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节P2Y_(12)受体介导2型糖尿病病理损伤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研究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并以高血糖、高血脂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炎症在许多代谢性疾病的进展中起着MC3生产商关键作用。糖尿病呈一种低度全身性炎症状态,表现为炎症因子产生异常和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糖尿病早期高血糖引起的炎性应激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可加重炎性反应。外周神经节内,神经节神经元的胞体由卫星胶质细胞(Satellite glial cells,SGC)围绕包裹。神经元与卫星胶质细胞关系密切。嘌呤能信号参与神经元-胶质细胞双向通信。P2Y_(12)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P2Y_(12)受体内源性激动剂ADP、ATP可激活P2Y_(12)受体。P2Y_(12)受体涉及周围神经损伤及感觉功能异常。表达于卫星胶质细胞的P2Y_(12)受体参与神经病理痛的病理变化。在神经病理痛模型中,基因敲除P2Y_(12)受体或选择性P2Y_(12)受体拮抗剂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缓解炎性病变和模型动物神经病理性痛行为。研究表明,交感神经去神经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交感神经活动可能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密切相关。腹腔神经节(celiac ganglion,CG)是椎前交感神经节,其神经节后纤维投射到肝脏,影响肝脏的功能。肝脏是人体的代谢中心,在调节糖原合成和脂质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肝糖原合成减少,血糖水平升高。目前,研究人员还没有明确表明上调的P2Y_(12)受体是否影响腹腔交感神经节和肝脏并参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DCAN)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指支配心脏和血管的自主神经纤维因慢性高血糖而受损和丢失的情况,可导致心血管异常和心血管危重症风险增加。颈胸交感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SG)主要支配心脏,其神经纤维可分布至心神经丛影响心脏的活动。我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观察到星状神经节中的P2Y_(12)参与了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过程,但P2Y_(12)在糖尿病引起颈部交感神经节损伤诱发心交感神经病变的详细作用机理尚不清楚。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是合成的短单链DNA分子,可激活TLR9受体,发挥强大的免疫刺激作用。CpG ODN已被证明具有心脏保护和细胞保护作用。但尚不知CpG ODN是否在DCAN中发挥保护作用,以及这种有益的保护是否涉及对P2Y_(12)介导的心脏交感神经损伤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s,RAS)的功能失调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AS是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调节系统,由经典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ngiotensin type l receptor,AT1R)和非经典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 1-7,Ang 1-7)-Mas受体2条轴组成,具有调节电解质平衡、维持心血管稳态等生理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RAS不仅存在于体液系统,也存在于神经系统中。自主神经系统中的血管紧张素能神经传递是许多常见心血管疾病治疗干预的潜在新靶点。现已确定,SG拥有自己的RAS。然而,在DCAN背景下,SG中RAS发挥怎样的调节的作用以及与嘌呤能P2Y_(12)受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尚不清楚。目的:1、探讨P2Y_(12)受体对2型糖尿病大鼠腹腔神经节交感系统调节肝脏代谢的作用,重点关注嘌呤能P2Y_(12)受体对肝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功能的影响。2、通过实验研究CpG ODN 1826对SG中P2Y_(12)受体介导的心脏交感神经病理变化的作用及机理。3、观察心交感神经损伤过程中SG中AngⅡ/AT1R轴和ACE2/Ang1-7轴的变化,探讨RAS在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稳态调节中的作用,并观察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靶向P2Y_(12)对DCAN中RAS两条轴的影响。方法:1、通过高糖高脂喂养配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注射构建2型糖尿病(T2DM)大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P2Y_(12) shRNA/P2Y_(12)拮抗剂替格瑞洛。分别监测各组大鼠腹腔交感神经放电(Sympathetic nerve discharge,SND)活动;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肝糖原含量、血脂水平;实时定量荧光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法检测大鼠腹腔神经节和肝脏中P2Y_(12) mRNA和蛋白表达;q-PCR检测肝脏GK、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ot-like protein,ASC)、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白介素-1β(IL-1β)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检测各组大鼠肝脏GK、NLRP3、ASC、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变化以及NF-κB p65表达水平。2、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腹腔注射CpG ODN 1826。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血脂水平;测量大鼠血压(BP)、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和交感神经放电活动;q-PCR检测各组大鼠SG中P2Y_(12)、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TNF-α)、IL-1β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检测各组大鼠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 9,TLR9)、P2Y_(12)、TNF-α、IL-1β、核受体共激活剂4(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4,NCOA4)、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蛋白表达变化以及NF-κB p65磷酸化水平;试剂盒检测SG中ATP、组织铁、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水平;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各组大鼠SG中TLR9受体与Neu N(神经元标志物)、P2Y_(12)受体与GFAP(卫星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的共表达水平;分子对接模拟CpG ODN 1826与P2Y_(12)的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SG线粒体结构变化;培养PC12细胞,检测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内cAMP水平。3、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舌下静脉注射P2Y_(12)shRNA质粒。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测量大鼠血压(BP)、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和交感神经放电活动;q-PCR检测各组大鼠SG中P2Y_(12)、TNF-α、IL-1β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检测各组大鼠P2Y_(12)、TNF-α、IL-1β、AngⅡ、AT1R、ACE2、蛋白表达变化以及NF-κB p65磷酸化水平;试剂盒检测SG中AngⅡ、Ang1-7、ROS的水平;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各组大鼠SG中AngⅡ受体与Neu N(神经元标志物)、P2Y_(12)受体与GFAP(卫星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的共表达水平。结果:1、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大鼠腹腔神经节和肝脏中P2Y_(12)受体的表达水平增加,同时出现腹腔交感神经放电的活性增强。此外,T2DM大鼠出现高血糖和血脂紊乱,肝葡萄糖激酶表达显著降低,同时肝糖原合成减少,而NLRP3、ASC、活性caspase-1、NF-κB和IL-1β水平升高。用靶向P2Y_(12)的shRNA处理后,腹腔神经节和肝脏中P2Y_(12)受体表达下调,但不影响正常大鼠P2Y_(12)的表达,血糖和血脂异常得到明显改善,肝脏NLRP3、ASC、活性caspase-1和IL-1β水平明显下降。P2Y_(12) shRNA和替格瑞洛都可以提高肝葡萄糖激酶表达,促进肝糖原合成,降低NF-κB表达水平。2、研究结果表明,T2DM大鼠P2Y_(12)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荧光双标结果显示T2DM大鼠SG中P2Y_(12)和GFAP的共表达水平较高。分子对接结果显示CpG ODN 1826与P2Y_(12)有较高的亲和性。cAMP水平检测显示,CpG ODN1826处理显著拮抗了ADP对Forskolin刺激的PC12细胞内cAMP水平的抑制作用。CpG ODN 1826处理显著降低了T2DM大鼠P2Y_(12)表达以及在SG中与GFAP的共表达水平。CpG ODN 1826激活TLR9受体,改善了糖尿病大鼠血脂紊乱、异常的血压(BP)、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和交感神经放电(SND)活动,并降低SG中上调的磷酸化(p)-NF-κB、TNF-α和IL-1β表达,降低组织铁、ROS和MDA水平,升高了GPX4和GSAdavosertib纯度H水平。此外,CpG ODN 1826有助于改善SG中线粒体结构的异常变化。3、研究结果表明,T2DM大鼠P2Y_(12)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P2Y_(12)和GFAP在T2DM大鼠星状神经节中高度共表达。P2Y_(12)shRNA处理显著降低了P2Y_(12)表达以及与GFAP的共表达水平。与对照大鼠比较,糖尿病大鼠血脂异常、血压(BP)和心率(HR)升高、心率变异性(HRV)降低、交感神经放电(SND)活动增加。此外,蛋白印迹结果显示T2DM大鼠AngⅡ、AT1R、TNF-α、IL-1β、p-NF-κB蛋白表达升高,ACE2蛋白表达下降,ELISA结果显示SG中AngⅡ水平升高,AngⅡ/Ang 1-7比值增加、ROS的水平上升。免疫荧光双标显示T2DM大鼠SG中AngⅡ受体与Neu N(神经元标志物)共表达水平升高。P2Y_(12) shRNA处理改善了T2DM大鼠异常的BP、HR、HRV和颈部SND活动,降低了Ang II/AT1R的过度激活,并增加ACE2/Ang 1-7的表达Demand-driven biogas production。此外,经P2Y_(12) shRNA处理,SG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磷酸化NF-κB和ROS水平降低。结论:1、结果表明,shRNA对P2Y_(12)的沉默可以有效地改善腹腔SND的异常活性,并通过降低肝细胞炎症和抑制可能由于激活的NLRP3炎症小体和caspase-1信号而导致的肝细胞焦亡,来改善功能失调的肝葡萄糖激酶,从而降低T2DM大鼠的高血糖。2、总体而言,CpG ODN 1826通过激活TLR9受体降低P2Y_(12)相关的颈交感神经兴奋性和异常的神经元-胶质细胞信号传递,以实现心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平衡并缓解大鼠的DCAN。该机制可能涉及通过减少ATP释放和p-NF-κB表达来调节SG中P2Y_(12)受体表达与激活,从而减轻SG中上调的P2Y_(12)介导的交感神经炎症和铁死亡。3、P2Y_(12)介导的DCAN与SG中Ang II/AT1R和ACE2/Ang 1-7信号传导失调有关。P2Y_(12) shRNA处理减少了P2Y_(12)的过度表达,并改善了RAS中AngⅡ/AT1R和ACE2/Ang 1-7信号传导失衡,从而减轻了糖尿病大鼠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罗汉果总黄酮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抗氧化作用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本试验旨在探究罗汉果总黄酮对慢性睡眠剥夺(CSD)小鼠抗氧化作用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将42只4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ICR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组间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flamed corn straw。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慢性睡眠剥夺,其他6组使用改良多水平台睡眠剥夺法进行为期30 d的慢性睡眠剥夺,以构建CSD模型。造模成功后灌胃4周,其中低、中、高浓度罗汉果总黄酮组(分别简称低、中、高酮组)分别灌胃30、60、120 mg/(kg·d)的罗汉果总黄酮(溶于0.5 mL的1%DMSO溶液),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灌胃0.5 mL的生理盐水,阳性CL13900配制对照组灌胃30 mg/(kg·d)的褪黑素(溶于0.5 mL的1%DMSO溶液),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灌胃0.5 mL的1%DMSO溶液。利用相应试剂盒测定CSD小鼠血清和大脑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血红素氧合酶-1(HO-1)活性、核因子-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血清和大脑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HO-1、NF-κB、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1)低、中、高酮组CSD小鼠大脑中T-AOC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中、高酮组CSD小鼠大脑中HO-1活性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P<0.05)。低、中、高酮组CSD小鼠血清中T-AOC、HO-1活性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P<0.05),大脑和血清中MDA、NF-κB、TNF-α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P<0.05)。2)低、中、高酮组CSD小鼠大脑和血清中HO-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及DMSO对照组(P<0.05);中、高酮组CSD小鼠大脑和血清中Nrf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及DMSO对照组(P<0.05);低、中、高酮组CSBaricitinib IC50D小鼠大脑和血清中NF-κB、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及DMSO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罗汉果总黄酮可提高CSD小鼠大脑、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大脑、血清中MDA与炎症因子含量及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改善CSD小鼠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

血清补体蛋白C3a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血清C3a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相关性,探讨血清C3a对DKD的诊断价值以及对T2DM患者肾功能进展的影响。【方法】检测2022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T2DM患者的血清C3a水平,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和实验室资料。首先,为明确血清C3a是否与T2DM发生DKD相关,将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无肾脏损害(NDKD)组和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组,比较NDKD组与DKD组患者的血清C3a水平以及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3a与T2DM发生DKD相关性。然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因素对DKD是否具有诊断价值。为了更进一步明确miRNA biogenesis血清C3a是否对T2DM发生DKD早期肾损害具有诊断价值,根据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 GFR ml/(min·1.73 m~2)]、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mg/g)]将DKD组中30≤UACR<300或60≤e GER≤90的患者定义为DKD早期肾损害组,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C3a对DKD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并判断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为了探讨血清C3a是否与T2DM患者肾功能进展相关,先通过Spearman法分析血清C3a、临床指标与UACR、e GFR的相关性;然后根据e GFR[ml/(min·1.73m~2)]水平将T2DM患者分为3组:A组(e GFR≥90)、B组(60≤e GFR<90)、C组(e GFR<60),比较三组间血清C3a水平,进一步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3a与T2DM患者肾功能进展的相关性。【结果】1.纳入T2DM患者共173例,其中DKD患者45例(26.01%)。NDKD组和DKD组患者的血清C3a水平存在显著差异,DKD组血清C3a水平[452.4Taurine采购1(325.18,591.33)ng/ml]显著高于NDKD组[183.23(94.28,310.60)ng/ml],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3a(OR=1.005,95%CI1.003~1.007,P<0.001)、糖尿病病程(OR=1.067,95%CI 1.008~1.128,P=0.025)、尿酸(OR=1.005,95%CI 1.002~1.009,P=0.005)、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肌酐(NAG/UCr)(OR=1.071,95%CI 1.016~1.029,P=0.011)与T2DM患者发生DKD的独立相关。3.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3a对T2DM患者发生DKD具有较高诊断价值(AUC=0.867),敏感度为88.6%,特异度为73.6%,最佳截断值为285.05 ng/ml。4.血清C3a在T2DM患者出现早期肾损害具有诊断价值(AUC=0.797),敏感度为95.5%,特异度为61.6%,最佳截断值为225.89 ng/ml。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3a水平与UACR呈正相关,与e GFR呈负相关(P<0.05),且与其他临床指标相比,血清C3a相关性最高。6.按e GFR[ml/(min·1.73 m~2)]水平进行分组,A组(e GFR≥90)、B组(60≤e GFR<90)、C组(e GFR<60)间的血清C3a水平随着e GFR下降而上升(P<0.05)。进一步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3a与T2DM患者肾功能进展的独立相关,且不受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的影响。【结论】1.血清C3a与T2DM患者发生DKD的独立相关。2.血清C3a对DKD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当临界值达到225.89 ng/ml时,可作为早期肾损害的预警值,当大于285.05 ng/ml时需警惕DKD的发生。3.血清C3a水平与T2DM患者UACR水平呈正相关,与e GFR呈负相关。4.血清C3a与T2DM患者e购买MLN4924 GFR进展的独立相关。

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程度、自杀意念与认知功能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程度、自杀意念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将2022年2—9月我科接收的获悉更多抑郁障碍患者104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测抑郁程度;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调查自杀意念强度;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试验、卡片测试、平面连线测试、卡片转换测试与时间判断测试、注意广度测试(AST)、注意持久性测试(NPT)分别评价患者的记忆功能(MF)、语言功能(LF)、视空间功能(VF)、执行功能(EF)及注意力功能(AT)。结果:104例患者中轻中度抑郁75例,占比72.12%;重度抑郁29例,占比27.88%;无自杀意念59例,占比56.73%;有自杀意念45例,占比43.27%;重度抑郁患者的MF、LF、VF、EF、AST及NPT得分均低于轻中度抑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自杀意念的抑郁障碍患者的MF、LF、Antibody-mediated immunityVF、EF、AST及NPT得分均低于无自杀意念的抑郁障碍患者,差获悉更多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障碍患者的HAMD-24评分与MF、LF、VF、EF、AST及NPT均有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BSI-CV自杀意念评分与MF、LF、VF有弱的负相关性,与AST及NPT有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程度、自杀意念与记忆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及注意力功能有负相关性,应重视抑郁及自杀意念关联的认知功能损害。

兼具抗菌性能的抗肿瘤纳米药物制备及其逆转结直肠癌耐药和迁移的性能研究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又称大肠癌,是全世界高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高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死亡率占癌症总死亡病例的9.4%,是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结直肠癌structural bioinformatics的发病过程涉及遗传、环境、饮食和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其中,肠道菌群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具核ABT-199生产商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PLX-4720采购cleatum,Fn)。Fn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厌氧菌,正常寄生于口腔,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研究表明,Fn通过自噬作用,引起结直肠癌产生化疗耐药性,Fn的丰度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直接相关。研究进一步发现Fn通过激活宿主细胞NF-κB信号途径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从而促进CRC的转移。因此,针对肠道微生物菌群中Fn容易导致结直肠癌增殖和迁移的问题,利用对Fn具有杀伤作用的月桂酸(LA)来调节肿瘤微生物菌群,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侵袭,同时逆转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增强化疗效果,有助于实现更好的抗肿瘤疗效。基于此,我们选用易于合成的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PG)作为载体,将LA和铂(IV)前药(Ox Pt-COOH)接枝到PG上得到PG-Pt-LA,然后将其与葫芦[7]脲(CB[7])进行超分子组装得到240 nm均匀分布的纳米药物PG-Pt-LA/CB[7]。在肿瘤微环境中过表达精胺的竞争作用下PG-Pt-LA/CB[7]解组装,使抗菌和抗癌药物暴露/释放出来发挥作用,体外细胞实验显示纳米粒子即使在Fn存在条件下,细胞存活率为34%,同时通过迁移和侵袭实验表明,药物处理后的CT26细胞受到明显抑制,体内实验结果表明PG-Pt-LA/CB[7]能够有效的消除Fn,逆转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疗效。

基于视网膜线粒体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探究FUNDC1对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的干预效果

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一种眼部并发症,线粒体功能障碍是DR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FUN14结构域包含蛋白1(FUN14 domain cBlebbistatin体内ontaining 1,FUNDC1)是一种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的膜蛋白,可以通过调控线粒体和内质网之间的交互而参与线粒体自噬、氧化应激等多种线粒体相关进程。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小鼠视网膜神经功能、病理结构及血管病变探究FUNDC1基因缺失对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的干预效果并借助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分析FUNDC1与DR相关的差异基因,明确FUNDC1参与DR的具体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选取C57BL/6J雄性小鼠及FUNDC1基因敲除(FUNDC1~(-/-))雄性小鼠。(1)基因型鉴定:通过提取小鼠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琼脂糖电泳实验验证小鼠的基因型;(2)动物模型构建:通过腹腔注射STZ溶液建立I型糖尿病模型,每两周记录小鼠血糖水平和体重;(3)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electroretinogram,f-ERG)检测:通过进行f-ERG实验比较a波、b波、震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振幅的变化,评价各组小鼠视网膜功能;(4)石蜡切片HE染色:通过摘取小鼠眼球,进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细胞进行全层计数定量,并统计全层视网膜厚度的变化;(5)冰冻切片免疫荧光:运用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分子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进行免疫荧光实验,统计CD31的荧光强度,评估CD31蛋白的表达情况;(6)RNA-Seq:分离小鼠视网膜组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差异基因,结合GO分析,KEGG富集分析等分析方法,探究FUNDC1参与DR中的相关机制。结果:(1)鉴定FUNDC1敲除小鼠基因型: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显示全部为纯合子;(2)糖尿病小鼠体重、血糖水平:DM组相比于正常组都出现了体重不增且血糖升高的糖尿病典型表现,FUNDC1~(-/-)DM组与C57BL/6J DM组相比,造模后的0w,2w,4w,6w,8w,10w,12w体重和血糖水平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f-ERG检测:在C57BL/6J小鼠中,与正常组相比,造模组的a波、b波振幅在DM 8w未见明显改变(P>0.05),24w时可见振幅下降,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Ps-OS2振幅在DM 8w、24w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UNDC1~(-/-)小鼠中,与正常组相比,造模组的a波、b波、OPs-OS2振幅在DM 8w、24w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UNDC1~(-/-)小鼠与C57BL/6J小鼠相比,造模组的a波、b波振幅在DM 8w、2Cell Cycle抑制剂4w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Ps仅在DM 8wcannulated medical devices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HE切片显示DM组较正常组出现了明显的视网膜厚度变薄以及RGCs的数量减少和核皱缩、染色质聚边等病理改变,且FUNDC1~(-/-)DM组与C57BL/6J DM组相比,在DM 8w、12w和24w上述病理改变更明显(P<0.05)。(5)CD31分子的表达:CD31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的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内从状层、外从状层,DM组相比于正常组CD31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且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逐渐增加;FUNDC1~(-/-)DM组与C57BL/6J DM组相比,在DM8w、12w CD31荧光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RNA-seq:通过对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发现FUNDC1~(-/-)DM 16w组与C57BL/6J DM 16w组相比,差异基因集中在线粒体质子泵运输及氧化应激相关通路中。结论:FUNDC1基因缺失可影响小鼠DR的病理生理进程,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病变及血管病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线粒体质子泵运输及氧化应激实现的。

辅酶Q8B基因缺陷相关肾病的临床病理和基因变异特征

目的:探讨辅酶Q8B(CKD025试剂OQ8B)基因缺陷相关肾病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经基因检测诊断COQ8B基因缺陷相关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家系基因检测结果,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共纳入9例携带COQ8B双等位基因突变的患者,其中2例纯合突变,7例复合杂合突变,所有患者遗传模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基因分析检测到COQ8B基因的7个突变(NM_024876 c.748G>C、c.737G>A、c.1093C>G、c.532C>T、c.449G>A、c.1468C>T、c.1465C>T),其中c.737G>A错义突变为本组患者的热点突变。患者临床表型多局限于肾脏,7例患者以非肾病范围蛋白尿起病,2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中位起病年龄17岁。5例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KD),ESKD中位年龄19岁。5例患者影像学提示肾髓质钙化。6例行肾活检的患者中4例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电镜下可见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异常。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无反应Adezmapimod使用方法。有2例患者采用辅酶Q10治疗,效果欠佳,可能与治疗开始时机较晚有关。结论:COQ8B基因缺陷相关肾病以青少年期起病的蛋白尿为主要表现,肾脏病理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为主。肾髓质钙化historical biodiversity data和电镜下线粒体异常可作为此类患者行基因检测的临床线索。早期基因诊断并及时补充辅酶Q10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辅酶Q8B基因缺陷相关肾病的临床病理和基因变异特征

目的:探讨辅酶Q8B(CKD025试剂OQ8B)基因缺陷相关肾病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经基因检测诊断COQ8B基因缺陷相关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家系基因检测结果,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共纳入9例携带COQ8B双等位基因突变的患者,其中2例纯合突变,7例复合杂合突变,所有患者遗传模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基因分析检测到COQ8B基因的7个突变(NM_024876 c.748G>C、c.737G>A、c.1093C>G、c.532C>T、c.449G>A、c.1468C>T、c.1465C>T),其中c.737G>A错义突变为本组患者的热点突变。患者临床表型多局限于肾脏,7例患者以非肾病范围蛋白尿起病,2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中位起病年龄17岁。5例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KD),ESKD中位年龄19岁。5例患者影像学提示肾髓质钙化。6例行肾活检的患者中4例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电镜下可见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异常。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无反应Adezmapimod使用方法。有2例患者采用辅酶Q10治疗,效果欠佳,可能与治疗开始时机较晚有关。结论:COQ8B基因缺陷相关肾病以青少年期起病的蛋白尿为主要表现,肾脏病理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为主。肾髓质钙化historical biodiversity data和电镜下线粒体异常可作为此类患者行基因检测的临床线索。早期基因诊断并及时补充辅酶Q10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不同骨密度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外周血Omentin-1水平、脂代谢、氧化应激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不同骨密度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网膜素1(Omentin-1)水平、脂代谢及氧化应激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纳入收治的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T2DM)患者120例,根据骨密度水平分为骨量正常组(38例)、骨量减少组(45例)、骨质疏松组(37例),另选取同期体检骨量正常志愿者80例为对照组,测定外周血Omentin-1水平、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lutathione catalase,GSH-Px)]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T2DM患者Omentin-1、脂代谢、氧化应激指标表达相关性,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骨代谢状态影响因素。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外周血Omentin-1水平与TC、TG、LDL-C、MDA呈显著负相关(r=-0.407、-0.437、-0.440、-0.460,P<0.01),而T2DM患者外周血Omentin-1水平与HDL-C、SOD、GSH-Px呈显著正相关(r=0.602、0.578、0.650,P<0.01)。不同骨密度亚组T2DM患者性别、年龄、BMI、WHR、FBG、TC、TG、Hwww.selleck.cn/products/chir-99021-ct99021-hclDL-C、LDL-C水平等driveline infectio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病程、HOMA-IR、MDA水平等均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且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P<0.05);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SOD、GSH-Px、Omentin-1水平均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且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P<0.05);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组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c1)水平均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但骨质疏松组与骨量减MC3临床试验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FINS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但与骨量减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HOMA-IR为影响T2DM患者骨代谢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GSH-Px、Omentin-1为影响T2DM患者骨代谢状态的独立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 Ac1、FINS、SOD、MDA与T2DM患者骨代谢状态无关(P>0.05)。结论 T2DM患者外周血Omentin-1水平随骨密度降低而降低,且与脂代谢异常及氧化应激反应有关,可能在T2DM进展及骨代谢异常中扮演关键角色。因此,提高Omentin-1水平,可能为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途径之一。

贝复舒滴眼液与常规疗法在白内障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对比贝复舒滴眼液与常规疗法在白内障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12月在本院眼科确诊的80例白内障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其中对照组常规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1滴/次,1次/d,持续滴眼4周;观察组在玻璃酸钠滴眼液的基础上加入贝复舒滴眼液治疗,1滴/次,4次/d,持续滴眼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眼表功能以及泪液中的炎性因子水平与氧化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眼表荧光素染色评分(FL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clinical medicine-6)、丙二醛(MDA)与过氧化脂质(LP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LS评分、TNF-α、IL-6、MDA与LPO水平BAY 73-4506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总抗氧化能力(T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It、BUT、SOD与TA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相比,联合使用贝复舒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患者能够提高疗效,改selleck CH-223191善眼表功能,且对减轻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反应的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