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神经炎症在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以及COVID-19所致神经精神症状中均发挥重要作用。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是介导Toll样受体相关固有免疫信号的重要衔接蛋白。本文旨在阐明MyD88在应激和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所致小鼠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及机制,并探讨新型MyD88抑制剂TJ-M2010-5治疗抑郁症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immune status慢性社会挫败应激和内侧前额皮质注射重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通过基因和药理学干预手段研究调控MyD88及其炎症信号通路对抑郁样行为的治疗作用。结果 慢性社会挫败应激增加小鼠内侧前额皮质区MyD88、TLR2和炎症信号分子的AZD1152-HQPA体内实验剂量蛋白表达水平。内侧前额皮质区过表达MyD88基因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和焦虑样行为Pevonedistat,增加小鼠应激易感性;敲除MyD88基因或内侧前额皮质区注射MyD88抑制肽减轻慢性社会挫败应激诱导的抑郁样行为。阻断模式识别受体、内侧前额皮质区注射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NF-κB抑制剂JSH-23均阻断过表达MyD88基因所致小鼠应激易感性增加。内侧前额皮质区注射重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增加MyD88蛋白表达,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ip给予新型MyD88小分子抑制剂TJ-M2010-5显著下调NF-κB蛋白磷酸化和炎症因子表达,改善慢性社会挫败应激和刺突蛋白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结论 慢性应激和重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均诱导小鼠内侧前额皮质区MyD88蛋白表达增加,通过放大MyD88依赖的神经炎症信号引起小鼠抑郁样行为。抑制MyD88信号传导有望成为治疗压力相关精神障碍或COVID-19相关神经精神症状的有效手段。
Author: admin
组氨酸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善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 探索补充组氨酸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随机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Desiccation biology治疗组、组氨酸治疗组;用缺氧/复氧模拟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将人肝永生化(THLE)细胞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处理组和组氨酸处理组。检测指标如下:通过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检测小鼠肝功能;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Bax)蛋白表达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TUNEL染色检测肝细ABT-263 MW胞凋亡细胞比例;肝组织HE染色检测病理结构变化;使用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检测THLE细胞ROS水平。结果 与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生理盐水治疗组相比,组氨酸治疗组血清ALT和AST活性降低Immunology & Inflammation抑制剂(P<0.05),肝病理损伤程度显著减轻,Bax表达降低,而Bcl-2上调,Bax/Bcl-2比值显著降低,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P<0.05)。此外,THLE细胞试验表明,组氨酸处理后可减少肝细胞凋亡比例和肝细胞ROS水平。结论 组氨酸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善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该研究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救治提供新思路。
山东汉族人群ADD2基因rs375535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重度子痫前期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 研究山东汉族人群内收蛋白2(ADD2)基因rs375535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重度子痫前期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山东地区1 184例重度子痫前期病人(病例组)和1 421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将病例组病人进一步分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EOSP)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LOSP)两个亚组。提取外周血DNA,采用TaqMan探针PCR技术检测ADD2基因rs375535FUT-175细胞培养1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病例组ADD2基因rs3755351位点AA、AC、CC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10.81%、43.67%和45.52%,A、C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32.64%和67.3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P组与对照组相比较,rs3755351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394,P<0.05)Liraglutide细胞培养,但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P组与LOSP组、LOSP组与对照组比较,rs3755351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山东汉族人群ADD2基因Biomedical engineeringrs375535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子痫前期的严重程度有关,该基因是EOSP的易感基因之一。
基于人胚胎干细胞建立的心肌分化和神经分化模型评估双酚A的胚胎毒性
目的通过基于人胚胎干细胞H9建立的心肌分化(Myocardial differentiation,MD)和神经分化(Neural differentiation,ND)模型来更加全面地评价双酚A(Bisphenol A,BPA)的胚胎毒性。材料和方法首先使用已知的强胚胎毒性物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和无胚胎毒性物质青霉素G(Penicillin 确认细节G,PN-G)对基于人胚胎干细胞H9建立的心肌分化模型(Myocardial differentiation model,MDM)和神经分化模型(Neural differentiation model,NDM)进行测试,以验证两种分化模型测试胚胎毒性的有效性。然后通过测定BPA对3T3细胞和H9细胞的50%增殖抑制浓度(50% inhibition of proliferation concentrations,IC50)得到IC503T3和IC50H9,以及测定BPA对MD和ND的50%分化抑制浓度(50% inhibition of differentiation concentration,ID_(50))得到ID_(50)MD和ID_(50)ND,并将IC50和ID_(50)代入函数Ⅰ、Ⅱ和Ⅲ中,通过比较3个函数值的大小确定BPA的胚胎毒性。结果在两种模型的验证阶段,使用MDM和NDM测试5-FU的胚胎毒性时,所得浓度为0.0644(IC503T3)、0.1034(IC50H9)、0.0186(ID_(50)MD)和0.1016μg/mAMG510临床试验L(ID_(50)ND),其函数值大小关系均为Ⅲ>Ⅱ>Ⅰ,即两种模型均正确判断5-FU为强胚胎毒性物质;使用MDM和NDM测试PNG的胚胎毒性时,所得浓度为367.57(IC503T3)、2524.67(IC50H9)、1246.67(ID_(50)MD)和391.23μg/mL(ID_(50)ND),三个函数值的大小关系均为Ⅰ>Ⅱ>Ⅲ,即两种模型均正确判断PN-G为无胚胎毒性物质。对于BPA,实验所得相应浓度分别为13.91(IC503T3)、30.38(IC50H9)、12.48(ID_(50)MD)和22.66μg/BioMonitor 2mL(ID_(50)ND)。对于MDM,函数Ⅰ、Ⅱ和Ⅲ的值分别为-4.29、0.66和-4.88;NDM的三个函数值分别为-0.40、2.14和-3.78。由于函数Ⅱ>Ⅰ>Ⅲ,两种模型均判定BPA均具有弱胚胎毒性。结论 MDM和NDM均判定BPA具有弱胚胎毒性,同时由于排除了物种差异,人胚胎干细胞可能是评价化学物质胚胎毒性的可靠模型。
青少年抑郁症静息态脑电微状态与童年期情感虐待的相关性
目的: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抑郁症患者的脑网络活动有显著影响,其时间动力学变化的探究亟待展开。本研究探讨睁眼状态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微状态的相关指标特征,并分析其与患者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相关性,旨在探索童年期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Oncology Care Model脑网络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息态脑电微状态分析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大脑活动的时间动力学特征。选取66例患抑郁症的青少年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27例健康青少年作为健康对照组。选用改良k均值聚类算法,将64通道的静息态脑电数据分类成不同微状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的微状态指标差异,Spearman相关并分析相关指标与患者童年期创伤间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和病例组在微状态的每秒出现频次及转化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在微状态A的每秒出现频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童年期创伤中的情感虐待因子得分呈负相关(Spearman’s rho=-0.31,P=0.013);病例组特异性非随机的微状态B→A转化(Spearman’s rho=-0.30,P=0.015)及C→A转化(Spearman’s rho=-0.31,P=0.013)均与童年期情感虐待因子得分呈负相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情感虐待因子分的高低四分位分组比较,微状态A的每秒出现频次、微状态B→A及C→A转化率3种指标经多重比较校正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少年抑Pidnarulex郁症的异常脑网络时间动力学特征与童年期情感虐待相关,且经历严重情感虐待的患者在大脑视觉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功能上可能存在异常。脑电微状态分析可能具有辅助识别伴严重童年期Berzosertib IC50创伤的青少年抑郁症的作用。
载紫杉醇微球与顺铂的温敏性水凝胶对黑色素瘤的原位治疗研究
目microwave medical applications的:构建基于紫杉醇微球和顺铂的可注射水凝胶系统用于黑色素瘤的原位治疗;开发一种在单次给药中持续给药的双重药物缓释体系以增强肿瘤部位的药物积累,同时降低化疗副作用和提高抗肿瘤疗效。方法:在该研究体系中,首先,使用改良的双乳液-溶剂蒸发法(W1/O/W2)制造了负载紫杉醇(PTX)的多孔聚乳酸(PLA)微球(PPMSs),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多孔PLA微球的一般形态和分布,运用压汞法测量了多孔微球的孔隙率,通过物理吸附法测量了多孔微Mirdametinib作用球的比表面积,同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载药多孔微球的载药率和包封率。然后,我们采用开环聚合法成功制备了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mP寻找更多EG-PLA-mPEG,PELE),将干燥的PELE聚合物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孵育形成均匀稳定的水凝胶,依次加入PPMSs和DDP复合构建出一种可局部注射的具有温敏性的水凝胶体系(PPMSs/DDP@Gel)。然后,对空白水凝胶和载药水凝胶(PPMSs/DDP@Gel)的温度敏感性进行了流变性能和溶胶-凝胶转变行为分析。运用MTT比色法研究了空白PLA微球颗粒(Blank-MSs)及微球水凝胶体系(PPMSs/DDP@Gel)的体外细胞毒性,运用透析法分析了负载紫杉醇的微球颗粒(PPMSs)、载药水凝胶体系(PPMSs/DDP@Gel)的体外药物释放特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药物处理组对B16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诱导情况和不同药物处理组的紫杉醇在细胞周期G2/M期发挥的阻滞作用。通过划痕实验对比分析不同处理组对B16黑色素瘤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在体内研究中,将C57BL/6雄性小鼠B16黑色素瘤模型分为5个组:(1)生理盐水组(NS);(2)空白微球凝胶组(Blank-MSs@Gel);(3)游离紫杉醇和顺铂组(Free PTX/DDP);(4)载紫杉醇微球和顺铂组(PPMSs/DDP)(5)载双药水凝胶组(PPMSs/DDP@Gel),将这五个组分别用对应组别药物处理后,每天记录小鼠的体重变化和瘤体积变化,治疗期结束后,每组随机取3只小鼠使用小动物PET/CT仪检测其肿瘤组织的糖代谢情况,以评估不同药物组的抗肿瘤作用。之后随机取每组小鼠3只进行安乐死,取其心、肝、脾、肺、肾及其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与生物相容性,同时测量肿瘤组织中Ki-67的阳性率以评估药物的抗肿瘤疗效,进行TUNEL染色评估肿瘤细胞的的凋亡率,剩余小鼠正常饲喂以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最后,将PELE水凝胶注射至C57BL/6小鼠背部皮下,在特点的时间点,处死小鼠,剖开注射部位进行观察拍照,同时取该部位的组织进行HE染色以评估PELE凝胶的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结果:在这项研究中,通过改良的双乳液-溶剂蒸发法成功制备出多孔的载紫杉醇的PLA微球,通过SEM观察得出,未载药的空白微球和载药的PPMS均呈现出大小均匀且分散良好的形态,且具有良好的通孔结构,使用压汞法测出微球孔隙率为85.14%,使用物理吸附法得出其比表面积为4.33±0.06 m~2/g。实验得出理论载药量为10%的PPMSs具有较高的载药率(8.24±0.09%)和包封率(82.4±0.87%)。试管倒置法和流变性能分析证明了水凝胶的温度敏感性。细胞毒性实验证明空白PLA微球对B16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表明实验中所用的载体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B16细胞的抑制作用随着PPMSs/DDP@Gel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强,这说明该体系对B16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PTX和DDP具有良好的双重缓释效应。细胞周期实验证明紫杉醇能特别作用于细胞周期的G2/M期。细胞凋亡实验证明PPMSs/DDP@Gel组相比其他组具有更强的促凋亡效应。划痕实验表明PPMSs/DDP@Gel组药物的持续释放显著增强了药物对细胞迁移的抑制能力。体内实验表明PPMSs/DDP@Gel组相比其他组有更强的抗肿瘤效应且对小鼠的生长发育也无影响,该组的总体生存期相较其他组也有明显延长。小鼠PET/CT的结果表明PPMSs/DDP@Gel组的肿瘤组织糖代谢水平最低。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PPMSs/DDP@Gel组的Ki67阳性率相较其他组是最低的,TUNEL染色显示该组肿瘤组织的凋亡率最高。HE染色显示各组对组织器官没有毒性,皮下埋植结果显示PELE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一个安全的载体用于局部给药。结论:在这项研究中,使用改良的双乳液-溶剂蒸发法制备了负载PTX的多孔PLA微球。PPMSs仍然保持了PLA微球的球形形态和多孔结构。此外,构建了一种可注射的PPMSs/DDP@Gel水凝胶复合材料,在小鼠B16黑色素瘤模型中传递PPMSs和DDP进行局部化疗。PPMSs/DDP@Gel在体外显示出更强的细胞毒性,并抑制了肿瘤细胞的迁移,因为它延长了PTX和DDP的释放时间。体内抗肿瘤实验证实,用PPMSs/DDP@Gel治疗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和代谢的作用,而没有明显的全身副作用。
抗VEGF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3月~2022年8月期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PDR-NVG)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入组标准纳入研究23例(26眼),该研究经过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3此网站例(26眼)经2名有经验的眼科医生共同确诊,均为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同时伴有房角或虹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和不同程度的眼压升高。23例(26眼)术前均进行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前房角镜、眼部B超、OCT及眼底照相等检查。全部病人于本院住院期间经同一名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为:首先行acute HIV infection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注药后2~7天行23G玻璃体切割术,手术时结合眼底视网膜情况由术者选择C3F6惰性气体或者硅油充填手术,术中行充分的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对治疗前,治疗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的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眼压、视力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PDR-NVG患者术前与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分别为(42.54±18.80)mm Hg、(20.27±8.56)mm Hg、(19.96±7.32)mm Hg、(25.15±13.72)mm Hg、(26.92±12.49)mm Hg,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眼压显著低于术前眼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各随访时间之间比较,术后1个月眼压较术后1周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虹膜新生血管较术前明显消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天寻找更多、1周、1个月、3个月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对新生血管具有良好的消退效果。
TNF-α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炎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selleck NMR月在我Molecular Biology院诊治的义齿种植修复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分为炎症组(53例)和健康组(83例),另选取同期常规口腔检查的健康天然牙人群(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龈沟液TNF-α水平、牙周学指标以及TNF-α的基因型、等位基因的分布特点,并分析TNF-α水平与牙周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炎症组患者龈沟液TNF-ɑ水平、牙周学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均低于健康组、对照组患者(P<0.05)。经Pearson分析,龈沟液TNF-ɑ水平与牙周学指标PLI、SBI、PD均呈正相关(P<0.05)。三组患者TNF-α-308单核苷酸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组患者TNF-α-308单核苷酸等位A基因频率均低于健康组、对照组(P<0.05),等位G基因频率均高于健康组、对照组(P<0.05)。结论:种植体周围炎患者TNF-α水平呈高表达,且与病情严重程PD-0332991核磁度有关,其发生和TNF-α-308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
苹果树腐烂病菌异柠檬酸裂解酶基因VmICL的功能分析
由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引起的苹果树腐烂病严重影响了苹果树的健康生长。异柠檬酸裂解酶是真菌乙醛酸循环中的关键酶,异柠檬酸裂解酶基因(ICL)在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苹果树腐烂病菌基因VmICL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应用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获得了基因VmICL的敲除突变体及回补菌株,解析了VmICL对病菌生长发育、细胞壁完整性、渗透胁迫、碳氮源利用及致病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基因VmICL位于9号染色体,VmICL蛋白在第23-545位氨基酸区域具TIM super family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与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亲缘关系最近。基因VmICL缺失突变体生长速率减慢,selleck分生孢子器产生数量减少,分生孢子萌发延迟;基因VmICL参Baf-A1使用方法与维持细胞壁的完整性,但不参与渗透胁迫;基因VmICL正调控碳源吸收,负调控氮blood‐based biomarkers源吸收,正调控致病力。总之,基因VmICL参与调控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生长发育、细胞壁完整性的维持、碳氮源利用及致病力的发挥。
Streptomyces thermolilacinus SPC6卤化酶SclT的异源表达及催化机制研究
卤化物是农业、制药业和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含有卤素取代基的化合物常具有新活性或强药理功效,但传统的化学合成途径具有环境不友好、反应条件苛刻、区域选择性差和合成效率低的缺点。生物酶法由于其高选择性和特异性更符合绿色生产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黄素依赖型卤化酶(FDH)是天然卤化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其分布广泛,具有底物特异性和卤化位点选择性,是最具开发潜力的卤化酶。课题组前期从巴丹吉林沙漠中分离到了1株热丁香链霉菌SPC6(Streptomyces thermolilacinus SPC6),从该菌中分离得到了1个含氯元素的抗生素streptochlorin。通过前期研究发现,卤化酶Scl T是该抗生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合成酶之一。因此,本研究采用隐马尔可夫模型预测分析了目前报道的已知分离源的链霉菌中FDH的多样性;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热丁香链霉菌SPC6中卤化酶Scl T的酶学性质;对卤化酶Scl T及其辅酶进行异源表达,实现了卤化酶Scl T体外酶促反应;在热丁香链霉菌SPC6中构建卤化酶Scl T基因敲除突变株,确定了卤化酶Scl T的酶促反应底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自建模型(muti-FDH)对已知来源的374株链霉菌中FDH序列进行了预测,得到5305条FDH序列,其中来自沙漠和污染环境的链霉菌可预测到FDH的数量超均值比例最高,且沙漠环境来源的链霉菌包含全部类型的FDH。因此,沙漠环境来源的链霉菌具有多种卤化物合成潜力,其FDH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通过模型预测说明菌株SPC6中卤化酶Scl T属于可使用多种底物的FDH,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相比于其他已知FDH,卤化酶Scl T单独发育成支,具有特殊性。理化性质分析发现卤化酶Scl T是胞质内可溶蛋白,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对该酶的二级结构预测表明卤化酶Scl T具有α螺旋、无规则卷曲交替存在及延伸链均匀分布的特点,蛋白结构稳定。因此,该酶具备进行体外酶促反应的条件。3.为进行卤化酶SclT的体外酶促反应,构建了卤化酶Scl T及其辅酶的重组质粒,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实现异源表达,获得高浓度纯化蛋白。蛋白序列覆盖率检测结果显示卤化酶Scl T的蛋白序列覆盖率为99.7%,证实其表达无误。检测了辅酶活性,表明其能够还原黄素,为后续卤化酶Scl T的体外酶促反应正常进行奠定基础。基于序列特征和streptochlorin的结构,选择了8种常用FDH底物进行体外酶促反应,发现卤化酶Scl T不以常见简单化合物为底物,在底物选择性上Sublingual immunotherapy与其相近FDH具有较大差异,推测卤化酶Scl T是一种新型FDH。4.为进一步验证卤化酶SclT的催化机制,对菌株SPC6PEG300体内实验剂量构建scl T基因敲除菌株(Δscl T)。通过HPLC代谢指纹图寻找更多谱分析,与野生型(wt)菌株相比,Δscl T突变株存在未反应的多种streptochlorin合成中间体。以Δscl T突变株的发酵产物作为底物与卤化酶Scl T进行体外酶促反应,对比反应前后HPLC代谢指纹图谱发现streptochlorin合成中间体信号峰降低,同时产生了Δscl T突变株的发酵产物中未出现的多个化合物信号峰。证实了卤化酶Scl T以多种streptochlorin合成中间体为底物,该酶具有一定的底物宽泛性,这一发现表明卤化酶Scl T与其他相似的FDH对比,在底物选择上有较大差异,拓宽了对FDH催化活性的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阐述了链霉菌中黄素依赖型卤化酶的多样性,探究了Streptomyces thermolilacinus SPC6中卤化酶Scl T的催化机制,研究结果为后续对链霉菌中黄素依赖型卤化酶挖掘以及抗生素streptochlorin合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