷氨酸,最终接枝率可达到1%(w/w)以上。在此基础上,继续利用点击化学在PGAP上引入温敏单元,获得温敏玻璃微球,可用作重复使用的细胞培养温敏微载体,并研究了细胞在温敏微球上培养的可行性和重复使用能力。结果表明,带有温敏单元的PGAP赋予玻璃微球温敏循环使用能力,循环5次后,温敏性能几乎无损失,每100mg的玻璃微球仍可以粘附约30万个细胞。这种以界面为锚定点的螺旋加速聚合方法能够拓宽聚氨基酸的应用范围,不但对聚氨基酸的商品化具有重要意义,还能作为原位功能化微载体的新型方法。

华蟾素对HepG_2/ADM细胞耐药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华蟾素对人肝癌细胞HepG_2/阿霉素(ADM)耐药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华蟾素处理HepG_2和HepG_2/ADM细胞24 himmune T cell responses,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药物蓄积实验检测对细胞内药物累积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Ferrostatin-1作用ase-9、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 华蟾素能对HepG_2和HepG_2/ADM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耐药倍数为4.67;随华蟾素处selleck HPLC理浓度升高,HepG_2/ADM细胞体积变小,细胞皱缩突起减少,细胞间连接减少;与耐药组比较,华蟾素可提高HepG_2/ADM细胞对阿霉素的蓄积水平,上调Bax、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P<0.05),下调Bcl-2蛋白表达(P<0.01),促进细胞凋亡。结论 华蟾素能够显著抑制HepG_2/ADM细胞增殖,增加ADM在细胞内的蓄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Bcl-2/Bax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pgRNA检出率及与血清学抗原状态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HBV pgRNA)的检出率及与血清学抗原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在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接受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状态将其分为HBeAg阳性组(32例)、HBeAg阴性组(118例),再根据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高低将HBeAg阴性组患者分为4组,其中HBsAg> 1 500 IU/mL患者32例(A组),HBsAg>100~1 500 IU/mL患者32例(BSBE-β-CD试剂组),HBsAg≤100 IU/mL患者32例(C组),HBsAg阴性患者22例FUT-175(D组)。比较不同抗原状态下HBV pgRNA的检出率,分析HBV pgRNA与血清学抗原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HBeAg阳性组血清HBV pgRNA检出率(93.8%)高于HBeAg阴性组(43.2%)(P <0.05)。A、B组血清HBV pgRNA检出率(78.1%和65.6%)均高于C、D组(15.6%和0.00%)(P <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RNAi Technology疗后血清HBV pgRNA检出率与血清学抗原(HBsAg、HBeAg)状态有相关性,HBV pgRNA可作为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肝内HBV cccDNA转录活性及复制状态的生物标志物。

鸡(Gallus gallus)中介导ANP32家族蛋白细胞核定位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的鉴定

本研究旨在鉴定鸡(Gallus gallus)中介导ANP32家族蛋白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中的关键碱性购买PF-6463922氨基酸位点。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鸡ANP32家族蛋白二级结构Marine biomaterials、三级结构、氨基酸同源性、结构域保守性和NLS(KRKR)保守性进行分析;同时,构建表达鸡ANP32家族蛋白NLS及其碱性氨基酸位点突变体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观察分析其亚细胞定位来鉴定NLS中的关键碱性氨基酸位点。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鸡ANP32家族蛋白均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其与鸭ANP32家族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且达到98.8%;其与鸭ANP32家族蛋白www.selleck.cn/products/Dasatinib功能结构域保守性最高,LRR和LCAR结构域完全保守;并且鸡ANP32家族蛋白NLS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NLS均为KRKR。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鸡ANP32家族蛋白及其NLS的融合蛋白均主要定位于细胞核,而NLS中的第一个K、第一个R和第二个K突变后导致融合蛋白出现在细胞质,可以推断它们是鸡中介导ANP32家族蛋白细胞核定位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本研究发现,鸡ANP32家族蛋白NLS具有与全长蛋白相同的细胞核定位特征,且在不同物种间具有高度保守性。鸡ANP32家族蛋白细胞核定位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的鉴定为后续研究其入核转运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大白菜皱叶突变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叶片是植物最重要的光合器官,其形态和功能通过影响植物株型、光合、呼吸、蒸腾和养分吸收等决定作物生产力。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的叶片既是光合器官,也是主要的产品器官,适当皱缩的叶片可通过提高植株的光能利用效率提高其产量和质量。鉴于突变体是挖掘基因功能的重要材料,本研究采用EMS诱变大白菜DH系‘FT’,获得了3份皱叶突变体cwm、lwm和bwm。利用BSR-Seq和Mut Map方法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根据基因功能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利用拟南芥异源转化DS-3201溶解度和平行变异分析验证候选基因的功能;采用q RT-PCR技术分析突变基因的表达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克隆了大白菜叶片皱缩突变基因Brcwm,其编码皮层微管组织相关蛋白TON1。由EMS诱变获得的大白菜突变体cwm(compact wrinkled mutant)叶片皱缩,株型紧凑,植株矮小。遗传分析表明,突变性状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BSR-seq分析,将突变基因Brcwm初步定位在A07染色体上的3个区间以及A05染色体上的1个区间内;进一步利用SSR和Indel标记分析将突变基因锚定到A07染色体上IOncologic emergencyndel 12和Indel21之间205.66kb的区间内,该区间内包含39个基因。鉴于候选区间内已没有可用的分子标记,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的方法挖掘SNP变异,结果表明在目标区间内只有Bra A07g021970.3C的第4外显子上有一个由C到T的非同义碱基替换,导致脯氨酸(Pro)替换为丝氨酸(Ser)。共分离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突变性状与该SNP共分离,预测Bra A07g021970.3C为候选基因。Bra A07g021970.3C与拟南芥中编码皮层微管组织相关蛋白TON1的AT3G55000是同源基因。在缺失TON1的隐性纯合拟南芥突变体cwm-f1中观察到了与大白菜突变体cwm类似的矮化和叶片皱缩表型。构建过表达载体35S:Br CWM:GFP,异源转化拟南芥,以T3代转基因植株的c DNA为模板,采用Bra A07g021970.3C的c DNA克隆引物,进行PCR扩增,鉴定到了稳定表达Bra A07g021970.3C的T3代转基因植株。对拟南芥突变体cwm-f1的异位过表达检测发现转基因系Br CWM OX/cwm-f1恢复为野生型拟南芥表型,表明Bra A07g021970.3C是cwm突变体叶片皱缩性状的目标基因。q RT-PCR结果显示,Bra A07g021970.3C在突变体cwm叶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在野生型‘FT’叶片中的表达。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与野生型‘FT’相比,突变体cwm叶肉细胞的维管束更多,叶片更厚,海绵细胞之间和栅栏细胞之间的空隙更大。本研究首次证明皮层微管组织相关蛋白的功能缺失,会造成叶片皱缩。2.克隆了大白菜叶片皱缩突变基因Brlwm,该基因编码H~+-ATPase2。大白菜突变体lwm(leaf wrinkled mutant)叶片皱缩,植株矮小,株型紧凑。遗传分析表明,突变性状是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的。通过Mutmap技术将突变性状相关的候选区域缩小至A01染色体上3.41 Mb区间内,候选区域内有4个非同义SNP分布在4个基因上。KASP验证结果表明突变性状与Bra A01g007510.3C共分离,预测其为突变性状的候选基因。序列分析显示,突变体Bra A01g007510.3C的第4外显子上有一个G到A的非同义SNP突变,导致谷氨酸(Glu)到赖氨酸(Lys)的替换。Bra A01g007510.3C的拟南芥同源基因是AHA2,编码H~+-ATPase2,与植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利用另外一个与lwm表型相近的大白菜叶片皱缩突变体lcm进行基因定位,同样selleck PCI-32765预测到Bra A01g007510.3C是叶片皱缩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lcm与lwm进行杂交,发现F_1代仍然表现叶片皱缩突变性状,说明lcm和lwm的突变基因是等位的,Bra A01g007510.3C是造成突变表型的基因。q RT-PCR分析结果表明,Bra A01g007510.3C在lwm叶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它在野生型‘FT’叶片中的表达。3.精细定位了大白菜叶片皱缩突变基因Brbwm,其编码细胞分裂素氧化酶/脱氢酶CKX。大白菜突变体bwm(blade wrinkled mutant),叶片皱缩,株型紧凑,植株矮小。遗传分析表明,突变性状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Mutmap基因定位结果表明,突变基因位于A04染色体上的2.11 Mb区间,这个区域内只有1个非同义SNP;KASP验证结果表明突变性状与Bra A04g029320.3C共分离,预测Bra A04g029320.3C为候选基因。Bra A04g029320.3C编码细胞分裂素氧化酶/脱氢酶(CKX),该酶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酶。在Bra A04g029320.3C的第1外显子上有一个C-T的突变,导致苏氨酸(Thr)替换为异亮氨酸(Ile)。q RT-PCR结果显示,Bra A04g029320.3C在bwm叶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在‘FT’叶片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