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N-乙酰神经氨酸增强小鼠免疫力的功能GSK1349572体外。方法:经口给予小鼠8、17、50mg/kg·BW剂量的N-乙酰神经氨酸30 d,按www.selleck.cn/products/ly2835219《保健食品功能检验与评价方法》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检验方法,测定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NK细胞活性,此外还用试剂盒测定了小鼠血清中IL-2、IL-12(P40)、TNF-α、IFN-γ含量。结果:中、高剂量组抗体生成细胞数、中剂量组半数溶血值及中、高剂量组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吞噬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可判定Extra-hepatic portal vein obstruction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果阳性。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L-12(P40)含量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N-乙酰神经氨酸对小鼠其他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依据《保健食品功能检验与评价方法》中的结果判定标准,N-乙酰神经氨酸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Author: admin
新生隐球菌半胱氨酸合成酶在致病中的作用和药物靶点研究
背景:新生隐球菌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当个体的免疫系统受损时,感染该菌将导致肺部和全身性的隐球菌病,最终发展成致命的隐球菌性脑膜炎,它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成年人中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HIV相关机会性感染之一。临床上治疗隐球菌感染的药物十分有限,仅有氟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三种,但由于药物供应不足、耐药性频发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临床药物的治疗作用存在局限性,导致HIV相关隐球菌脑膜炎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亟需寻找新的抗菌药物靶点,开发新的抗菌疗法来缓解日益严峻的隐球菌感染形势。近年来,真菌必需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被认为是理想的抗真菌药物的分子靶标,它不仅对真菌的生长和毒力具有重要影响,同时部分合成步骤与哺乳动物细胞中不同,有望能够有效避免药物发生毒副作用。半胱氨酸生物合成途径是硫代谢中的核心途径,能够帮助病原真菌抵抗宿主条件下的生存压力。鉴于半胱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重要生理功能,鉴定和表征新生隐球菌中半胱氨酸合成酶并解析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的关键的作用可为防控隐球菌脑膜炎提供新的思路,并为抗隐球菌感染的药物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目的:鉴定新生隐球菌中半胱氨酸合成酶Cys1和Cys2,并表征其功能。解析新生隐球菌中完整的半胱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完善真菌半胱氨酸代谢途径。分析半胱氨酸合成酶对新生隐球菌生长和致病性的关键作用并研究Cys1的作用机制,探讨Cys1成为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药物靶点的可能性,为开发新型抗真菌感染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生信分析结合遗传表型实验鉴定新生隐球菌的半胱氨酸合成酶,通过分析敲除株cys1Δ和cys2selleck NMRΔ对硫代谢相关化合物的利用情况,解析新生隐球菌的半胱氨酸代谢途径。2.利用营养匮乏、氧化压力、金属离子压力以及其他外界压力,测试敲除株的应激表型,阐述半胱氨酸合成酶与新生隐球菌逆境适应性能力之间的重要联系。3.测试半胱氨酸合成酶缺失对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并通过构建小鼠感染模型探究CYS1缺失对新生隐球菌致病性的影响,初步解析cys1Δ菌株毒力减弱的成因。4.测试cys1Δ对抗真菌药物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敏感性的影响,探究半胱氨酸合成酶缺失后是否与临床抗菌药物存在协同作用。5.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和分离纯化Cys1,测试其酶活性。结果:transplant medicine1.新生隐球菌的半胱氨酸合成酶Cys1和Cys2,都处于O-乙酰丝氨酸途径中,分别发挥O-乙酰丝氨酸巯基裂解酶和丝氨酸乙酰转移酶的功能。半胱氨酸代谢途径中各代谢产物的利用情况表明,O-乙酰丝氨酸途径与反转硫途径是具有生理活性的半胱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并且O-乙酰丝氨酸途径是新生隐球菌中主要的半胱氨酸生物合成途径,而反转硫途径是次要的半胱氨酸生物合成途径。2.CYS1或CYS2的缺失都导致新生隐球菌的生长严重依赖半胱氨酸,饥饿实验和氧化应激实验的结果表明这可能是由于cys1Δ、cys2Δ的抗氧化防御能力受损所导致,此外,半胱氨酸合成酶的缺失还将导致敲除株对铜离子和钴离子敏感,而cys1Δ、cys2Δ在添加了刚果红和SDS的培养基上生长缺陷的结果表明了半胱氨酸合成酶的缺失还影响新生隐球菌细胞膜的完整性。3.毒力因子的测试情况显示半胱氨酸合成酶的缺失导致新生隐球菌的毒力减弱。小鼠鼻滴感染模型显示CYS1缺失导致突变株在脑部的毒力减弱;小鼠静脉感染模型显示,CYS1缺失并不影响新生隐球菌向脑部的早期传播。脑部贫乏的营养基质可能是敲除株在体内毒力减弱的重要原因。4.氟胞嘧啶对cys1Δ、cys2Δ的生长没有影响,但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严重抑制了敲除株的生长,而外源添加半胱氨酸完全无法挽救氟康唑的生长抑制作用。5.通过在大肠杆菌中对新生隐球菌半胱氨酸合成酶Cys1进行异源表达,并在体外成功纯化了Cys1和去定位的Cys1蛋白,两者都显示出了O-乙酰丝氨酸巯基裂解酶活性。结论:Cys1和Cys2是新生隐球菌的半胱氨酸合成酶,其中Cys1发挥O-乙酰丝氨酸巯基裂解酶功能,Cys2发挥丝氨酸乙酰转移酶功能,二者组成了O-乙酰丝氨酸途径,并在半胱氨酸的生物合成中起主要作用。CYS1或CYS2的缺失都将导致新生隐球菌的抗氧化防御能力减弱,金属离子耐受性降低,并损害细胞膜完整性,从而影响隐球菌的生长。CYS1缺失影响了新生隐球菌的毒力因子的表达,并减弱了新生隐球菌在脑部的致病性,经过初步探索,本研究发现这与新生隐球IACS-010759使用方法菌向脑部的早期传播能力无关,而与脑部贫乏的营养基质有关。
镇痛新药河豚毒素及其制剂的质量研究
目前治疗战创伤疼痛的药物主要是阿片类药物,但SAG是阿片类药物具有局限性,易成瘾、易耐受,对呼吸、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存在诸多副作用。因此,开发新型镇痛药物对于保持战士的战斗力和减少患者的痛苦至关重要。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作为特异性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具有良好的镇痛活性,不产生耐受、无成瘾性,不良反应轻微且短暂,有望成为战创伤镇痛新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开展TTX原料药、粉针剂的质量及工艺初步研究,包括TTX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TTX粉针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并进行初步稳定性考察,为申报新药临床试验资料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TTX原料药的质量研究:参考《中国药典》(2020版)相关规定,对TTX原料药的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有关物质和稳定性等项目进行研究。2.TTX粉针剂的制备工艺研究:根据TTX原料药的质量分析结果和相关的文献专利,结合其应用场景,对TTX粉针剂进行处方筛选和制备工艺优化。3.TTX粉针剂的质量研究:参考《中国药典》(2020版)相关规定,对TTX粉针剂的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有关物质和稳定性等项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TTX原料药的质量研究:本品为白色粉末,溶于酸性水溶液或醇溶液,极微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在191 nm的波长处有紫外最大吸收。本品中未检出磷酸盐和铵盐,干燥失重小于0.1%。建立了TTX原料药及有关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如下:高效液相色谱仪为Agilent 1260 infinity II,检测器为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色谱柱为Gel Amide-80(150 mm×2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含5mmol/L乙酸铵的0.1%甲酸溶液(70:30)(V:V);漂移管温度为105℃、气体流量为1.8 L/min、雾化器温度为80℃、增益为1;柱温为40℃,流速为0.2 m L/min,进样量为10μL。在该条件下TTX与有关物质达到完全分离,溶剂对含量测定无影响,线性关系好,专属性强,耐用性好,准确度与精密度高,能够准确测定TTX原料药的含量。根据测定结果,将本品的含量限度定为不低于98.0%,规定杂质峰面积之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的主峰面积(1.0%)。加速试验6个月,本品的性状、含量、有关物质均未发生明显变化。2.TTX粉针剂的制备工艺研究:通过单因素考察,得到处方及制备工艺流程为:精密称取柠檬酸21Specialized Imaging Systems.01 mg和柠檬酸钠29.41 mg,加注射用水1000 m L将其溶解,加入TTX10 mg搅拌10 min,加入L-半胱氨酸100 mg,甘露醇40 g,继续搅拌15 min,溶解完全,测定p H值,经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测定TTX的含量,灌入3 m L卡式瓶,每瓶1 m L,-80℃预冻,48 h升华干燥,制成每瓶约含10μg TTX的粉针剂,与一次性混药注射器配合使用。3.TTX粉针剂的质量研究:本品为白色疏松块状物,复溶后溶液澄清无色、无可见异物,p H值为4.6~4.7,平均装量在0.068 g左右,装量差异为±1%,含水量小于0.1%。建立了TTX粉针剂及有关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如下:高效液相色谱仪为Agilent 1260 infinity II,检测器为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00 nm,色谱柱为Acclaim PA2液相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50 mmol/L磷酸二氢铵:10 mmol/L庚烷磺酸钠(70:30)(V:V),流速为1 m 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在该条MRTX1133分子式件下TTX与有关物质达到完全分离,溶剂和辅料对含量测定无影响,线性关系好,专属性强,耐用性好,准确度与精密度高,能够准确测定粉针剂中TTX的含量。根据测定结果,暂定本品含TTX按标示量计算应为90.0%~110.0%,规定总杂质含量不得超过1.0%。本品在高温、高湿、强光条件下,其性状、TTX含量、有关物质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且在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6个月)考察下,本品的性状、TTX含量、有关物质含量也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本课题开展了TTX原料药的质量、粉针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初步研究,建立了TTX原料药的质量标准,确定了TTX粉针剂的制备工艺、制定了其质量标准,并通过初步稳定性考察确定了其储存条件和有效期,为申报新药临床试验资料提供参考依据。
某院骨科围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抽样分析
目的 调查某院骨科围术期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的用药情况,分析其合理性。方法 抽取某院骨科2022年1月至6月收治的所有住院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统计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特征、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情况等,以《Shell biochemistry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2015版)》《湖南省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获悉更多(试行)》《质子泵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年版)》及药品说明书等为依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1 122例病例,其中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有433例(38.59%),且均选择了PPIs注射剂,奥美拉唑使用频率最高(136.95%)。不合理用药中,无指征用药62例(14.32%),给药途径不适宜187例selleck抑制剂(43.19%),给药时机不合理311例(71.82%),给药频次错误19例(4.39%),用药疗程≥3 d 158例(36.49%)。结论 该院骨科围术期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时,在适应证、给药途径、给药时机、用药疗程等方面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较突出,需进一步规范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提高其预防用药的合理性。
解毒方联合硫酸羟氯喹和四环素治疗玫瑰痤疮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解毒方联合硫酸羟氯喹和四环素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erythematotelangiectatic rosacea,ETR)和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papulopustular rosacea,PP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0月以来至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皮肤科selleck Dolutegravir门诊就诊的ETR和PPR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Maternal Biomarker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解毒方联合硫酸羟氯喹和四环素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硫酸羟氯喹和四环素口服治疗。总疗程为6周,每两周复诊一次,治疗前后以及中途每次复诊时记录患者各个客观症状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同时评估患者各个主观症状评分和中医症候评分,病例收集完成后根据各症状评分和患者不良反应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纳入的64例病例中,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8例,实际共纳入53例,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4例,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基本一致,两组的治疗效果具有可比性。经过6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玫瑰痤疮均有效,治疗组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治疗PPR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可明显改善阵发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和丘疹脓疱等客观症状,且阵发性潮红和丘疹脓疱症状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可有效改善烧灼感、干燥紧绷感、刺痛感和瘙痒感等患者主观症状(P<0.05)。治疗2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症状积分开始下降,且6周后治疗组的客观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可有效改善机体不适症状(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selleck合成>0.05)。结论:解毒方联合硫酸羟氯喹和四环素治疗玫瑰痤疮疗程短,见效快,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利拉鲁肽通过抑制高糖环境下NOD样受体家族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炎性体活化保护人髓核细胞的研究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Lir)通过抑制高糖环境NOD样受体家族核苷酸结合获悉更多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性体活化保护人髓核细胞(NPCs)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培养人髓核细胞株,第三代髓核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高糖组(HG组)、Lir干预组(Lir组),培养48 h。ELISA法检测IL-1β,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簇(ROS),Western blot法Microbial biodegradation检测NLRP3、半胱天冬氨酸酶-1前体(Pro-caspase-1)、半胱天冬氨酸酶-1(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组比较,HG、Lir组IL-1β、ROS、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表达、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HG组比较,Lir组IL-1β、ROS、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表达、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结论 Lir通过抑制NLRP3炎PLX3397性体活化,降低IL-1β分泌,抑制细胞凋亡,保护人NPCs。
治疗性沟通联合引导式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约束使用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治疗性沟通联合引导式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厦门仙岳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8antibiotic targets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治疗性沟通联合引导式教育,2组均持续护理观察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激越行为、约束使用情况PF-6463922临床试验、精神病性症状、睡眠质量以及生命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柯恩-曼斯菲尔德激越情绪行为量表(CMAI)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CH727965半抑制浓度约束带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经治疗性沟通联合引导式教育干预后,激越行为得到较大缓解,进一步减少约束带的使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睡眠质量,促进其生命质量的提升。
基于G-计算的高血压、抑郁在2型糖尿病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因果多中介分析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直接因果效应,以及高血压和抑郁在其因果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方法 选取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数据库2013年至2014年60~80岁研究对象1 306例,根据是否患CP-690550试剂T2DM分为对照CHIR-99021 IC50组和T2DM组。采用G-计算因果多中介分析方法,分析二分类中介高血压、连续型中介抑郁两变量在T2DM与认知功能间的中介效应,并根据性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T2DM与动物词语流畅性PIN-FORMED (PIN) proteins测试、数字符号替换测试之间直接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和95%CI分别为-0.75(95%CI:-1.45~-0.04)和-4.10(95%CI:-6.02~-2.18)。高血压、抑郁在T2DM暴露与认知功能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b和95%CI分别为-0.11(95%CI:-0.21~0.00)和-0.50(95%CI:-0.94~-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直接、间接效应不同。结论 T2DM引起认知功能下降可能由高血压和抑郁介导,性别可能是调节变量,预防、管理及治疗合并症对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有重要作用。
河南古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国槐(Styphnolobium japonicum)为豆科(Leguminosae)、槐属(Styphnolobium)落叶大乔木,原产于中国,在药用、现代林业与景观生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综合应用国槐表型多样性、EST-SSR分子标记和叶绿体基因组探讨国槐形态变异和遗传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18株国槐古树的6个叶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在13.18%~19.42%,其中叶柄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叶形指数变异最小;6个叶表型性状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P<0.05)共3个,极显著水平(P<0.01)共9个,其中叶长与叶宽有较高的相关系数,为0.724。(2)筛选得到12对多态性高的EST-SSR引物,在218株国槐古树样本中检测出119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位点数是9.91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位点数是3.591。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水平为1.444,观测杂合度Ho平均为0.530,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675。利用STRUCTURE软件对218株国槐古树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K=3时,Delta K最大,这表明国槐古树最有可能来源于3个基SARS-CoV2 virus infection因库。对国槐群体划分后发现,龄级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水平(ShanAMG510化学结构non信息指数I)最高的群体是三级古槐树群体,最低的是GH1000群体。地域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Shannon信息指数I)最高的群体是南阳盆地群体,最低的是豫东平原群体。龄级和地域群体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将国槐古树地域群体划分2个亚类,在第一个亚类中包含了3个群体,其中西北太行山群体和豫西山地群体关系最近,与豫中群体为姐妹枝。在第二个亚类中包含了4个群体,其中东北群体与豫东平原群体聚为一枝,南阳盆地群体与大别山桐柏山群体关系最近。(3)12个国槐叶绿体基因组长度范围在158,613 bp至158,837 bp,都含有129个独特的功能基因,包括8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8个t RNA基因和8个r RNA基因。国槐种内叶绿体基因组遗传多态性较低,π=0.00029,Theta-W=0.00028,indel发生频率为0.62indels/kb。四分区中,SSC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态性和indel发生频率,IR区的遗传多态性和indel频率selleck抑制剂则最低。非编码区比编码区拥有更丰富的遗传变异。国槐叶绿体基因组中检测出5个高变非编码区(π≧0.002,ycf1-ndhf、rpl36-rps8、ccs A-ndh D、trn P-psa J、pet B-pet D)和3个高变编码区(π≧0.001,rpl36、clp P、rpl14)。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国槐主要栽培品种有2个遗传起源。S.japonicum‘Jinhuai J2’为独立起源,与S.japonicum var.violacea,S.japonicum var.japonicum和S.japonicum f.oligophylla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余主要栽培品种则拥有共同的遗传起源,它们与S.japonicum f.pendula的亲缘关系较近。
基于土壤宏基因组的聚磷酸激酶的筛选与鉴定
聚磷酸激酶(polyphosphate selleckkinase, PPK)是一类磷酸基团转移酶,能催化磷酸基团在ATP与多聚磷酸之间的转移反应,可用于生物催化过程中的ATP再生,基于PPK的ATP再生系统已成为生物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该研究旨在利用序列驱动的宏基因组技术,从土壤宏基因组中挖掘新型的PPK基因。根据文献报道的PPK氨基酸序列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以土壤宏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筛选到一条来源于Serratia marcescens的PPK编码基因,该基因包含一个2 06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由68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SmPPK)。多重序列比对发现SmPPK与Escherichia coli来源的PPK具有较高的序列一致性(87.9%)。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SmPPK与Serratia nevei、Gibbsiella quercinecans等来源的PPK在同一分支上,同属于PPK1家族。同源建模结果显示selleck E7080,SmPPK由4个结构域组成典型的L型空间结构,其活性中心主要由His433、Asp468、His590和Glu621组成。将SmPPK基因与pET 28a连接后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经IPTG诱导,SDS-PAGE电泳显示在80 kDa处存在明显的蛋白表达条带,与理论分子质量一致。酶活性检测显示,SmPPK可以在多聚磷酸钠的存在下,实现ATP的合成,其最高产率为46.5%。利用SmPPK构建ATPBiopsychosocial approach再生系统与灵菌红素缩合酶PigC耦合,成功实现灵菌红素类似物的合成。该研究的开展为ATP依赖的生物催化过程提供了构建ATP再生系统的新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