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孤独症患儿治疗中音乐治疗联合引导式教育疗法的效果。方法 于2020年1月~2023年6月选择本校实习基地的孤独症患儿88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包括对照组(音乐治疗)与观察组(音乐治疗联合引导式教育疗法),每组44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以及心理健康情况。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音乐治疗1次时,两组患儿在音乐治疗期间(一般40~60 min/次)听从指令次数、主动语言次数、目光交流次数、微笑次数无显著差异(P>0.05),疗程结束时观察组听从指令次数、主动语言次数、目selleckchem PLX5622光交流次数、微笑Staurosporine临床试验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CARS评分、ABC评分及心理健康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疗程结束时观察组CARS评分、ABC评分及心理Anaerobic hybrid membrane bioreactor健康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孤独症患儿治疗中在音乐治疗基础上联合引导式教育疗法干预,不仅可以提高音乐治疗效果,还可以更好地改善孤独症病情症状与行为障碍,甚至有利于孤独症患儿心理健康发展。
Author: admin
海洋溴酚BTDE抑制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研究(英文)
目的 探究海洋溴酚化合物双(2,3,6-三溴-4,5-二羟基苄基)醚(BTDE)处理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所获得的条件培养基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噻唑蓝(MTT)法检测BTDE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BTDE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明胶酶谱法检测BTDE对细胞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Oncology centerMMP9)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TDE对细胞中β-catenin、VEGF表达的影响;体外获取BTDE处理肺癌A549后的条件培养基(BTDE/A549-CM)和处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RAW264.7后的条件培养基(BTDE/RAW264.7-CM),采用Transwell和TuDorsomorphin分子式be formation实验检测条件培养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迁移和成管的影响。结果 BTDE抑制RAW264.7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分泌的MMP9活性;BTDE/SCH727965分子式A549-CM和BTDE/RAW264.7-CM抑制HUVEC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率在5、10μmol/L BTDE/A549-CM处理下为75.0%、23.8%,在2.5、5和10μmol/L BTDE/RAW264.7-CM处理下为54.10%、35.69%和18.80%。结论 海洋溴酚BTDE处理肺癌细胞A549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RAW264.7后的条件培养基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迁移和血管生成,提示BTDE有潜力发展为临床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药物。
卤代甲基转移酶的发现与应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甲基化反应在有机合成和生物合成领域中逐渐引起重视。通过甲基转移酶(MT)引入甲基基团,可以调控分子的生物活性和物理化学性质,为精准设计目标购买LGX818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卤代甲基转移酶(HMT)是一类特殊的MT,它不仅可以催化产生各种卤代烃,还可以在碘甲烷等廉价非天然甲基供体的存在下实现昂贵辅因子S-腺Pidnarulex供应商苷甲硫氨酸(SAM)的酶促原位再生。通过HMT的分子改造和同系酶的基因挖掘,可以高效地催化合成或再生SAM及其类似物,为甲基及其他烷基的转移提供更简单的路线。本文主要介绍了HMT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突破性工作:通过引入HMT-MT双酶级联反应,创建简单通用的SAM循环再生系统,提高了反应的原子经济性;挖掘到来源于硫嘌呤甲基转移酶家族的新酶(TPMT),很好地解决了甲基供体的环保问题;利用定向进化技术获得HMT优势突变体,能成功实现更长链烷基的转移。这些创新Oxidative stress biomarker研究为高效生物烷基化提供了新策略,为绿色生物制造带来潜在的技术变革。
耐羟脯氨酸(HYP)花椰菜突变体解剖、生理及遗传特性研究
花椰菜(学名: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 Linnaeus)是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野甘蓝的变种。其包含维生素A、维生素C、蛋白质、脂肪、钙及β-胡萝卜素等,具有预防癌症及冠状动脉各种疾病的功效。花椰菜不耐长期霜冻,生育适宜温度为17~20℃,25℃时种子发芽最快,幼苗生长适宜温度20~25℃,而花椰菜在我国种质资源匮乏,尤其缺乏抗寒种质资源。为此本研究以花椰菜松散型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经过EMS体细胞诱变、羟脯氨酸筛选,获得突变细胞系,再通过体胚发生,获得花椰菜突变体植株,目的是培育耐寒花椰菜品种;为了进一步验证花椰菜突变体所具备耐寒性的特点,在突变体植株经过伸长和生根培养后将其移栽,移栽成活1月后对其叶片解剖结构(气孔密度等)、光合特性进行研究,同时对其叶片低温处理12h后进行生理指标和转录组的测定,找到变异株在表现型以及遗传表达上的抗寒性的变化特征,进而验证利用花椰菜体细胞离体诱变技术筛选抗寒突变体植株的可行性,以期为花椰菜抗寒品种培育奠定一定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花椰菜突变体株系叶片进行徒手解剖,制成切片观察,发现花椰菜突变体株系叶片厚度存在显著差异,7个突变体株系中有6个的叶片厚度大于CK,7个花椰菜突变株系和CK的叶片厚度排序为:Y232>Y308>Y266>Y7>Y140>Y8>CK>Y149;就表皮细胞厚度来说,突变体植株变化不显著;而突变体叶片下表皮的气孔特性变化极显著,7个突变体株系的气孔密度都小于CK,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气孔密度大小排序为:CK>Y140>Y232>Y149>Y8>Y7>Y266>Y308。(2)通过光合仪测定花椰菜突变株系的光合作用,结果显示,花椰菜突变体的光合特性存在显著差异。从净光合速率方面分析,花椰菜突变体株系的净光合速率都高于CK,整体上花椰菜突变株系的净光合速率相对CK增长了1.080μmol/m~2/s-16.832μmol/m~2/s;从胞间CO_2浓度来看,7个突变体株系除了Y149的胞间CO_2浓度显著高于CK外,其他株系都低于CK;从气孔导度分析,株系Y149的气孔导度显著低于CK,为409.227mmol/m~2/s,是CK的0.883倍,其他6个株系的气孔导度显著高于CK;从蒸腾速率来看,花椰菜突变体与正常花椰菜植株间变化较小,其中Y8、Y266和Y308的蒸腾速率显著高于CK,分别为4.588 mmol/m~2/s、1.976 mmol/m~2/s和2.232 mmol/m~2/s,分别是CK的3.872、1.668和1.884倍,其余株系的蒸腾速率和CK差异不显著。(3)对低温处理后7个花椰菜突变体株系的叶片进行生理指标测定,分析结果发现70%-90%的耐羟脯氨酸花椰菜突变株系的游离Pro含量、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CAT活性都呈上升趋势,而丙二醛含量呈下降趋势。本文在以上基础下,对所研究的解剖指标、生理指标和气孔密度共十一个指标做了隶属函数分析,综合评价了耐羟脯氨酸花椰菜突变体和没有诱变的花椰菜间的抗寒性强弱,结果显示综合评价值大小为Y140(0.699)>Y266(0.682)>Y308(0.617)>Y232(0.587)>Y7(0.563)>Y8(0.482)>CK(0.328)>Y149(0),因此,和CK相比耐羟脯氨酸花椰菜突变体抗寒性更强。(4)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低温处理后变异植株和CK的转录组学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耐羟脯氨酸花椰菜突变体(Y308)和没有诱变的花椰菜(CK)间共鉴定出9580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有5273个,下调表达的差异基因有4307个。鉴定到的9580个差异基因共有4211个基因成功富集到GO Term上,分别被注释到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和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3个GO本体的10、11和2条GO类别上,差异基因注释功能最多的是生物过程,然后是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和生物过程相关的生物调节(biological regulation)、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对刺激的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和定位(localization)等,分子功能条目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影响结合(binding)和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细胞组分条目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含蛋白质复合物(protein-containing complex)和细胞解剖学实体(cellular anatomical entity)。而鉴定到的9580个差异基因共有8341个基因成功富集到5个通路分支共19条KEGG通路上,其中差异基因表达量富集最多的是代谢通路分支,包含11条KEGG通路selleck共5574个基因,有全局概述图通路和碳水化合物通路等通路。其他KEGG通路为:运输和分解代谢通路、薄膜运输、信号传导通路、折叠分拣和降解、复制和修复、转录、翻译和环境适应通路。KEGG Pathway富集显著富集中的前6个KEGG Pathway都属于代谢通路,分别是光合生物的固碳作用(Carbon fixation in photosynthetic organisms)、光合作用-天线蛋白(Photosynthesis-antenna proteins)、卟啉代谢(Porphyrin metabolism)、MAPK信号通路-植物(MAPK signaling pathway-plant)、碳代谢(Carbon metabolism)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Naporafenib供应商对MAPK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显著富集的KEGG Pathway为:MAPK信号通路-植物、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ImmunoCAP inhibition。以上综合说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富集。MAPK通路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信号转导途径,其基因表达量显著富集,说明突变体Y308在调节蛋白活性和信号转导方面较CK具有更强的作用,其中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差异基因显著富集,植物内源激素能快速感知外界环境变化,对逆境做出调节,增强植物抗逆性,因此,以上途径提升了耐羟脯氨酸花椰菜突变体的耐冷能力,有效地保护了植株在逆境下的生长发育,提高存活率。
作业疗法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究作业疗法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9年8月~2022年3月为研究时间区间,筛选本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共102例实施研究分析,分组方法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和普通工娱治疗,将作业疗法应用于观察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以及满意度。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三个月后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两组均升高,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更突出,差selleck NMR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阳性症状、阴性症状、Immune and metabolism一般精神病性症状以及总分等PAN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三个月后一般精神病性症状评分两组患者均GDC-0973采购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较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干预满意度显著较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作业疗法应用于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获得突出作用效果,提升生活质量,同时可改善患者精神症状,获得了患者的满意认可。
气压辅助的双信号即时传感器构建及其用于肿瘤细胞检测
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周期。其中,实现肿瘤细胞的准确检测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种采样现场诊断方法,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反馈快速、无需大型仪器支持等优点。因此,即时检测技术在肿瘤细胞检测等生物与医药应用方面显示出巨大前景。近年来,可视化POCT技术能够直观定量靶标含量,正受到科研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所发展的可视化POCT技术多依赖于颜色、质量、长度等单一信号变化来实现检测,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易受仪器稳定性不足等因素的干扰。本论文中,利用基于离心管设计的气压辅助溶液溢出的便携式反应装置,构建了selleck两种基于长度与质量、焰色与质量的双信号POCT传感器,用于肿瘤细胞可视化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及分析结果如下:1.构建了一种气压辅助的长度与质量双信号POCT传感器,用于乳腺癌细胞的可视化分析。首先,基于离心管设计并制作气压辅助溶液溢出的便携式反应装置。随后,合成铂纳米粒子,用于催化H_2O_2分解产生氧气,进而促使装置内红色墨水溢出。结合适配体AS1411对乳腺癌MCF-7细胞表面核仁素受体特异性识别特性,通过测量溢出的红色墨水溶液长度及称量残留的红色墨水溶液质量,即可实现MCF-7细胞的可视化检测。利用长度和质量双信号的自校准功能,可以有效消除反应装置气密性等因素的影响。鉴于Pt NPs对H_2O_2的强催化作用,所构建的POCT传感器可以在5 min内准确检测待测样品,并且对50-800 cells/m L浓度范围内MCF-7细胞检测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利用长度信号定量MCF-7细胞浓度,可以获得低检测限(约27 cells/m L),且在人血清等实际样品检测中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回收率。2.medical philosophy构建了一此网站种气压辅助的焰色和质量双信号POCT传感器,用于宫颈癌细胞的光控可视化分析。首先,合成近红外光响应的空心金纳米球(Au NSs),并以该金纳米球作为光热材料,用于光热分解NH_4HCO_3并产生CO_2和NH_3气体。结合所制作的气压辅助溶液溢出的便携式反应装置,激光照射介导装置内气压升高,进而促使装置内高浓度铜离子(Cu~(2+))溶液溢出。结合适配体AS1411对宫颈癌He La细胞表面核仁素受体特异性识别特性,利用金属离子焰色反应及分析天平分别定量所溢出的Cu~(2+)含量,即可实现He La细胞的可视化检测。所提出焰色信号具有检测范围相对窄但响应灵敏度相对高等特点,而质量信号检测范围相对宽但响应灵敏度相对低等特点,因此所构建的双信号POCT传感器可满足He La细胞的POCT要求。基于焰色信号的传感模式,可以实现浓度范围为50-1000 cells/m L的细胞可视化检测,其检测限低至约15 cells/m L。而基于质量信号的传感模式,可以实现浓度范围为50-1100 cells/m L的细胞可视化检测,其检测限低至约17 cells/m L。此外,所构建的双信号POCT传感器在人血清等实际样品应用中表现出较好的传感性能。
黑磷调控氧化应激-炎症级联效应延缓椎间盘退变的机制
背景:氧化应激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黑磷量子点作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还原性材料,具有抗氧化应激并延缓椎间盘退变的潜力。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黑磷量子点清除椎间盘微环境内活性氧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黑磷量子点对抗氧化通路Nrf2/ARE与椎间盘炎症的作用。方法:采用超声液相剥离法制备黑磷量子点。(1)体外实验:分离提取SD大鼠髓核细胞,将第2-4代髓核细胞分别与不同的溶液共培养,分别为F12-DMEM培养基(空白组)、黑磷量子点溶液、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黑磷量子点溶液、过氧化氢+黑磷量子点+Nrf2特异性抑制剂ML385溶液,Ferroptosis抑制剂分别进行细胞活/死染色及细胞内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及Western Blot检测;(2)体内实验: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穿刺组、穿刺+黑磷组,每组10只,穿刺组与穿刺+黑磷组采用椎间盘穿刺法建立Co7-10椎间盘退变模型,穿刺+黑磷组穿刺后向椎间盘注射黑磷量子点分散液,术后4,8周进行椎间盘组织影像学与组织学染色评估。结果与结论:(1)体外实验:活/死染色显示,黑磷量子点生物相容性好,对细胞无毒性作用,且在氧化应激条件下对髓核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细胞内活性氧及JC-1荧光探针显示,黑磷量子点可调控氧化应激导致的髓核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并保护细胞免受过氧Torin 1生产商化氢诱导的细胞内氧化应激。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空白组比较,过氧化氢组Nrf2、血红素加氧酶1、醌氧化还原酶、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降低(P <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基质金属蛋白酶13、p65的蛋白表达升高(P <0.05);黑磷量子点的加入可逆转过氧化氢对Nrf2通路的抑制作用,减轻氧化应激造成的炎症反应,但Nrf2特异性抑制剂可取消这一作用。(2)体内实验:X射线片与MRI检测显示,术后4,8周,穿刺组椎间盘高度与髓核含水量低于假手术组(P<0.05),穿刺+黑磷组椎间盘高度与髓核含水量高于穿刺组(P<0molecular immunogene.05)。组织学染色显示,穿刺+黑磷组椎间盘退变程度轻于穿刺组,血红素加氧酶1蛋白表达量高于穿刺+黑磷组。(3)结果表明:黑磷量子点可通过调控Nrf2/ARE通路发挥抗氧化作用,并延缓椎间盘退变。
UGE基因家族在玉米抵御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分析
玉米(Zea mays L.)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许多种植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干旱、盐和重金属等非生物胁迫,影响玉米生长发育,降低籽粒品质,减少玉米产量。细胞壁是植物对抗外部环境胁迫的第一道屏障,由纤维素(cRAD001半抑制浓度ellulose)、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木质素(lignin)、果胶(pectin)等多糖构成,它们不仅在绿色植物生长进程中决定了细胞发育的主要方式,也在保护细胞对抗外部逆境中起重要作用。核苷酸糖转化酶(nucleotide sugar interconversion enzymes,NSEs)提供细胞壁多糖合成的底物。目前,在植物中鉴定出11个NSEs蛋白家族,其中尿苷二磷酸半乳糖/葡萄糖基转化酶(UDP-glucose 4-epimerase,UGE)、尿苷二磷酸木糖异构酶(UDP-D-xylose4-epimerase,UXE)、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脱氢酶(UDP-glucose dehydrogenase,UGD)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4-差向异构酶(UDP-D-glucuronic acid 4-epimerase,UGlcAE)是NSEs家族中四个主要成员,但在玉米中还未见报导。本文对玉米ZmUGEs、ZmUGDs、ZmUXEs、ZmUGlcAE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生物信息学与转录组分析,利用RT-qPCR对基因表达进行验证,并对ZmUGEs进行基因功能初步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因家族selleck产品鉴定与生物信息信学分析表明,玉米中,有4个UGE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分布在1、2、7号染色体上,均具有8个保守基序,含有8个内含子;有3个UGD家族成员,分布在1号和5号染色体上,均只有一个大的外显子,存在6个保守基序,;有4个UXE家族成员,分别分布在1、2、9、10号染色体上,ZmUXEs基因家族有10个外显子,该家族成员均存在10个保守基序,其中motif11是其特有保守基序;有4个UGlcAE家族成员,分布在5、6、9号染色体上,均只有一个大的外显子,存在4个相同保守基序。对玉米四个家族基因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分析发现,ZmUGDs和ZmUGlcAEs基因结构相似,均只有一个大的外显子,ZmUGDs和ZmUGlcAEs家族各有一对片段复制基因,分别为ZmUGD2/ZmUGD3和ZmUGlcAE2/ZmUGlcAE3,二者Ka/Ks比值均小于1,说明ZmUGDs和ZmUGlcAEs两个家族在进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强烈的进化选择压力。(2)转录组分析表明,这四个基因家族均参与玉米对干旱胁迫、盐胁迫、镉胁迫的响应,但不同家族成员间存在差异:ZmUGE1在三种胁迫下表达量都较高,ZmUGE2和ZmUGE3在干旱胁迫表达量较高,ZmUGE4在镉胁迫及干旱胁迫下表达量略高;ZmUGD2和ZmUGD3在干旱胁迫下显著表达;ZmUXE2在盐胁迫下表达量较高,其ZmUXE1、ZmUXE3及ZmUXE4在干旱胁迫下显著表达;ZmUGlcAE1、ZmUGlcAE2、ZmUGlcAE3均在干旱胁迫下有显著表达。各家族成员在表达部位上也存在差异,ZmUGE1在叶片中表达量逐渐上调,并且在授粉后12天时表达量达到最高,ZmUGE2和ZmUGE3在种子中表达量较高。ZmUGlcAE3在节间中的表达量随授粉天数增加呈上调趋势,ZmUGD2、ZmUGlcAE1、ZmUGlcAE4、ZmUXE1和ZmUXE3均在根中有较高表达量。(3)RT-qPCR分析表明,ZmUGE1和ZmUGE4在干旱胁迫下表达量先上调后下调,ZmUGE1和ZmUGE2在盐胁迫下表达量上调,ZmUGE4表达量先上调后下调,在12h达到最高值abiotic stress,在ABA处理下,ZmUGE3在6h表达量达到最高,之后又下调。ZmUGD2和ZmUGlcAE3在干旱胁迫下表达量受到严重抑制;ZmUGD2受到盐胁迫显著诱导,并且诱导强度随着胁迫时间增加而显著增强,在24h达到最高;ZmUXE4在Cd胁迫下表达量显著上调,在12h表达量达到最高;ZmUGlcAE2、ZmUGlcAE3、ZmUGlcAE4在ABA处理下表达量先被抑制,之后又逐渐上调。(4)根据RT-qPCR分析结果,发现UGE基因家族在不同胁迫处理下均有响应,因此选择UGE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初步分析。在干旱、盐及Cd胁迫处理下,对超表达转基因拟南芥的萌发率、根长及鲜重进行测定,表明ZmUGE1、ZmUGE2、ZmUGE4轻微增加了转基因拟南芥的耐旱性,当PEG浓度过高时,差异变得不显著;ZmUGE1和ZmUGE2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ZmUGE1和ZmUGE4表现出较强的耐Cd性。
241例子宫内膜样癌TCGA分子分型的临床分析
背景:子宫Y-27632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肿瘤中比较常见的一类上皮性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E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伴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且EC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导致越来越多的育龄期女性因患EC行子宫和双附件全切术而丧失了生育能力。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放以及生育年龄逐渐推迟的现象,越来越多EC患者还尚有生育的需求。如何早期诊断、针对不同类型EC选择不同方法分类治疗以尽可能保留年轻EC患者pulmonary medicine的生育能力,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目前,临床常用的子宫内膜癌诊断有多种方式,如影像学方法(超声、CT、MRI)、宫腔镜检查+诊刮等。子宫内膜癌治疗包括手术、非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方式主要为子宫和双附件全切术,这种治疗方案会使得育龄期女性失去了生育能力。而子宫内膜样癌(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rcinoma,EEC)是病理类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预后良好。2013年由突变负荷和拷贝数改变定义的EC四个分子亚组已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对373例EC病例的研究中进行分类确定了子宫内膜癌四个分子亚组的基因组特征,其中POLE突变型预后更好,说明不同基因组特征的EC其发生发展的机理不同,因此是否可以通过分析EC的分子分型类型,针对不同的基因变化精准选择治疗方案,同时这也为想要保留生育能力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了可选择的治疗方案。目的:初步探究子宫内膜样癌TCGA分子分型中POLE突变型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生存的影响,为探索保留早期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生育能力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2022年在太和医院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临床病例241例,然后对其病理标本进行TCGA分子分型中POLE检测。收集的资料包括:年龄、临床表现、月经史、治疗方案、2009年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情况、是否转移复发、生存情况等。结果:1.子宫内膜样癌病理标本共241例,其中年龄为(51.3±8.0)岁。年龄情况:≤48岁有96例EPZ-6438作用(39.8%),>48岁有145例(60.2%);绝经情况:绝经患者142例(58.9%),未绝经患者99例(41.1%);肌层浸润情况:无肌层浸润53例(22%),有肌层浸润188例(78.0%);分化程度:高分化(G1)有104例(43.2%),中-低分化(G2-G3)有137例(56.8%);转移情况:转移有35例(14.5%),无转移有206例(85.5%);分期:早期(I期)有161例(66.8%),中晚期(Ⅱ-Ⅳ期)有80例(33.2%);POLE突变情况:POLE突变型有34例(14.1%),非POLE突变型有207例(85.9%)。2.研究筛选的241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中结果为POLE突变型的分布情况:≤48岁有13例,>48岁有21例;绝经患者15例,未绝经患者19例;无肌层浸润12例,有肌层浸润22例;高分化(G1)18例,中-低分化(G2-G3)16例;转移2例,无转移32例;早期(I期)28例,中晚期(Ⅱ-Ⅳ期)6例。3.对不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治疗方案选择的情况分析显示:年龄大小、肌层浸润情况、分化程度、分期情况、POLE突变情况均为子宫内膜样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的影响因素(均P<0.05)。4.在POLE突变型与非POLE突变型情形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显示:在总体情况中患者选择手术治疗的存活率高于非手术组(P<0.05);在非POLE突变的患者中,手术组的存活率高于非手术组(P<0.05);在POLE突变的患者中,治疗方案的选择对预后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不同治疗方案中POLE突变对患者存活率的影响:子宫内样癌患者中POLE突变型比非POLE突变型的存活率高(P<0.05),在不同治疗方案的分层分析下,结果无改变。6.2例属于POLE突变型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患者A突变类型:V411L,患者B突变类型:P286R)因为年龄小、有生育要求、高分化,且强烈要求行保留生育能力的治疗(保留子宫和双附件),经综合评估后给予保守治疗,随访过程中各项监测指标未提示肿瘤进展,其中有1例患者经过治疗达到了受孕的标准,目前已受孕。另外1例还处于治疗阶段(宫腔镜子宫内膜病灶切除+Gn RH-a+LNG-IUD),治疗期间已进行4次内膜评估,暂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子宫内膜样癌TCGA分子分型中POLE突变型与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中POLE突变型的预后较非POLE突变型的预后好,同时POLE突变型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有参考价值。对于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来说,进行TCGA分子分型检测,可以预测预后;对于这些想要保留生育能力且处于早期的年轻子宫内膜样癌女性,我们也可以进行TCGA分子分型检测,再根据检测结果来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更精准的指导。
二氢杨梅素对癫痫大鼠海马功能和认知障碍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研究表明,NOD样受体家族吡啶结构域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是参与癫痫发展的信号通路,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的激活可以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文献显示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在癫痫和共患病认知障碍中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DHM是否可以通过调节SIRT1和NLRP3炎性小体来减轻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的海马神经元损伤和学习记忆障碍。应用匹罗卡品建立大鼠癫痫模型,观察DHM对癫痫的影响。观察大鼠癫痫自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及脑电图间期棘波放电。采用尼氏染色法评价海马锥体神经元的损伤。采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海马组织中SIRT1和NLRP3、caspase-1、GSDMD等因子的变化。认知功能通过观察海马突触超微结构、Morris水迷宫测试、海马CA1区在体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LTP)记录和海马相关突触蛋白的表达进行验证。实验数据显示,DHM诱导SIRT1表达上调和NLRP3、caspase-1、GSDMD表ICI 46474 NMR达下调,从而对癫痫大鼠产生神经保护作用。此外,DHM还能通过减少海马神经元和突触可塑性的损伤改善认知功能。与此同时,在癫痫患者的病理组织切片和血清中,观察了NLRP3炎性小体相关因子和SIRT1的表达以及它们的相关性。总之,本研究首次证明DHM可能通过抑制细胞焦亡和神经炎症在癫痫和认知障碍合并症的治疗中发挥作用。本研究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二氢杨梅素对匹罗卡品诱导的大鼠癫痫发作和认知功能的影响目的:建立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观察DHM处理后对于大鼠癫痫慢性期自发作和认知功能的影响,通过视频监控和脑电图分析、行为学观察、突触蛋白的表达等评估DHM的抗癫痫和改善认知的作用。方法:将6-8周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匹罗卡品组(Pilo组)、匹Female dromedary罗卡品+二氢杨梅素50mg/kg/d组(Pilo+DHM 50 mg/kg/d组)和匹罗卡品+二氢杨梅素100mg/kg/d组(Pilo+DHM 100 mg/kg/d组),每组12只。Pilo组及Pilo+DHM组采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的方法诱导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Control组同时给予0.9%无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Pilo+DHM组在SE后第3天开始腹腔注射DHM,对照组和Pilo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一次,连续给药28 d。大鼠SE后第5周,每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植入电极,在第6-7周进行视频监测并记录大鼠SRS发作及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的脑电图;在SE后的第8周,每组选取8只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每组选取6只进行在体场电位记录;每组3只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突触蛋白的表达。结果:selleck化学1.脑电图:与癫痫大鼠相比,经DHM干预的大鼠脑电间期放电次数均明显减少。2.视频监控:DHM干预后,大鼠SRS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显著降低,对癫痫发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水迷宫:可视平台实验中各组大鼠到达平台的时间和平均游泳速度没有差异。在定位航行实验中,从试验第3天开始,与Control组相比,Pilo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与Pilo组相比,Pilo+DHM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空间探索实验显示,Pilo组大鼠穿越平台的次数和在原平台象限的停留时间明显少于Control组。与Pilo组相比,Pilo+DHM组大鼠穿越平台的次数和原平台象限的停留时间显著增加。4.在体场电位记录:癫痫发作对大鼠LTP效应有明显抑制作用,DHM干预部分逆转了癫痫发作引起的LTP抑制,显示DHM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突触可塑性的损伤。5.突触蛋白的表达:癫痫大鼠海马中PSD95和synaptophysin的表达水平明显减少,而DHM干预后,大鼠海马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结论:DHM可通过抑制癫痫大鼠SRS和发作间期放电、提高PSD95和synaptophysin的表达,从而改善癫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突触可塑性。第二部分 二氢杨梅素对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目的:探讨DHM干预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后,与NLRP3相关的细胞焦亡通路的变化方法:将6-8周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匹罗卡品组(Pilo组)、匹罗卡品+二氢杨梅素50mg/kg/d组(Pilo+DHM 50mg/kg/d组)和匹罗卡品+二氢杨梅素100mg/kg/d组(Pilo+DHM 100mg/kg/d组),每组10只。Pilo组及Pilo+DHM组采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的方法诱导大鼠SE,Control组同时给予0.9%无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Pilo+DHM组在SE后第3天开始腹腔注射DHM,对照组和Pilo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一次,连续给药28 d。每组选取3只进行石蜡切片的制备,用于尼氏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情况和NLRP3、GSDMD、caspase-1的表达水平;每组随机选取3只大鼠观察海马突触超微结构;每组随机选取3只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评估大鼠海马中NLRP3、GSDMD、caspase-1和SIRT1等指标的m RNA表达水平;每组3只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中NLRP3、GSDMD、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每组选取6只进行ELISA实验,检测IL-β和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1.尼氏染色:与Control组相比,Pilo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异常,神经元存活数量明显减少;DHM干预后,与Pilo组相比,细胞形态接近正常,神经元存活数量明显增多,显示DHM可以减少海马神经元损伤。2.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与Control组相比,Pilo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间隙明显增大,DHM干预后大鼠海马CA1区突出间隙较Pilo组显著减少;同时,Pilo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后致密物厚度较Control组明显减少,与Pilo组相比,Pilo+DHM组的大鼠海马CA1区突出后致密物厚度显著增加。3.免疫组化:海马CA3区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癫痫大鼠的NLRP3、GSDMD、caspase-1的免疫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大鼠,而DHM干预能够部分降低这些蛋白在海马的表达。GSDMD在海马CA1区蛋白的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Pilo组明显减少,而Pilo+DHM组较Pilo组明显增加。4.荧光定量PCR:与Control组相比,Pilo组大鼠海马中NLRP3、GSDMD和caspase-1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DHM干预后,大鼠的海马中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较Pilo组均明显降低,结果显示DHM在转录水平上对NLRP3炎性小体相关通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NLRP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Pilo组大鼠海马区NLRP3、GSDMD-N(GSDMD的裂解形式)、cleaved-caspase-1蛋白的水平显著增多,DHM干预后,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较Pilo组明显降低。6.Il-1β和IL-18炎症因子的表达:DHM干预可下调匹罗卡品诱导癫痫大鼠海马中IL-1β和IL-18的表达。7.SIRT1的表达:PCR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Pilo组大鼠海马中SIRT1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DHM干预后,上调了SIRT1 m RNA在海马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癫痫显著降低了SIRT1蛋白的表达,而DHM可提高SIRT1的表达。结论:DHM的干预能够减少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及突触结果的异常,这可能是通过SIRT1/NLRP3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实现的。第三部分 癫痫患者NLRP3炎性小体和SIRT1表达及相关性的探讨目的:分析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和SIRT1信号通路在癫痫患者中的变化,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组织病理学切片评估:收集经手术治疗的耐药性癫痫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切片为癫痫组(9例)和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切片(8例),共17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NLRP3、caspase-1、IL-1β和SIRT1蛋白的表达。血清评估:收集门诊癫痫患者的血清样本作为癫痫组(45例),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人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38例),共83例;通过ELISA观察血清中NLRP3、caspase-1、IL-1β和SIRT1的表达水平。结果:1.病理组织学评估:与Control组相比,耐药性癫痫患者大脑皮层组织中的NLRP3、caspase-1和IL-1β的表达增多,而SIRT1的表达水平有所下降;并且SIRT1与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具有相关性。2.血清评估:与Control组相比,耐药性癫痫患者血清中IL-1β的浓度升高;与单侧海马硬化的耐药性癫痫患者相比,双侧海马硬化的患者血清中caspase-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NLRP3炎性小体通路在癫痫患者体内的表达明显增多,并且与SIRT1的表达存在部分相关性;caspase-1在外周的表达水平与耐药性癫痫患者的海马硬化可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