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r-gne-140.html,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1,3-propanediol oxidoreductase, PDOR)是甘油生物合成1,3-丙二醇(1,3-propanediol, 1,3-PD)的关键限速酶之一。使用PoPMuSiC 2.1计算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来源PDOR(KpPDOR)突变的折叠自由能,结合HotSpot Wizard 3.Torin 1纯度0对催化中心附近氨基酸的功能热点分析和保守残基鉴定,理性选取突变位点,构建定点突变。经诱导表达、蛋白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获得催化性能、热稳定性和pH耐受性提高的突变体。V155N突变体在37℃,pH 7.5下的还原活性为KpPDOR的1.7倍,pH 4.0时是KpPDOR的2.5倍。N262E突变体37℃下半衰期为KpPDOR的1.4倍。分析蛋白结构,发现Val15Postmortem biochemistry5突变为Asn导致新形成两个氢键,稳定了Val155所在的β-折叠结构。而Asn262突变为Glu形所成的两个氢键,可增强催化中心刚性,提升酶稳定性。静息细胞转化甘油合成1,3-PD,发现突变体V155N工程菌株1,3-PD产能为1.16 mmol/L/OD_(600),高于野生型KpPDOR工程菌株的0.82 mmol/L/OD_(600)。此理性设计方法对改良其他工业酶的性能有一定参考价值。
Author: admin
伴精神病性症状及童年期创伤的重度抑郁发作青少年患者执行功能情况
背景 有无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患者执行功能存在差异,且童年期创伤可能影响重度抑郁发作患者的执行功能,既往研究对象大多为成年抑郁发作患者,缺少对重度抑郁发作青少年患者的相关研究。目的 比较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及童年期创伤的重度抑郁发作青少年患者执行功能的差异。方法 纳入2020年8月-2021年11月在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住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重度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患者共112例,同期通过公开宣传招募健康对照组27例。使用剑桥神经心理自动化成套测试(CANTAB)中的运动控制任务(MOT)、空间工作记忆(SWM)、快速视SCH727965 MW觉信息处理(RVP)三个任务评定患者的执行功能,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评定童年期创伤类型。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重度抑郁发作患者MOT任务平均延迟时更长(Z=-3.407,P=0.001),SWM任务中的组间错误反应总数更多(Z=-3.291,P=0.001)、组内错误反应总数更多(Z=-3.461,P=0.001)、双重错误反应总数更多(Z=-3.218,P=0.001)、错误反应总数更多(Z=-3.312,P=0.001Wearable biomedical device)、策略分数更高(Z=-2.437,P=0.015)以及平均延迟时更长(Z=-2.055,P=0.040),RVP任务中的击中总数更少(Z=-3.196,P=0.001)、漏报总数更多(Z=-3.179,P=0.001)、拒绝总数更少www.selleck.cn/products/vx-661(Z=-2.772,P=0.006)、击中概率更低(Z=-3.187,P=0.001)以及A’分数更低(Z=-3.070,P=0.002)。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青少年患者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者SWM任务中的双重错误反应总数更少(Z=-2.566,P=0.010)。相较于未经历过情感忽视的重度抑郁发作青少年患者,经历过情感忽视者MOT任务中的平均延迟时更长(Z=-3.183,P=0.001),RVP任务中的击中总数更少(Z=-2.445,P=0.014)、漏报总数更多(Z=-2.467,P=0.014)、击中概率更低(Z=-2.445,P=0.014)、A’分数更低(Z=-2.089,P=0.037)。相较于未经历过情感虐待的重度抑郁发作青少年患者,经历过情感虐待的患者MOT任务中的平均延迟时更长(Z=-2.552,P=0.011)。结论 重度抑郁发作青少年患者存在大部分类型的执行功能异常,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和伴有童年期创伤的患者执行功能更差。
2022年海南省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BA.1.1)变异株基因特征分析
为进一步积累和完善海南省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病原学特点的认识,本研究对2022年海南省14例感染奥密克戎(BA.1.1)变异株病例进行新冠病毒基因特征分析。应用Illumina公司MiSeqDX深度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Nextclade在线分析平台和DNASTAR 7.0.1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和基因组特征分析,采用MEGA 10.1.8邻位归并法(Neighbour-joining)绘制系统进化树,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回顾性溯源分析。海南省14例病例感染的奥密克戎(BA.1.1)变异株基因组高度相似,同武汉参考序列(GenBank No.NCselleck合成_045512)相比,存在63或64个核苷酸突变位点,39个核Biomass bottom ash苷酸位点缺失,22204位点有9个核苷酸插入,引起43个氨基酸突变和16个氨基酸位点缺失。刺突(Spike, S)蛋白存在32个氨基酸突变位点,S1蛋白RBD区R346K是VOC/Omicron(BA.1.1)变异株特征性突变位点。14例病例分布在三亚市及外溢Pidnarulex抑制剂到周边陵水、儋州等市县,均为外省来琼感染者引发后续本地传播。海南省因输入病例引起本土新冠疫情的风险较大,应继续加强新冠病毒重要流行变异株的研究,持续开展新冠病毒基因型变异监测。
swnK基因ACP结构域敲除对Alternaria oxytropis OW7.8代谢组的影响、swnR和swnH1基因克隆及表达研究
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是一种有毒生物碱,能引发牲畜患疯草病,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但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抗肿瘤药物。产SW的真菌含SWN基因簇,其基因产物在SW生物合成途径上由哌啶酸(Pipecolic acid,PA)合成SW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基础上,进行Alternaria oxytropis OW7.8和swn K ACP结构域敲除株的代谢组学分析、swn H1基因功能对SW合成影响分析、swnR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载体的构建,为探索该真菌中SW生物合成分子机理和代谢途径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A.oxytropis OW7.8和swn K ACP结构域敲除株进行代Erdafitinib纯度谢组学分析,筛选到8个与SW合成相关的差异代谢物:L-Pipecolic acid、L-Lysine、L-Stachydrine、L-Proline、L-Glutamate、α-Aminoadipic Semialdehyde、Saccharopine、N-Acetylglucosamine-1-phosphate,水平均上调。2.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oxytropis OW7.8在不同时间(14 d、16 d、18 d、20 d、22 d)下实验组[添加1,2-二羟基吲哚里西啶(1,2-dihydroxyindoliziPD0325901体内ne)]和对照组菌丝体中swn H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随时间延长,实验组swn H1基因表达水平持续上升,对照组从第16 d开始持续上升;实验组水平从第16 d开始高于对照组。3.利用HPLC-MS检测菌丝体中SW水平,结果显示:对照组SW水平在20 d前变化平缓,在第22 d有较大提升;实验组在18 d后持续上升,对照组14~18 d高于实验组,20 d后实验组高于对照组。4.利用PCR克隆了A.oxytropis OW7.8的swnR基因及c DNA序列,自ATG至TGA全长918 bp,无内含子,编码305 aa;预测Swn R酶蛋白分子式为C_(1568)H_(2418)N_(420)O_(456)S_(13),分子量为34865.77 Da,p I为6.15,属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大概率定位于细胞质。5.分别扩增swnR基因上、下游序列和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h),利用重叠PCR构建基因敲除片段,由上游同源区(432 bp)+hph(1394 bp)+下游同源区(449 bp)构成,将敲除片段与p MD~(TM)19-T载体连接,构建出swnR基因敲除载体。6.提取OW7.8总RNA,利用RT-PCR扩增swnR的c DNA,用Bam HⅠ和XmalⅠ对该c DNA与载体p BARGPE1-Hygro进行双酶切后连接,构建出swnR基因过表达载体optimal immunological recovery,其启动子为gpd A、终止子为Trp C、选择标记基因为hph。7.根据sg RNA设计引物,从PFC334载体扩增sg RNA表达盒的上下两个片段,通过无缝克隆连接至PFC332载体,构建出swnR基因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纳豆激酶催化机理及热稳定性突变体设计研究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显著增加,寻找有效、安全的溶栓药物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方向之一。纳豆激酶因其强大的溶栓活性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潜在溶栓药物,但纳豆激酶催化过程中能量和结构变化信息尚未明确且热稳定性较差,阻碍了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在蛋白质工程中,分子动力学(MD)模拟可以探究系统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GSK1349572供应商动。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计算方法的AIT Allergy immunotherapy改进,量子力学/分子力学组合(QM/MM)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立酶催化反应机理模型。为探究纳豆激酶催化反应过程的详细信息,本研究对纳豆激酶-四肽底物复合体进行QM/MM结合伞形采样模拟。运用MM/GBSA方法计算结合自由能,并对自由能进行分解,得到每个氨基酸残基对结合能的贡献。模拟结果表明,在纳豆激酶催化反应中,Ser~(221)中的羟基质子转移到His~(64)中咪唑环3号位的氮原子处,增强了Ser~(221)的亲核能力,形成中间体,其体系能量为3.9 kcal/mol。His~(64)与Asp~(32)之间形成氢键以稳定His~(64)。Asn~(155)作为纳豆激酶的氧阴离子空穴,在过渡态中与底物肽键中的氧形成氢键。为筛选和构建具有更高耐热性的纳豆激酶突变体,本研究通过基于自由能的方法得到热稳定性提高的纳豆激酶潜在突变体,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其进行筛选,结合相关实验分析得到了三个有活性、能够提升纳EPZ-6438 MW豆激酶热稳定性的突变体,分别为E156F、Q206L和Y256P。将这三个突变体在更高温度体系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上述三个突变体热稳定性提升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将位于或靠近酶的表面的亲水氨基酸突变为疏水氨基酸可以增强纳豆激酶的热稳定性,同时较低的均方根偏差(RMSD)、回旋半径(Rg)、溶剂可及表面积(SASA)、活性口袋附近刚性氨基酸残基增加等,均为提升纳豆激酶热稳定性的因素。综上所述,本文做了以下创新性的工作:(1)明确纳豆激酶催化反应过渡态的能量和结构变化信息。(2)发掘能提高热稳定性的纳豆激酶突变体并提出突变体提升热稳定性的内在机理。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影响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常用药物对患者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6月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抗精神病药物进行分组,即利培酮组(n=42)、喹硫平组(n=35)、氯氮平组(n=43),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水平,记录治疗期间心电图异常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三组血清LDH、CK-MB、CK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FUT-175生产商.05),但治疗后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氮平组ST-T改变、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高于利培酮组与喹硫平组,(P<0.05),三组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心律不齐、QT间期延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TM2457生产商>0.05)。结论 利培酮、喹硫平、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均会产生一定的心脏毒性,引起maternal infection心电图异常,但氯氮平可造成更多的ST-T改变、心动过速发生。
电子传递链的适配提高孕酮17α羟基化生物催化效率
17α羟化酶是转化孕酮制备各种孕激素药物中间体的关键酶。为提高该酶在生物催化中的特异性羟基化能力,本研究将selleck VE-822来源于纤维素黏性细菌(SSalmonella probioticorangiumcellulTaurine半抑制浓度osum)Soce56的羟化酶CYP260A1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12来源的Fpr和牛肾上腺来源的Adx4-108组建成新的电子传递系统,用于孕酮的生物转化。通过对CYP260A1进行选择性突变,获得17α羟化酶活性显著提高的突变体S276I,经体外催化体系的优化设计,使17α-OH孕酮的产率达到58%。此外,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探究铁氧还蛋白Adx4-108的模拟磷酸化对17α羟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突变体Adx4-108T69E向S276I传递电子,进一步增强了对孕酮C17位的特异性,17α-OH孕酮的产率最终提高到74%。本研究为细菌来源的17α羟化酶特异性转化生产17α-OH孕酮提供了新的方案,为孕激素类药物在工业上利用生物转化法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香蕉枯萎病菌效应子FoCDCP的基因功能研究
由尖孢镰孢菌古巴专化型4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4)引起的香蕉枯萎病是我国香蕉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前期已Repeat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建立Foc4分泌蛋白质数据库基础上,本文对其中的一个候选效应子Coiled-coil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命名为FoCDCP)功能进行了研究。FoCDCP蛋白不含N-端信号肽,SecretomeP 2.0预测的NN-score为0.96,属于非经典分泌蛋白,在镰孢菌中高度保守。EffectorP 3.0预测其符合效应蛋白标准。qRT-PCR分析表明,FoCDCP表达水平在Foo4侵染香蕉早期显著上调。采用同源重组策略,获得了敲除突变体ΔFoCDCP和基因回补突变体ΔFoCDCP-com。与野生型菌株相比,ΔFoCDCP在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分生孢子形态等方面均无显著变化,对SDS胁迫敏感。FoCDCP基因敲除导致Foc4致病性显著降低;而ΔFoCAhR抑制剂DCP-com致病性恢复到Foc4野生型水平。在ΔFoCDCP侵染早期,巴西蕉根尖组织中活性氧大量积累,真菌生物量显著降低,巴西蕉防卫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说明FoCDCP敲除影响了Foc4对巴西蕉购买PLX-4720的定殖能力,并导致巴西蕉防御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进而影响了Foc4的致病力。
基于棕榈硬脂与米糠油酶法制备速冻食品专用油脂及其性能研究
速冻食品专用油脂是针对速冻米面制品品质改良的一种风味性油脂。目前市售产品存在着塑性范围窄、晶型颗粒大、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乳化性能差、缺乏营养性等不足,且并未区分其在速冻食品面团和馅料中的适用性。鉴于此,本研究以棕榈硬脂(PS)与米糠油(RBO)为原料,采用酯交换技术对不同比例的混合油进行了改性和表征,基于乳化剂配方的优化构建了一系列速冻食品专用油脂,并对其品质特性和营养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将其分别应用于速冻汤圆的面团和馅料中,采用主成分分析对汤圆的品质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此探究速冻食品专用油脂对面团和馅料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PS与RBO酯交换反应最佳的工艺条件:催化剂为Lipozyme TL IM酶,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2 h,酶添加量为6%。在其基础上催化了不同质量比的PS与RBO(2:8-8:2)混合油进行酶法酯交换反应,反应前后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变化,但当PS添加比例达到40%及以上时,SUU和SUS型甘三酯均增加20%以上。同时,甾醇和谷维素损失率仅为1.9%-4.1%和1.3%-1.9%。油脂在35℃下的SFC由4.3%-27.3%降至1.3%-17.0%,高熔点融化峰(Peak E)峰温降低、焓值和峰面积减少。当PS比例达到40%及以上时,酯交换油脂由β晶型转化为β′晶型,其中PS与PBO比例为6:4时β′晶型的增加Crizotinib价格量最大(21.1%)。综上表明,酯交换改性后油脂性质得到较大改善,可最大程度保留谷维素和甾醇,且PS与RBO的质量比为4:6、5:5、6:4、7:3时更适用于作速冻食品专用油脂的基料油。其次,基于D-最优混料回归优化试验确定了最佳乳化剂配方:硬脂酰乳酸钙34.4%,单硬脂酸甘油酯33.8%,大豆卵磷脂31.8%。此配方下速冻食品专用油脂的吸水性为25.1 g/10 m L,乳化稳定性为93.3%。以此制备了4种速冻食品专用油脂,其均具有较宽的塑形范围(21.4℃-30.3℃),βLY2835219′晶型的相对含量达56.6%-95.6%,晶体呈细小致密的短针状结构,且均匀有序地分布在结晶网络结构中。其中,自制速冻油1-3的弹性模量和waning and boosting of immunity粘性模量均低于市售油,Peak E峰温低,具有较好的口熔性。另外,4种自制速冻油均不含反式脂肪酸,具有较低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0.61-1.06)和血栓形成指数(1.19-2.12),且富含谷维素(3256-6132 ppm)和甾醇(3589-6929 ppm)。最后,将4种速冻食品专用油脂分别应用于汤圆的面团和馅料中,发现当自制速冻油2添加于面团中时,汤圆冻裂率均低于5%;当自制速冻油3添加到面团时,汤圆冷冻失水率均小于2.5%;这2种速冻油制作的新鲜汤圆高径比均达到0.97-0.98,且冷冻前后高径比差异小,说明速冻油滑动熔点太低或太高均会影响速冻食品的成型性。与市售速冻油相比,4种自制速冻油制作的汤圆均具有较高的弹性、较低的粘附性,其中自制速冻油1-3制作的汤圆具有较低的硬度和咀嚼性,其感官评分均高于80。利用主成分分析对18种速冻汤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自制速冻油2和3的应用性能最佳,进一步分析发现自制速冻油2较适用于汤圆馅料,而自制速冻油3更适用于汤圆面团。
巴特综合征致病基因外显子突变的RNA剪接分析
研究目的:巴特综合征(Bartter syndrome,B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肾小管疾病,由SLC12A1、KCNJ1、CLCNKA、CLCNKB、BSND或MAGED2基因的变异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很多外显子突变可以通过干扰各种剪接调节信号来影响前m RNA正常剪接并诱导外显子剪接跳跃,这可能是很多传统认为的错义、无义和同义突变的潜在真实致病机制。因此,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与BS相关的所有外显子突变对前m RNA剪接的影响,进一步深入探索BS致病突变导致的不同的异常剪接形式。研究方法:搜集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和文献中报道的所有错义、无义和同义变体。运用生物信息学程序BDGP、HSF3.1和Mx Ent Scan,分析筛选可能影响经典剪接位点(5’供体剪接位点和3’受体剪接位点)和剪接调控序列[外显子剪接增强子(ESEs)和外显子剪接沉默(ESSs)]的突变体。最终我们确定了可能促进外显子跳跃的候选突变并通过迷你基因实验验证所有候选突变对剪接的影响。研究结果: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170个突变进行了分析,最终初步确定了14个候选变异用于实验。RT-PCR实验结果表明,14个候选变异中有12个突变体导致了异常的剪接改变,其中包括7个SLC12A1基因突变(c.728G>A、c.735C>G、c.904C>T、c.905G>A、c.1304C>T、c.1493C>T、c.2221A>T)和5个CLCNKB基因突变(c.226C>T、c.228A>C、c.229G>A、c.229G>C、c.1979C>A)。这些变体分别分布在7个不同的外显子上并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外显子跳跃。1.SLC12A1基因序列变异的剪接研究结果:1.1位于外显子5的突变c.728G>A、c.735C>G,外显子6的突变c.904C>T、c.905G>A,以及位于外显子11的突变c.1493C>T引起了外显子的部分跳跃。BDGP提示,C.728G>A可使3’受体剪接位点的评分由0.99降至0.98。HSF3.1预测分析表明c.735C>G、c.904C>T、c.905G>A和c.1493C>T都导致了潜在的重叠ESEs的破坏和新的ESSs的产生。实验结果表明,在突变型和对照迷你基因中检测到的剪接产物是不同的。对照迷你基因(p SPL3 Ex5、p SPL3 Ex6、p SPL3 Ex11)产生一个独特的条带,而突变迷你基因(c.728G>A、c.735C>G、c.904C>T、c.905G>A和c.1493C>T)分别生成两个不同的条带。较大的扩增片段是包含对应外显子的转录物,而较小的扩增片段仅包含3’和5’p SPL3外显子。1.2错义突变c.1304C>T导致了外显子10的完全跳跃。突变体c.1304C>T位于外显子10的第4位核苷酸。结合BDGP的分析结果,这个变异导致3’受PS-341价格体剪接位点的得分从0.87降低到了0.84。RT-PCR实验结果显示,突变迷你基因的扩增产物为263bp,而野生型迷你基因扩增产物为415bp。测序分析证实该突变引发了外显子10的跳跃。较大的片段对应于正确剪接的外显子,而较小的条带对应于没有外显子10的转录本。1.3无义突变c.2221A>T导致了外显子17的完全跳跃。位于SLC12A1基因外显子17的无义变体c.2221A>T将编码赖氨酸的AAG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TAG。剪接预测分析软件HSF3.1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个变体不仅破坏了四个ESE,而且还产生了两个ESS。RT-PCR分析结果表明,WT和MUT株产生了不同大小的产物。WT迷你基因产生了一个404bp的PLX3397抑制剂条带,而MUT迷你基因产生了一个263bp的产物。较大的扩增片段是含有外显子17的转录物,而较小的是不含外显子17的转录物。2.CLCNKB基因序列变异的剪接研究结果:2.1与WT构建体相比,突变体c.226C>T,c.228A>C,c.229G>A,c.229G>C促进了外显子2跳跃。剪接预测分析工具BDGP和Mx Ent Scan的分析结果提示这四个突变均可能会导致经典的5’供体剪接位点的得分降低。RT-PCR分析表明,所有WT和MUT迷你基因都产生了两个不同大小的条带,分别为263bp和392bp。但是,与对照质粒相比,这些突变体的外显子2跳跃的转录物的数量显着增加。2.2与野生型构建体相比,无义突变c.1979C>A增加了外显子18排除的转录物的数量。HSF3.1预测该变体不仅消除了五个ESE,而且产生了三个新的ESS。结果,在HEK293T和Hela细胞中的WT迷你基因的c DNA产物中均发现了263bp(对应于缺陷转录物)和350bp(对应于成熟转录物)这两种产物。然而,在突变型迷你基因中仅仅发现了263bp的独特产物,这表明这个突变体显著增强了前m RNA剪接,促进了CSF AD biomarkers外显子18的剪接跳跃。研究结论:这是一项关于BS致病基因外显子变体引起前m RNA变化的综合研究。我们的结果强调了在m RNA水平评估外显子变异的后果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