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作为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之一,近年来的消费量以及种植规模逐渐增加,番茄种类也越来越多,消费者对果实品质也没有一定的评判标准,因此,本研究以20个品种番茄为研究对象,按照果实大LY-188011 IC50小以及果色对番茄品质进行分析及综合评价,并对不同类型番茄的初生代谢物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具有优良品质及风味口感的番茄品种。主要结论如下:1、20个番茄品种的27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67~1.90之间,其中,6个质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67~1.40之间,茎叶茸毛(1.38)、果顶形状(1.40)和果形(1.25)的较高,因此,在6个质量性状中,20份供试番茄的植株形态主要以茎叶茸毛为主;21个数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82~1.90之间,最大的为首花序节位(1.90),最小的为果形指数(0.82),21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8.32%~90.48%之间,其中类黄酮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其遗传相对不稳定,首花序节位最小,说明其相对稳定。2、针对20个番茄品种的27个农艺性状(6个质量性状和21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基于不同果型的番茄品种,番茄果实内在营养品质与果实的大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总抗氧化能力与抗氧化物质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了8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0.815%,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从27个性状中筛选出主要影响番茄果实综合品质的12个指标: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总酚、类黄酮、抗坏血酸、番茄红素及总抗氧化能力、可滴定酸、单果重、果形指数、果实横径及纵径;综合品质排名前5的番茄品种均是小番茄,依次为‘卷珠帘小番茄’、‘沃小红765’、‘沃黄7Nirogacestat生产商69’、‘黄贝贝’和‘黑珍珠小番茄’;中果型番茄中综合品质最优的‘水果番茄9号’排名第6,大果型番茄中综合品质最优的‘倍盈大红’排名第8。这也说明了小果型番茄的品质优于中果型及大果型番茄品种且红色小番茄的综合品质要高于黄色和紫色的小番茄。3、通过对不同类型番茄发育时期营养品质研究,结果表明:番茄不同发育时期果实的medical curricula品质性状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番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抗坏血酸以及糖酸比和固酸比均在果实成熟阶段对应含量整体上也随之上升,而可滴定酸的含量会果实成熟过程中呈下降的趋势。不同类型的番茄在成熟过程中的物质积累规律基本一致,但快速积累时期以及积累速率上有差异。4、通过对不同类型番茄成熟期的初生代谢物进行代谢组分析,共检测出600个代谢物,其中主要代谢物为酚酸类,占比29.70%。结果表明:基于红色番茄品种,小果型番茄与大果型的差异代谢物中,80.68%的酚酸类、92.31%的核苷酸及其衍生物、84.62%糖类及75%维生素物质的含量在小果型番茄中更高。中果型番茄与大果型番茄的差异代谢物中,70.97%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63.64%的酚酸类和69.57%的糖类物质含量在中果型番茄中更高,小果型番茄与中果型番茄差异代谢物中,72.09%酚酸类、85.71%的核苷酸及其衍生物、75%的糖类和66.67%的维生素的差异代谢物含量在小果型番茄中显著更高;基于小果型番茄品种,红色番茄品种较黄色番茄品种在有机酸和脂质类含量更高,黄色番茄中67.92%的酚酸类、72.73%的糖类及66.67%的维生素的差异代谢物含量显著高于紫色番茄。红色番茄中68.63%的酚酸类、77.78%脂质类、66.67%的糖类及75%的维生素的差异代谢物含量要显著高于紫色番茄。
Author: admin
假单胞菌NyZ12基因组的可塑多变特征
【背景】假单胞菌是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环境的微生物,其中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NyZ12是一株能够以环己胺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生长的革兰氏阴性菌,其基因组达到7.0Mb左右。【目的】研究假单胞菌NyZ12的基因组是否具有可塑性和多变特征。【方法】以环己胺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生长的PAZD2281体内. plecoglossicida NyZ12为研究对象,以琥珀酸或者代谢中间产物环己酮为碳源连续传代让其自然发生突变,然后筛选在以环己胺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突变体。将获得的突变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野生型假单胞菌NyZ12的全基因组进行比对。【结果】以琥珀酸和环己酮为碳源分别筛选到一株突变体T1和T2,测序比对后发现假单胞菌突变体T1、T2selleck PLX3397的基因组发生大量的缺失和突变。对基因丢失reduce medicinal waste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丢失的2个大片段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转座酶、转座子和原噬菌体。【结论】假单胞菌NyZ12的基因组具有可塑多变的特征。其可能的机制为进一步揭示微生物的适应和进化提供了参考。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铁死亡调控基因与牙周炎的关系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牙周炎与铁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数据集GS16134,在铁死亡数据库(FerrDb)中下载铁死亡的驱动和抑制基因。利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limma”包筛选牙周炎中差异表达的基因(P<0.05)。利用基因本体(GO)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确定其主要的功能及通路。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关键mRNA。结果 一共筛选出50个在牙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周炎牙龈组织样本和健康牙龈组织样本中存在差异性表达的铁死亡调控基因。GO功能和KEGG通路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参与氧化应激反应,并集中在Xc-系统通路及铁代谢通路。结论 铁死亡调控基因在牙周炎组织样本中存在差异表达,这些基因主要在氧化应激和铁代谢通路上发挥作用,PF-02341066 NMR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推测铁死亡可能通过脂质过氧化以及铁代谢异常对炎症,甚至对牙槽骨骨改建造成影响,本研究为AZD9291研究购买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效果的相关性
目的 探究细胞色素(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在汕尾市人民医院行CYP2C19基因检测的1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脑梗死患者158例,非脑梗死患者28例,根据检测结果将Genetic selection患者分为正常代谢、中间代谢、慢代谢、快代谢;将正常代谢脑梗死患者纳入B组,将中间代谢及慢代谢脑梗死患者纳入C组,均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进一步将中间代谢及慢代谢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氯吡格雷)和对照组(阿司匹林)。比较不同分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186例接受CYP2C19基因检测的患者中,正常代谢77例,中间代谢74例,慢代谢33例,快代谢2例;CYP2C19*1/*1基因型最多,占41.40%,其次为CYP2C19*1/*2,占28.49%,再次为CYP2C19*2/*2,占13.44%。B组73例,C组84例,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97%,高于C组的45.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43例,对照组41例,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9.53%,低于对照组的63.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使用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联系,临床CHIR-99021分子量可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并根据脑梗死患者不同CYP2C19基因型进一步调整抗血小板凝集治疗方案,做到精准治疗,Puromycin研究购买提升疗效,同时尽量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膜葡聚糖的影响及白念珠菌耐药相关性
目的 探索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壁葡聚糖的影响及白念珠菌的耐药相关性。方法 采用浓度Taurine梯度递增法诱导构建白念珠菌耐药株,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系统鉴定耐药株模型。本实验分为对照组、法尼醇处理组和耐Breast surgical oncology药株组。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生物膜细胞壁,通过qPCR比较分析各组葡聚糖相关基因PIR1、PHR2、BGL2和GSC1的表达。结果 本实验白念珠菌耐药株模型构建成功。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法尼醇处理后各时相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壁出现形态改变。24 h生物膜中,对照组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壁的厚度为(220.10±2.25)nm;法尼醇处理组白念珠菌细胞壁电子颗粒减少,细胞壁厚度变薄为(145.90±4.05)nm;而耐药株组白念珠菌细胞壁电子颗粒增多,细胞壁厚度增加到(299.47±3.33)nm。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法尼醇处理组PIRZ-VAD-FMK细胞培养1和PHR2表达上调(P<0.05),GSC1表达下调(P<0.05);耐药株组PHR2表达下调(P<0.05),GSC1表达上调(P<0.01)。结论 法尼醇可能通过调控葡聚糖相关基因PHR2、PIR1和GSC1影响白念珠菌细胞壁的形态和结构,而细胞壁的形态和结构与白念珠菌耐药性相关。
miR-301a的上调通过PTEN/PI3K/AKT 信号轴诱导巨噬细胞M1极化促进动脉瘤的进展
目的:研究miR-301a通过PI3K/AKT/NF-κB信号轴调节巨噬细胞M1极化加速血管紧张素II(AngII)诱导的腹动脉瘤(AAA)进展的机制。方法:体内实验中,8~10周龄ApoE~(-/-)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iR-301a过表达组,输注生理盐水(saline)为对照组(n=15),通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建成AAA模型(n=45);THP-1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AngII+agomir NC组获悉更多、AngII+miR-301a agomir组和AngII+miR-301a agomir+LY(LY2940Medically fragile infant02)组;利用生物信息学、ELISA、Western blot、qRT-PCR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阐明了miR-301a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促动脉瘤进展的机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AA模型组的miR-301a表达上调,主动脉直径增粗,miR-301a的过表达显著增加了动脉直径;TargetScan7.2数据库预测miR-301a与PTEN 3′-UTR之间存在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证实PTEN是THP-1巨噬细胞中miR-301a的直接靶标;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PTEN/PI3K/AKT/和NF-κB信号的通路可能是巨噬细胞向M1极化的关键通路;体内体外实验证明miR-301a通过PI3K/AKTBaricitinib/NF-κB信号通路调控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动脉瘤进展。此外,miR-301a联合MMP-9的可作为预测动脉瘤破裂的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结论:miR-301a促进巨噬细胞向M1极化,在AAA的疾病进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抗血栓治疗对大结肠息肉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抗血栓治疗被认为是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然而,抗血栓治疗对大结肠息肉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探讨抗血栓治疗及其相关因素对大结肠息肉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以期提高医生对该类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2月因大结肠息肉(>10~20 mm)行EMR的患者资料,根据EMR期间是否接受抗血栓治疗、使用抗血栓药物类型、术前是否停用抗血栓药物,分别将患者分为抗血栓组(n=51)与非抗血栓组(n=106)、抗凝组(n=33)与抗血小板组(n=36)、停药组(n=35)与未停药组(n=41)。比较各组间术后迟发性(24 h至30 d内)出血发生率及出血时间点的差异,并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各组间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结果:抗血栓组与非抗血栓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61%vs.5.66%,χ~2=7.32,P=0.01);抗血栓组的出血时间点明显早于非抗血栓组(t=2.17,P=0.047);抗血栓组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明显高Site of infection于非抗血栓组(χ~2=6.18,P=0.01)。抗凝组与抗血小板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4%vs.27.78%,χ~2=0.RSL311,P=0.74),两组在出血时间点、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P=0.80;χ~2=0.13,P=0.72)。停药组与未停药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29%vs.29.27%,χ~2=3.97,P=0.046),未停药组在出血时间点方面明显早于停药组(t=3.03,P=0.01);停药组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未FG-4592使用方法停药组(χ~2=4.36,P=0.04)。结论:抗血栓治疗可能导致大结肠息肉EMR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升高,但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与抗血栓药物类型无明显关系。术前适当停药可能是降低患者术后出血的有效策略。
低分子肝素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下肢静脉栓塞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下肢静脉栓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86例下肢静脉栓塞患者,采用数字抽签方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联合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多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x-5461.html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下肢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下肢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均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下肢血流速度(27.38±5.63)cm/s和血管内径(4.37±0.67)mm均优于对照medical cyber physical systems组的(22.29±5.14)cm/s、(5.81±0.8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7.67%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elleck产品(APTT)均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D-D(0.31±0.05)mg/L、PT(12.19±1.04)s、APTT(33.61±4.26)s均优于对照组的(0.39±0.07)mg/L、(10.38±0.75)s、(30.08±3.8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静脉栓塞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能够帮助患者改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和机体的凝血功能。
蒲黄热奄包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胰岛素注射致皮下脂肪增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蒲黄热奄包治疗老年2www.selleck.cn/products/ch-223191型糖尿病胰岛素注射致皮下脂肪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老年2型糖尿病胰岛素注射致皮下脂肪增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予50%硫酸镁湿热敷,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蒲黄热奄包治疗。2组均以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皮下脂肪增生情况、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并统计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32/35),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25/3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PG、HbA_1c、HOMA-IR水平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皮下脂肪增生直径、面积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Crizotinib供应商,且观察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GCQ各项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rgeted oncology蒲黄热奄包对老年2型糖尿病胰岛素注射致皮下脂肪增生有良好治疗效果,可改善患者血糖指标水平,减轻皮下脂肪增生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治疗安全性良好。
奥洛他定、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分析奥洛他定、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93例过敏性鼻炎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1例。采用奥洛他定治疗的患者设为奥洛他定组,采用氯雷他定治疗的患者设为氯雷他定组,采用西替利嗪治疗的患者设为西替利嗪组。治疗后,比较各组治疗前后鼻炎症状(鼻塞、鼻痒、喷嚏、流涕)评分、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三组鼻塞、鼻痒、喷嚏、流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鼻塞、鼻痒、喷嚏、流涕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selleck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总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更多5)。奥洛他定组tissue microbiome、氯雷他定组鼻塞、鼻痒、喷嚏、流涕消失时间显著短于西替利嗪(P<0.05),奥洛他定组、氯雷他定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洛他定、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当,但奥洛他定、氯雷他定起效时间更快,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