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洛他定、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分析奥洛他定、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93例过敏性鼻炎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1例。采用奥洛他定治疗的患者设为奥洛他定组,采用氯雷他定治疗的患者设为氯雷他定组,采用西替利嗪治疗的患者设为西替利嗪组。治疗后,比较各组治疗前后鼻炎症状(鼻塞、鼻痒、喷嚏、流涕)评分、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三组鼻塞、鼻痒、喷嚏、流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鼻塞、鼻痒、喷嚏、流涕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selleck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总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更多5)。奥洛他定组tissue microbiome、氯雷他定组鼻塞、鼻痒、喷嚏、流涕消失时间显著短于西替利嗪(P<0.05),奥洛他定组、氯雷他定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洛他定、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当,但奥洛他定、氯雷他定起效时间更快,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症状。

卡比孜胶囊对硫酸葡聚糖钠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 探究卡比孜胶囊(SLZ)对溃疡性结肠炎(UC)所引起炎症、病理损伤及免疫反应的缓解作用。方法 将大鼠用完全随机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比孜胶囊低、中、高剂量组(1.08、2.16、4Immunity booster.32 g·kg ~(-1)卡比孜胶囊)和美沙拉嗪组(0.4 g·kg~(-1)美沙拉嗪)。自由饮用5寻找更多%硫酸葡聚糖钠(DSS)造模液复制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按1 mL·100 g~(-1)diABZI STING agonist体内的剂量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其中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1 mL·100 g ~(-1)纯净水。各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7 d。用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观察大鼠结肠,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相关因子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含有CARD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前体1、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比孜胶囊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实验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表达量分别为(51.90±7.70)、(65.50±8.10)、(53.00±5.20)和(54.20±5.30) ng·L~(-1);白细胞介素-6表达量分别为(39.90±11.20)、(60.90±12.90)、(45.60±10.70)和(43.60±6.70) ng·L~(-1);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量分别为(17.50±1.90)、(10.80±2.20)、(14.30±2.30)和(14.50±3.20) pg·mL~(-1),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量分别为(215.00±39)、(308.00±41.00)、(229.00±45.00)和(226.00±27.00) ng·L~(-1);NLRP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60±0.02、 0.74±0.02、 0.62±0.01和0.63±0.02。正常对照组,卡比孜胶囊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卡比孜胶囊可通过下调NLRP3炎性小体通路,从而改善DSS诱导的UC的炎症反应。

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一项单中心开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目的 对比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TUCBDGSKJ4体外P)与传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 选择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泌尿外科自2019年1月—2021年1月确诊的96例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化区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行TUCBDP治疗,对照组行TURP治疗。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4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勃起功能专项评分(IIEF-EF)、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最大逼尿肌压力(MDP),观察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新增或加重性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观察组手术时间、留置导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个月的QOL、IPSS、IIEF-EF评分、Qmax、PVR、MDP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观Secretase抑制剂察组术后24个月时IP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IIEF-EF评分、Qmax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新增或加重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UCBDP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疗效显著,在改善术后IPSS评分、IIEF-EF评分trends in oncology pharmacy practice、Qmax方面比传统TURP更具优势,安全性更高。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银杏叶调控铁死亡抗帕金森病的潜在机制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银杏叶通过调控铁死亡抗帕金森病(Parkinsons’s disease, PD)的可能靶标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中预测银杏叶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从Genecards数据库收集PD的靶点,从铁死亡数据库(ferrDB)获取调控铁死亡的基因。随后,取银杏叶活性成分靶点、PD靶点及铁死亡靶点三者的交互基因;然后,对交互基因进行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PI)网络构建,运用软件Cytoscape 3.9.1可视化并筛选出关键活性成分和靶基因;最后,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分子对接结果证明银杏CX-5461叶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对接良好。结果 经筛选共得到27种银杏叶活性成分以及209个潜在的蛋白作用靶点,PD靶点有1827个,调控铁死亡基因有259个,三者交集的靶点有18个。通过PPI网络分析共得到HMOX1、TP53、EBiosurfactant from corn steep waterGFR、JUN、HIF1A、VEGFA、PTGS2等7个关键靶点。主要涉及通路有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化学致癌-活性氧、MAPK通路等。结论 银杏叶调控PD中铁死亡途径可能与HMOX1、TP53、EGFR、JUN、HIF1A、VEGFA、PTGS2等靶点有关,涉及化学致癌-活性氧、MA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arfilzomib-pr-171.htmlPK等信号通路。

耐热淀粉蔗糖酶的构效关系及其定向改造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是可以构建、分解和修饰碳水化合物的一系列酶。作为CAZymes数据库中最大的家族,糖基水解酶(GH)家族可以通过水解反应催化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以及通过转糖苷反应催化碳水化合物和糖缀合物的合成。近年来,因其可以利用廉价的淀粉和蔗糖作为糖基供体底物催化转糖苷反应,GH家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淀粉蔗糖酶(Amylosucrase,AS,EC 2.4.1.4)是GH13家族的一种多功能酶,可以以廉价的蔗糖为底物,催化聚合、异构和转糖苷等多种类型的反应,用于生产功能性甜味剂、膳食纤维、基于碳水化合物的包埋材料和生物活性物质等,在食品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然而,目前已被报道发现的大多数AS都表现出较差的热稳定性,这使该酶的实际工业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近年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耐热蛋白具有更高的寡聚状态,亚基间相互作用也被认为是稳定耐热蛋白的主要机制之一。目前,虽然已有AS的晶体结构得到解析,催化机理也得到了初步探索,然而关于AS的寡聚状态与热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仍未被阐明。热稳定性普遍优秀的二聚体AS未能被深入研究,目前已有的分子改造研究也未能涉及到四级结构。因此,本论文基于二聚体AS的亚基界面区域的特征,在NCBI数据库挖掘出新的耐热AS;接着解析其晶体结构,揭示参与界面接触的残基与其四级组装模式;然后通过截短和替换突变,探究这些残基对热稳定性的作用;最后利用计算辅助的理性设计,重点加固相对较弱的亚基接触面,提升AS的热稳定性。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耐热四聚体淀粉蔗糖酶CT-AS的性质鉴定。基于二聚体AS的特征界面长loop区域,选取来自嗜热微生物Calidithermus timidus DSM 17022中的推定AS蛋白(CT-AS),将其编码基因构建重组质粒,selleck NVP-TNKS656在E.coli BL21(DE3)中异源表达,并经过亲和层析进行分离纯化。CT-AS的最适p H为7.0,最适温度为55°C。当蔗糖为唯一底物时,CT-AS主要催化聚合反应,生成α-1,4-葡聚糖;在体系中加入额外的果糖,有助于异构化反应,生成松二糖。通过凝胶排阻色谱及静态光散射分析,显示CT-AS在溶液中以四聚体状态存在,为目前首个四聚体AS。CT-AS的T_m值为74.47°C,在60°C时的t_(1/2)为46.21 h,均为目前报道的AS中最好。(2)四聚体淀粉蔗糖酶CT-AS的晶体结构解析。解析出分辨率为2.29?~2的CT-AS的三维结构数据。CT-AS的晶体结构的每个不对称单元由四个亚基组成,亚基之间两两形成亚基接触面,共有两种接触面,一种在二聚体AS中也存在,称为二聚体内界面;而另一种为四聚体AS独有,称为二聚体间界面。二聚体间界面显示出良好的形状互补,主要相互作用为疏水相互作用及氢键相互作用,二聚体间界面的掩埋面积约为二聚体内界面的掩埋面积的一半。四聚体CT-AS与GH13家族其他四聚体蛋白的四级结构具有明显的区别,揭示出该家族中的一种未被报道的亚基组装模式。(3)定点突变探究亚基间残基对CT-AS热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二聚体内界面的特征长loop区进行域截短、域替换突变,证明其对热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影响,突变体的T_m值最多降低了14.79°C,但其在溶液中寡聚状态未受到影响。通过对二聚体间界面的参与氢键相互作用的5个残基进行丙氨酸扫描,所得突变体的T_m值最多降低了5.50°C。并且,5点组合突变及N577A的单点突变使CT-AS在溶液中以单亚基存在,说明相对二聚体间界面的相互作用的拆散会对蛋白的寡聚状态造成影响。尽管优化残基577难以提高CT-AS的热稳定性,但足以说明二聚体间界面是相互作用是相对较弱的,很有希望成为亚基界面加固的突破口。(4)理性设计提升CT-Aselleck SB431542S的热稳定性。基于5种常见策略,包括亚基界面加固、折叠自由能优化、疏水作用加强、共进化序列筛选和B因子筛选,进行理性设计,得到12个候选突变体,其中5个突变体具有提高的T_m值。经建模分析,其中热稳定性最好的突变体H631R在二聚体间界面生成了两个新的相互作用。将5个突变有序叠加,最终得到其中热稳定性最好的突变体M31(H631R/L382P/S414N/P618I),其在65°C的t_(1/2)比野生型CT-AS增加了20.02 h。M31在50°C下合成的α-葡聚糖的量和链长都明显优于野生酶,推测是因为这些突变位点是通过多种策略共同选择的,并且Medical tourism都位于远离活性位点的位置。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突变点对蛋白整体热稳定性的贡献得到了验证,同时说明构建新的亚基间相互作用来加强相对较弱的亚基界面,有效地提高了CT-AS的热稳定性。与其他已报道AS相比,通过理性设计得到的突变体M31已具有极大的工业应用潜力。

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4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Galunisertib价格度、房角状态、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中心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以及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logMAR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中心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较术前降低,中央前房深Medical officer度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logMAR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房角状态优于对照组,角膜中心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PACS63845G合并白内障有助于降低患者眼压,提高视力,改善房角状态,且对角膜内皮的损伤较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苏州市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目的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苏州市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分子分型、遗传进化谱系及遗传进化关系等分子特征。方法 对2016—2020年分离自食品的42株Lm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运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21.0.4软件进行组装及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分析;通过与BIGSdb-Lm数据库比对获得谱系、克隆群(clone complexes,CC)、血清群、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ore genome multilocus sequence typ点击此处ing,cgMLST);利用柏熠微生物分析平台v4.0构建最大似然树。结果 42株Lm共包含两个谱系,谱系Ⅰ和谱系Ⅱ,以谱系Ⅱ为主(83.3%)。血清群分为Ⅱ_a、Ⅱ_b和Ⅱ_c,以Ⅱ_a为主(57.1%)。42株Lm分为11个CC型, 11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Nolvadex.html型),优势型别是CC9、CC8和CC121,占比61.9%。菌株携带毒力基因数量均在30个以上,涉及LIPI-1、LIPI-2、LIPI-3 3个毒力岛。LIPI-1中actA检出率为76.2%, prfA、plcA、hlytype III intermediate filament protein、mpl、plcB检出率均为100.0%。LIPI-2中inlF的检出率为81.0%, inlB检出率为97.6%, inlA、inlC、inlJ、inlK、inlP等5种基因检出率均为100.0%。只有1株菌携带LIPI-3。菌株携带耐药基因有FosX、mprF、lin、norB、tetM、dfrG等6个基因,携带3种以上毒力基因的菌株数量达到78.6%。结论 苏州市食源性Lm的分子型别较为多样且具有优势型别,普遍携带较多毒力基因和多个耐药基因,应加强监测。

刺五加叶和无梗五加叶抗肿瘤质量标志物预测、作用机制分析及吲哚和衍生物类衍生物制备

刺五加和无梗五加为五加科五加属灌木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北林区,以及朝鲜半岛、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日本北部,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刺五加叶和无梗五加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黄酮类、三萜类、苯丙素类以及有机酸,挥发油以及少量微量元素。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刺五加叶的主要具有镇静催眠、抑制肥胖、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等药理活性。无梗五加叶具有镇静催眠、抑制肥胖、抗肿瘤、免疫抗炎、对心肌和肝脏的保护作用等药理活性。chiisanoside是一种3,4-裂环羽扇豆烷型三萜皂苷,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镇静催眠、抑制肥胖、免疫抗炎和对心肌和肝脏的保护作用等,其中抗肿瘤作用活性显著,有望发展成为抗肿瘤药物的先导化合物。以chiisanoside为母核进行结构修饰,增强其抗肿瘤活性,进而发现先导化合物作为候选抗肿瘤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基于“质量标志物五原则”预测刺五加叶和无梗五加叶的潜在质量标志物,其次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刺五加叶和无梗五加叶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成分,发现在二者中共同存在的活性成分chiisanoside可能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与铁死亡有关。此外,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发现chiisanoside具有良好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因此最终选择化合物chiisanoside进行设计结构衍生化,并且对chiisanoside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优势化合物与铁死亡相关蛋白的结合能和结合位点,期望为抗肿瘤活性衍生物的设计提供新思路,为肿瘤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新方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刺五加叶和无梗五加叶质量标志物分析预测及网络药理学抗肿瘤机制研究基于“质量标志物”概念,依托“质量标志五原则”,从刺五加叶化学物质组及成分传递、植物亲缘学、化学成分有效性、化学成分可测性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与预测刺五加叶的质量标志物,推测刺五加叶中chiisanoside、chiisanogenin、金丝桃苷、槲皮苷、槲皮素、刺五加苷E、绿原酸、咖啡酸可以作为刺五加叶的候选质量标志物;从化学成分可测性,植物亲缘学以及传统药性三个spinal biopsy方面对无梗五加叶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推测无梗五加叶中的萜类,皂苷类以及苯丙素类成分作为无梗五加叶的质量标志物参考,活性成分chiisanoside和chiisanogenin作为无梗五加叶潜在的质量标志物,以期为后续实验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文献搜集及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HERB)中获得活性成分,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得到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Gene Cards、OMIM数据库获取抗肿瘤相关靶点,并筛选出刺五加叶和无PI3K/Akt/mTOR抑制剂梗五加叶与肿瘤的交集靶点。将数据导入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疾病-交集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得出关键靶点蛋白,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并筛选得到GO条目和KEGG通路。发现刺五加叶和无梗五加叶的共有成分chiisanoside可能通过铁死亡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2.chiisanoside衍生物的制备从刺五加叶和无梗五加叶中分离得到chiisanoside,对其进行酸水解和碱水解得到苷元产物(GC)和酸醇产物(SC),以GC和SC为原料分别与1,3-二溴丙烷,1,4-二溴丁烷,1,5-二溴戊烷,1,6-二溴己烷,1,10-二溴癸烷在丙酮中加热回流,合成十种中间体GC1~GC5和SC1~SC5并对其进行酯化和取代反应最终设计合成17种的衍生物,运用波谱技术对其进行结构表征。3.chiisanoside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及分子对接验证评价了化合物2a~2e,3a~3d,4a~4e,5a~5c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M)、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肝癌细胞(Hep G2)、人胰腺癌细胞(PANC-1)的细胞毒性,实验发现:PC-3M细胞中,IC_(50)值较低的衍生物是5b和5a;A549细胞中,IC_(50)值较低的衍生物是5b;MCF-7细胞中,IC_(50)值较低的衍生物是5a和;Hep G2细胞中,IC_(50)值较低的衍生物是4b和4a;PANC-1细胞中,IC_(50)值较低的衍生物是5b和5a。将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抑制增殖作用的衍生物5b和5c作为配体与铁死亡相关蛋白TFRC(PDB ID:2nsu)进行分子对接。一般认为,配体与受体对GDC-0973接的结合能小于0即说明配体和受体可以自发结合。结合能越低,结合的可能性越大,结果显示:5b和5c分别都与氨基酸残基ASP360和THR359形成3个氢键,结合能分别为-10.613k J/mol和-10.368k J/mol。

不消化性葡聚糖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及其体外酵解液的巨噬细胞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不消化性葡聚糖(Indigestible glucans,IGs)是一类典型的膳食纤维,来源广泛、结构复杂,已被证明具有降低餐后血糖、降低胆固醇、免疫调节、抗炎和抗肿瘤等丰富的生理活性功能。目前已有一些研究针对IGs的益生功效和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分析调查。然而,IGs的结构和性质对其在肠道酵解过程的变化、对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以及对肠道健康作用的影响尚不清晰。因此,本文以大麦β-葡聚糖(BG)、海带多糖(L)、酵母β-葡聚糖(BY)、茯苓多糖(PAC)、抗性淀粉(R)和聚葡萄糖(Lit)为研究对象,基于体外厌氧发酵模型,分析不同理化性质的IGs的酵解特性,同时对肠道菌群的变化进行研究,全面探究不同IGs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解析IGs关键理化因子。此外,通过细胞培养技术,进一步探讨了IGs的肠道酵解液SCH772984生产商对肠道免疫调节的活性作用,探究主要活性成分,以期对IGs的肠道生理作用方式提供见解。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归纳如下:(1)利用体外厌氧发酵模型分析selleck不同理化性质的IG的酵解度、单寡糖释放量、p H变化、产气量和SCFAs产生等酵解特性。结果表明,酵解至48 h时,L几乎被完全酵解,而14%的BG、23%的BY和PAC以及35%的R和Lit未被酵解。相比于难溶或糖链结构复杂的PAC、R和Lit,溶解度更高、糖链结构更简单的BG和L的初始酵解速率更快、酵解结束时的酵解度更高、p H更低、产气量和SCFAs生成量更高。此外,BG和L在酵解过程中能够更快地释放单、寡糖,含量最高时分别为3.1±0.1、2.19±0.2 mmol/L,而在与L糖苷键连接方式相似的高粘度的BY和不溶性的PAC酵解过程中单糖积累更少,含量最高时分别为0.5±0.1和0.11±0 mmol/L。IGs酵解均产生了SCFAs,相比于其余IGs组,L产生了更多的丙酸,PAC产生了更多的丁酸。以上结果表明,所有IGs均能为肠道菌群所利用,但溶解度和糖苷键连接方式等理化性质对IGs的肠道酵解特性有重要影响,溶解度越大、糖链结构越简单的多糖在肠道中酵解速率越大,酵解度越高,p H、产气量和SCFAs含量等变化越大。(2)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理化性质non-primary infection的IGs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除难溶性的PAC外,IGs酵解24 h后普遍降低了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在菌群组成结构上,除L和Lit组较为相似外,其余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肠道菌总量上,除了具有复杂糖苷键结构的Lit外,IGs酵解均显著性地提高了肠道总菌的丰度,此外各IG至少显著性提高了一种肠道有益菌的丰度。相关性分析表明,SCFAs和乳酸等羧酸的大量产生与IGs酵解干预的肠道菌群密切相关。以上结果表明,IGs的酵解会大量富集肠道有益菌,且不同IGs酵解产生的羧酸种类和含量的差异与它所富集的肠道菌群组成有关。(3)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分析IGs肠道菌发酵液的细胞免疫活性。结果表明,IGs的肠道菌发酵液普遍地增强了RAW 264.7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其酵解过程的产物能够显著提高RAW 264.7巨噬细胞的增值率,促进NO的释放、ROS的产生,以及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多粘菌素B的处理结果表明,酵解液的细胞免疫调节作用主要来自于IGs酵解产物而不是来自肠道菌裂解的LPS。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IGs可有效地与肠道菌群互作,但溶解度、糖苷键连接类型和支链复杂度等理化性质对其肠道酵解过程中酵解速率、酵解度和代谢产物产生等酵解特性有重要影响。不同理化性质的IG酵解影响了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变化,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肠道有益菌的丰度,从而决定了不同IG组羧酸产生的类型和含量。此外,RAW 264.7细胞实验表明,IGs肠道菌群酵解产物能够显著地提高细胞免疫调节活性。这些发现为揭示不同理化性质的IGs在肠道菌群作用下的肠道酵解特性和肠道功能作用的差异提供了科学依据,为IGs的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设施光温环境对葡萄品质与花青素合成的影响研究

葡萄果实的颜色是衡量其品质和成熟度的重要指标,花青素含量与组分是影响葡萄果实呈色的主要色素,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对花青素的合成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设施栽培下7个不同产期的成熟期‘夏黑’葡萄果实与一年两熟栽培模式下两季的青果期、膨大期、转色初期、转色末期和成熟期‘夏黑’葡萄果实为试材,比较不同产期的成熟期葡萄果实和不同发育时期葡萄果实的品质与花青素合成的差异,结合物候期内的温度、寻找更多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变化,探讨设施内光照和温度对葡萄品质与花青素合成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产期在冬季的葡萄可溶性固形物、糖、酸、类黄酮、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产期在夏季的葡萄,而其单果重、横纵径显著低于夏季葡萄。可溶性糖含量与平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昼夜温差呈极显著正相关,果皮色差值a*与光照强度、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检测到葡萄果实中花色苷类型有三羟基花色苷(Dp、Pg、Mv)和二羟基花色苷(Cy、Pn)。不同产期成熟葡萄果实中花青素组分与含量存在季节特异性,冬季果中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夏季果,冬季果果皮三羟基花色苷(Dp、Pg、Mv)/二羟基花色苷(Cy、Pn)比例显著低于夏季果。昼夜温差与花青素含量及其组分呈显著正相关,平均温度与葡萄果皮中三羟基花色苷/二羟基花色苷比例呈显著正相关。(3)葡萄果实花青素主要分布在果皮上,随着果实的发育花青素含量及其组分呈显著上升趋势,夏季葡萄果实中花青素的积累速率显著低于冬季果。转色初期至转色末期,夏季葡萄果皮中三羟基花色苷/二羟基花色苷比值显著低于冬季果;成熟期,NSC125066说明书夏季葡萄果皮中三羟基花色苷/二羟基花色苷比值显著高于冬季果。(4)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结合基因表达趋势分析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出与花青素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PAL、CHS、F3’5’H、F3’H、UFTG)和调控基因(MYBA2、WRKY75、b HLH),并对这些候选基因的表达规律进行分析。在果实发育过程中,上游结构基因(PAL、C4H、CHS、CHI、F3H)的表达与葡萄果实中花青素积累模式相一致。下游结构基因F3’5’H在果皮中上调表达,在果肉中下调表达,而F3’H在果皮、果肉中均上调表达,两个结构基因在葡萄两个组织中表达模式的差异可能是葡萄果实花青素组分的组织特异性的原因。在果实发育过程,调控基因MYBA2、b physiological stress biomarkersHLH在果皮、果肉中均上调表达,而WRKY75在果皮中上调表达,在果肉中下调表达。通过结构基因与调控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UFTG与调控基因MYBA2、MYB90、WRKY75、WRKY22、WRKY24呈显著正相关,推测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转录因子MYBA2、WRKY75上调表达,促进下游结构基因UFTG协同上调表达,从而促进花青素的积累。(5)从候选基因中选出9个基因(6个结构基因、3个调控基因)在夏、冬季葡萄果实中进行q RT-PCR验证,结果表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F3’H、UFTG、ANS、CHS、MYBA2、WRKY75、b HLH在冬季葡萄果实中显著高于夏季果,而F3’5’H、DFR的表达量在冬季果中显著低于夏季果。夏果与冬果在F3’5’H、F3’H表达模式的差异,造成了花色苷组分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