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系统评价癃闭舒胶囊联合化学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www.selleck.cn/products/azd6738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Cochrane LibraEnteral immunonutritionry、Embase、PubMed,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癃闭舒胶囊联合化学药治疗BPH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后,应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项RCTamoxifen分子式Ts,涉及患者1 997例,其中治疗组1 015例、对照组98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可提高总有效率[RR=1.22,95%CI(1.16,1.29),P<0.000 01],降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MD=-4.27,95%CI(-4.58,-3.95),P<0.000 01],减少膀胱残余尿量[MD=-8.02,95%CI(-9.58,-6.06),P<0.000 01],缩小前列腺体积[MD=-2.52,95%CI(-4.79,-0.25),P=0.03],提高最大尿流率[MD=3.15, 95%CI (2.24, 4.07), P<0.00001],降低生活质量评分[MD=-0.80,95%CI(-1.35,-0.25),P=0.004],降低中医症状评分[MD=-2.58,95%CI(-4.88,-0.29),P<0.03],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MD=0.66,95%CI(0.51,0.86),P=0.002]。结论 癃闭舒胶囊联合化学药治疗BPH疗效优异、安全性高,应用前景广泛,但仍需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RCT验证。
Author: admin
功能性大米蛋白肽通过Keap1-Nrf2信号通路和调节肠道菌群缓解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
本研究旨在探讨工业化生产的大米蛋白肽(RPP)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结果表明,大米蛋白肽可通过增加抗炎介质、肠道紧密连接蛋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白、抗氧化酶的表达和抗炎蛋白的基因表达,释放大量Nrf2进入细胞核,抑制Keap1进入细胞质,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DSS处理后,RPP通过增加抗炎介质、肠道紧密连接、抗氧化酶的表达,抑制了炎症因子的表达,发挥了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缓解了DSS引起的急性结肠炎。RPP的模拟消化产物富含Ile-Thr-Gly-Pro-Thr-Phe-Pro-Gly-CysPro-Glu-Thr (ITGPTFPGCPET),Gly-Ala-Pro-Asp-Val-Gly-His-Pro-Met (GAPDVGHPM)、Thr-Glu-Pro-Pro-Cys(TEPPC)、LeBIBW2992抑制剂u-Gly-Ala-Pro-Asp-Val-Gly-His-Pro(LGAPDVGHP)、Leu-Glu-Lys-Pro-GluGly-Ala-Asp(LEKPEGAD)等肽段。与Nrf2相比,这些多肽与Keap1蛋白的Zdock得分更高,表明它们可以竞争性地与Keap1蛋白结合并释放Nrf2,从而发挥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此外,RPP还能提高有益菌(包点击此处括Akkermansia、Lactobacillales、Lachnospiraceae和Para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降低Para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度,并恢复DSS引起的厚壁菌/类杆菌(F/B)比值的下降,从而改善DSS引起的结肠炎。在这些肠道菌的作用下,RPP能明显增加小鼠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从而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研究结果表明,RPP对小鼠结肠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作为膳食补充剂或功能食品的潜力。
基于PI3K/AKT通路柴苓汤加味对阴虚热盛MS-IR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基于PI3K/AKT通路探讨柴苓汤加味对阴虚热盛MS-IR大鼠血管内皮功能调控的部分作用机制及病证结合治疗的优势。方法:5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造模组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注射小剂量STZ(30mg/kg)联合中药(干姜、附子)灌服造模,建立阴虚热盛型MS-IR大鼠模型。造模成功随机分为模型组、柴苓汤加味组(病证结合治疗)、柴苓汤组(因病治疗)、西药组(吡格列酮),各组分别进行柴苓汤加味、柴苓汤、吡格列酮药物干预治疗2周,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服。生化检测大鼠FBG、FINS水平,计算HOMA-IR;Elisa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血管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性血友病因子(vWF);Western blot检测腹主动脉血管内皮PI3K,P-AKT,P-eNOS蛋白表达;HE染色切片,光学显Naporafenib NMR微镜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以及血管管腔结构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FINS、HOMA-IR水平明显升高,血清NO水平明显降低,vWF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管内皮结果紊乱出现损伤,内皮PI3K、P-AKT、P-eNOS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苓汤加味组、西药组FBG、FINS、HOMA-IR水平明显降低(P<0.01),柴苓汤加味组、柴苓汤组、西药组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vWF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血管内皮PI3K、P-AKT、P-eNOS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P<0.01);与西药组比较,柴苓汤加味组FBG、FINS、HOMA-IR水平无明显差异,柴苓汤组NO、vWF水平无明显差异,柴苓汤组血管内皮PI3K蛋白表达上调(P<0.05),柴苓汤加味组NO水平明显升高(P<0.05)、vWF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管内皮PI3K、P-AKT、P-eNOS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P<0.01);与柴苓汤组比较MK-2206配制,柴苓汤加味组、西药组FBG、FINS、HOMA-IR水平明显降低(P<0.05),柴苓汤加味组NO水平明显升高(P<0.05)、vWF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管内皮PI3K、P-AKT、P-eNOS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P<0.01);柴苓汤加味对血管组织内膜、中膜外膜的修改以及炎症改善效果最为明显优于柴苓汤组和西药组。结论:柴苓汤及加味方促进血管内皮损伤的修复,并显著改善阴虚热盛MS-IR大鼠血管内皮功能,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FBG、FINS、HOMA-IR、NO、vWF水平,消除炎症及调控PI3K/AKT通路有关,病证结合用方治疗具有显著优势。
电子传递链的适配提高孕酮17α羟基化生物催化效率
17α羟化酶是转化孕酮制备各种孕激素药物中间体的关键酶。为提高该酶在生物催化中的特异性羟基化能力,本研究将来源于纤维素黏性细菌(Sorangiumcellulosum)Soce56的羟化酶CYP260A1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12来源的Fpr和牛肾上腺来源的Adx4-108组建成新的电子传递系统,寻找更多用于孕酮的生物转化。通PF-03084014过对CYP260A1进行选择性突变,获得17α羟化酶活性显著提高的突变体S276I,经体外催化体greenhouse bio-test系的优化设计,使17α-OH孕酮的产率达到58%。此外,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探究铁氧还蛋白Adx4-108的模拟磷酸化对17α羟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突变体Adx4-108T69E向S276I传递电子,进一步增强了对孕酮C17位的特异性,17α-OH孕酮的产率最终提高到74%。本研究为细菌来源的17α羟化酶特异性转化生产17α-OH孕酮提供了新的方案,为孕激素类药物在工业上利用生物转化法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桃红四物汤预防妇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了解桃Staurosporine化学结构红四物汤预防妇科住院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方法,对知网、万方、维普、道客巴巴等文献库内关于桃红四物汤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数字随机分组对照试验文献进行收集和检索,将临床资料Fer-1进行收集,通过Meta分析法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其他合并疾病、手术情况、血糖、发生静脉血栓的部位genetics and genomics以及药物疗效等相关资料。结果 根据数据分析显示,共计有8篇文献入选,均为对照试验研究,对照组为采用常规或者单一的药物治疗,试验组或研究组为桃红四物汤介入治疗,试验结果均显示两组患者在给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有所改善,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其中采用桃红四物汤预防治疗的试验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血小板计数以及血液流变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妇科手术的住院患者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较高,其中年龄、手术影响、住院时间长、有不良生活习惯、血糖过高、血凝高以及合并患有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能够促使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增加。而通过术后给予药物预防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其中桃红四物汤相较于单一的药物在预防妇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疗效更好,因此重视静脉血栓的防治对于保持保障患者的静脉通畅具有明显的效果,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用于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光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47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SICS)联合IOL植入术,研究组采用Phaco联合IOL植入术,比较两组眼部指标、眼压水平、氧化应激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前房深度、房角开放度、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眼压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高于术前,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LBH589 MW组SOD水平,MDA、LP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19.15%),Root biolo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给予Phaco联合IOL植入术治疗,能够改善眼LGK-974临床试验部指标,降低眼压水平,改善患者氧化应激状况,减少并发症发生。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抑制剂曲拉西利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 CDK)selleck MDV3100家族负责细胞周期调控,其中CDK4和CDK6的活化使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启动有丝分裂。CDK4/6的过度激活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是抗肿瘤的可能靶点之一。CDK4/6抑制剂可以通过作用于细胞周期阻滞肿瘤生长,同时影响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活性,辅助抗肿瘤治疗。曲拉西利是一种小分子、高效、选择性、可逆的CDK4/6抑制剂。曲拉西利在化疗前给药可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和髓系及淋巴系祖细胞暂时阻滞于G1期,降低化疗引起的细胞毒性损伤,从而保护骨髓及免疫功能。2021年2月,曲拉西利已被美国FDA首次批准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xtensive 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 ES-SCLC)的含铂/依托泊苷或含拓扑替康的化疗方案前使用,以减少成人患者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发生率。2022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批准了曲拉西利应用于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性化疗的ES-SCLC患者。另外,研究表明pre-existing immunity曲拉西利联合化疗可显著延长转移性三阴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其他曲拉西利相关临床研究仍在进行中。本文系统总Compound C体内结了曲拉西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并梳理了曲拉西利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及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某三甲医院2014年至2019年血液病患者死亡分析
目的 通过研究某血液病医院住院死亡病例,分析血液系统疾病Waterproof flexible biosensor患者病死原因,为有关部门的卫生预防与血液病的诊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某院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出院患者总计144 514人次,其中死亡患者数总计294人,导出数据后进行统计整理分析,通过软件SPSS Statistics 25对数据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 2014年E-616452化学结构至2019年某院住院患者病死率为0.45%,且呈下降趋势(χ~2=15.62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死亡患者中,40-59岁年龄段患者最高占37.07%,其次20-39岁年龄段占25.17%;排名前三位的死亡疾病病种分别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SB203580抑制剂胞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住院病死地域分布最多的为华北地区,占比50.68%,其次为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占比为17.35%和16.67%;死亡患者科室分布前四位是干细胞移植中心、综合诊疗中心、MDS诊疗中心和白血病诊疗中心。结论 我国居民血液系统患病率逐年增高,而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造成患病死亡的原因是治疗后免疫力下降引起较难治疗的并发症,其中20-60岁年龄段死亡患者占比较高,且男性患病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女性,应加强对血液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增强血液病护理知识,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加强对血液病的防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ROXY1与bHLH74互作调节拟南芥根生长
ROXY1编码一种CC型陆地植物特异性谷氧还蛋白(Glutaredoxin/GRX),主要参与细胞的氧化还原等生命过程,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HLH74是bHLH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参与植物生长发育、抗逆和抗病等重要生物学过程。我们通过酵母双杂筛选到ROXY1与bHLH74相互作用,为进一步验证它们在植物体内的关系,探索ROXY1与bHLH74在拟南芥发育中的功能,我们进行了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pull-down体外实验、表达模式及其突变体表Pexidartinib体内实验剂量型分析等,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ROXY1与bHLH74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验证。利用体内实验BiFC及体外实验GST-pull down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进一步验证了ROXY1与bHLH74的互作关系。2.对bHLH74启动子活动及其蛋白亚细胞定位进行了分析。构建融合GUS报告基因及融合GFP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结selleck HPLC果显示bHLH74启动子在柱头、花瓣、叶片、茎生长锥和侧根中均有表达,且在主根中高表达;亚细胞定位发现bHLH74主要在细胞核中分布。bHLH74与ROXY1在根部的表达部位部分重叠,由此推断bHLH74与ROXY1在根中互作,共同参与根的生长发育。3.对ROXY1与bHLH74参与拟南芥根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roxy1-2,bhlh74-1和bhlh74-2突变体与同一条件下野生型植株根的生长情况,发现roxy1-2,bhlh74-1和bhlh74-2突变体的根均短于野生型,而bhlh74-1 roxy1-2双突变体的根更短。说明ROXY1与bHLH74均参与了拟南芥中根的生长,并对拟南芥根的生长起着正调控作用。4.对bHLH74中重要半胱氨酸进行鉴定与分析。我们利用点突变将bHLH74中的三个半胱氨酸(C75、C101、C242)分别突变为丝氨酸,结果表明只有C242位点突变后,bHLH74(C242S)与ROXY1不再相互作用,也无法拯救bhlh74-1突变体的表型,并且将其大量表达后根也不再变长,以上实验结果说明C242对bHLH74功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Stem cell toxicology要。5.对ROXY1与bHLH74互作的保守性进行了分析。采用BiFC验证了番茄中的ROXY1与番茄中的bHLH74也互作,说明ROXY1与bHLH74这种相互作用在物种间是保守的。同时我们用BiFC还验证了bHLH74自身可形成同源二聚体,与其同源的bHLH49能形成异源二聚体,并且ROXY1与bHLH49也互作。6.为探究bHLH49是否也参与根的发育,通过CRISPR-cas9技术获得了bhlh49突变体。研究发现bhlh49单突变体植株根的长短及形态与野生型无异,但是bhlh74-1 bhlh49双突变体植株的根与bhlh74-1单突变体相比更短,这表明bHLH49也参与了根的生长。7.对ROXY1与bHLH74的下游靶基因进行了分析。利用RNA-seq分析了ROXY1与bHLH74下游靶基因,发现173个基因在roxy1-2与bhlh74-1中均上调,223个基因在roxy1-2与bhlh74-1中均下调,并且bHLH74下游基因中85%又同时被ROXY1调控,而ROXY1中只有24.3%的基因同时位于bHLH74下游,表明两者都参与调控一些相同的生理过程或途径,如苯丙素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的代谢以及MAPK信号通路等过程,进而影响根的生长发育。前期研究报道ROXY1与TGA-b ZIP TF家族成员相互作用参与花器官发育和抗病,而本文研究发现ROXY1与bHLH74相互作用在根中发挥功能,并初步分析了ROXY1与bHLH74共同调控的一些下游靶基因及生物学通路。这些研究结果为全面解析ROXY1和bHLH74共同参与调控根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并对在重要作物中研究同类基因提供了科学依据。
多巴胺D2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相关性研究
目的:(1)明确多巴胺D2(DRD2)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ICU患者谵妄发生的相关性。(2)将多巴胺D2(DRD2)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因素加入前期已建立的ICU谵妄预测模型中,建立新的谵妄预测模型,提高ICU重症患者谵妄的早期识别率。(3)探究炎性理论学说在ICU患者谵妄发生过程中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收集2021年1月-2022年5月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ICU住院的200例患者,纳入标准:≥18岁,性别不限;课题组前期建立的ICU谵妄发生预测方程值>0.5。排除标准:入院时已经出现谵妄;不能完成谵妄的评估;剔除标准:入住ICU时间小于24小时;患者依从性差等。通过单核酸多态性技术,测定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频率,并使用CAM-ICU评估量表及课题组前期建立的ICU谵妄预测模型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谵妄及发生谵妄的危险系数;最后进行统计分析:(1)明确多巴胺D2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ICU患者谵妄是否存在相关性;(2)根据课题组前期建立的ICU谵妄模型,收集患者年龄、痴呆病史、高血压病史、昏迷病史、APACHEⅡ评分、谵妄病史、急诊手术史、机械通气、多发性损伤、有ABT-263纯度无代谢性酸中毒、是否使用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等的11个与谵妄发生相关的因素,结合rs6275和rs6277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将该因素加入ICU谵妄预测模型,通过二元Logistics回归构建新模型。同时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模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3)根据上述同样的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收集2022年5月-2022年11月间的ICU住院患者100例,通过ELISA盒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三个炎性因子,以探究炎性理论学说在谵妄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1)经过严格的筛选标准,本研究共纳入ICU重症患者Puromycin细胞培养200例,男性患者127例(63.5%),女性患者73例(36.5%),患者平均年龄57.5±17.95岁,113例患者(56.5%)接受机械通气,其中,发生谵妄的患者有28例,谵妄发生率达到14%。(2)rs6275基因型在谵妄组与非谵妄组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68);而rs6277基因型在两组间却有显著差异(P=0.019),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的使用(OR=0.330,P=0.026)能够有效地预防ICU谵妄问题的出现,rs6277对应的(CC)基因型(OR=2.851,P=0.001)、机械通气(OR=8.647,95%CI 2.322~32.203,P=0.001)是ICU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将DRD2基因多态性纳入课题组前期构建的ICU谵妄预测模型,并构建新的ICU谵妄预测模型,其方程=1/[1+exp-(-5.083+0.013×年龄+0.031×APACHE II评分+1.959×机械通气+0.636×急诊手术+0.300×昏迷病史+0.108×多发性损伤+0.508×代谢性酸中毒+0.401×高血压病史+0.491×谵妄病史+0.697×痴呆病史-1.033×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的使用+0.991×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6。(3)1dysbiotic microbiota00例接受炎性因子检测的患者中男性、女性各占50%,平均年龄56.5±17.15岁,72例(72%)患者接受机械通气,通过评估发现谵妄的患者有13例,谵妄发生率达到13%。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两组间的白细胞介素-8(IL-8)(P=0.150)、白细胞介素-6(IL-6)(P=0.17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肿瘤坏死因子(TNF-α)(P=0.03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谵妄的发生与TNF-α的表达呈正相关,TNF-α升高可能是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1)机械通气、DRD2基因多态性(rs6277 CC基因型)是ICU重症谵妄的危险因素,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可能会预防ICU重症患者谵妄的发生。(2)在“Lanzhou Model”谵妄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新增rs6277的(CC)基因型构建新的谵妄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较前提高;(3)外周血TNF-α的升高与重症患者谵妄的发生呈正相关,TNF-a>50.23mmol/L是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