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家族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和预后价值。方法:利用TCGA、GTEx和CGGA等多个数据库数据分析胶质瘤中GPX各亚型基因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基因突变、GPX表达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GPX7、8的基因集富集分析;GPX8与胶质瘤中免疫细胞浸润以及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的相关性分析,胶质瘤中GPX8表达与化疗药物IC_(50)的相关性分析。采用qPselleck抑制剂CR法、WB法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国人胶质瘤组织和对照组织(标本收集自2022年10月20日至12月20日间在上海奉贤区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5例胶质瘤和3例严重脑外伤的病灶组织)中GPX mRNA、蛋白以及相关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进行验证。结果:数据库分析显示胶质瘤中GPX各亚型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基因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P<0.05或P<0.01),胶质瘤组织中多个GPX亚型存在单核苷酸变异和拷贝数变异;不同类型胶质瘤组织的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中主要表达的GPX亚型有明显不同,在胶质瘤组织中GPX1、4、7、8均呈高表达(均P<0.05)且与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相关(P<Etoposide小鼠0.01)。qPCR法、WB法检测中国人胶质瘤组织中GPX7、8均呈高表达验证了数据库信息的正确性。在胶质瘤中GPX7、8表达具有独立预后预测价值;富集分析显示GPX7、8与胶质瘤细胞周期和免疫途径有关,在GBM和LGG中GPX8表达与免疫评分呈明显相关(P<0.01)、GPX8可能在胶质瘤中诱导抑制性免疫细胞浸润导致免疫抑制、GPX8表达与胶质瘤中多个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正相关(均P<0.01)、GPX8表达与化疗药物IC_(50)呈明显正相关(均P<0.01)且其高表达可导致胶质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结论:GPX8在胶质瘤中呈显Biocomputational method著高表达,GPX8高表达能诱导胶质瘤中抑制性免疫细胞的浸润其与多个免疫抑制点、与多个化疗药物IC_(50)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胶质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Author: admin
2010—2021年辽宁省食品中致病微生物多重污染情况分析
对2010—2021年“全国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分析系统”中辽宁省经Puromycin抑制剂国家审核通过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查找多重污染情况,采用SPSS 21.0软件对食品种类、样本产地、采样地点类型、包装类型、采样季MLN8237体内实验剂量度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用构成比对食品细分类多重污染情况及多重污染中致病微生物关联组合情况进行描述。结果显示,存在多重污染情况的样本共有124份,多重污染率在不同食品种类(χ~2=41.385,P<0.05)、不同产地(χ~2=11.848,P<0.05)、不同采样地点类型(χ~2=17 961.9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殊膳食用食品及婴幼儿食品多重污染率最高,为1.62%(22/135Autoimmune blistering disease4)。22份特殊膳食用食品及婴幼儿食品样本中,婴幼儿生制类谷物辅助食品(各种营养面条) 20份(90.91%),同时检出克罗诺杆菌属及蜡样芽胞杆菌的样本20份(90.91%)。水产品中同时检出甲肝病毒和诺如病毒1份(2.70%)。多重污染情况在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监测工作中极易被忽略,建议深入分析,以查找相关隐藏风险,尤其要重视特殊膳食用食品及婴幼儿食品中的多重污染情况。
老年特应性样皮炎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目的了解老年特应性皮炎的人口学特征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探索老年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特征(皮损分布、诱发或加重因素、相关量表评分)、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现状。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在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就诊的,102例非老年湿疹样皮炎患者(HC)、285例老年AD(年龄≥60)、95例青少年/成人AD(12≤年龄<60)、93例儿童AD(0≤年龄<12岁)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发病年龄、特应性家族史、生活习惯、诱发或加重因素、皮损分布部位、SCORAD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影响睡眠程度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统计分析老年AD的人口学特征情况、相关危险因素及老年AD与儿童、青少年/成人AD在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现状的差异。研究结果1.老年AD的人口学特征及危险因素: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老年AD在性别女、居住地城镇、有搓澡的习惯、有热水烫洗的习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异常的比例更高,在洗澡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内比例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性别男、有热水烫洗习惯以及外周血EOS异常是老年AD的独立危险因素。2.老年、青少年/成人及儿童AD组患者在诱发/加重因素的比较:与青少年/成人及儿童AD相比,老年AD热水烫洗(23.86%)诱发/加重疾病的比例更高;与青少年/成人AD相比,老年AD搔抓(67.02%)诱发/加重疾病的比例更高;与儿童AD相比,老年AD精神因素诱发/加重(15.44%)疾病的比例更高,食物(14.39%)诱发/加重疾病的比例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AD的皮损分布特点:与青少年/成人及儿童AD相比,老年AD在头皮(45.26%)、额头(34.74%)、后颈部(38.60%)、臀部(45.26%)、上臂伸侧(76.49%)、前臂伸侧(89.82%)、大腿伸侧(58.95%)、小腿伸侧(90.88%)、肘伸处(76.14%)、膝盖(65.96%)、手腕伸侧(74.39%)皮损的发生占比更高,在脸颊(37.54%)皮损的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bt-199.html发生占比更低;与青少年/成人AD相比,老年AD在前胸(62.46%)、手腕屈侧(64.56%)皮损的发生占比更高;与儿童AD相比,老年AD在手背(48.07%)、足背(38.60%)皮损的发生占比更高,在口周(4.21%)、上臂屈侧(44.21%)、前臂屈侧(69.47%)、大腿屈侧(43.16%)、小腿屈侧(78.95%)、肘窝(GSK2118436价格48.77%)、腿弯侧(36.14%)皮损的发生占比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老年、青少年/成人及儿童AD组患者在瘙痒、睡眠及生活质量的比较:与青少年/成人及儿童AD相比:老年AD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9.01±4.04)较低;与儿童AD相比,老年AD在影响睡眠程度评分(NRS)(5.98±2.69)较低;儿童AD与青少年/成人AD相比,儿童AD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13.94±3.32)、瘙痒程度评分(NRS)(7.04±1.21)、影响睡眠程度评分(NRS)(7.51±1.97)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青少年/成人及老年AD相比,儿童AD外周血EOS在正常范围内的(0-0.52)的占比较低、在异常范围内(>0.52)的占比较高;与青少年/成人及儿童AD相比,老年AD血清Ig E数值在100至1000范围内的占比较高、在>2500范围的占比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老年AD的治疗现状:与青少年/成人及儿童AD相比,老年AD使用雷公藤(27.02%)、中药(46.32%)、甲氨蝶呤(40.35%)、Invasion biology第一代抗组胺药(60.70%)治疗的占比更高,外用PDE-4抑制剂(克立硼罗)(2.11%)治疗的占比更低;与青少年/成人AD相比,老年AD在使用JAK抑制剂(1.4%)、硫代硫酸钠+白介2(66.67%)治疗的占比更低;与儿童AD相比,老年AD在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98.6%)、中枢敏化抑制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55.79%)、窄谱UVB(12.63%)、系统应用激素(28.75%)的占比更高,在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16.84%)、使用生物制剂(度普利尤单抗)(10.53%)的占比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老年A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性别男、有热水烫洗习惯以及外周血EOS异常。诱发或加重老年AD的因素以搔抓、热水烫洗、精神因素居多。2.老年AD的皮损发生部位在四肢伸侧、前胸、后颈部、头皮、额头、臀部等部位相对较多,分布在四肢屈侧、脸颊、口周等部位相对较少。证明老年AD确实存在“反转”征象。3.老年AD的实验室检查在血清Ig E(100-1000)占比较高;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相对较低;瘙痒程度和影响睡眠程度低于儿童AD,这些都意味着老年AD不同于其他年龄AD,是其特殊表现。4.在治疗方面,老年AD使用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甲氨蝶呤)、第一代抗组胺药较多,在使用新型药物(如外用PDE-4抑制剂、口服JAK抑制剂、生物制剂)较少。
毒结清口服液通过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对多发性骨髓瘤小鼠的肿瘤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毒结清口服液通过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对多发性骨髓瘤小鼠肿瘤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构建荷瘤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毒结清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6.35、12.7、25.4 g/mL),每组6只。HE染色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Ki-67表达,RT-qPCR法检测肿瘤组织JColforsinAK2、STAT3、c-myc、cyclin D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JAK2、STAT3、p-STAT3、c-myc、cyclin D1蛋白表达。结果 与获悉更多模型组比较,毒结清口服液各剂量组小鼠肿瘤组织Ki-67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5),JAK2、STAT3、c-myc、cyclin D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毒结清口服液对多发性骨髓瘤小鼠肿瘤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Genetic resistance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及c-myc、cyclin D1表达相关。
杜仲-续断药对通过调控铁死亡途径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杜仲-续断药对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雌激素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旁部分脂肪组织,剩余大鼠Medicine storage均切除双侧卵巢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Ovariectomized osteoporosis, OVX-OP)症模型。中药组0.52 g/kg灌胃,雌激素组采用炔雌醇10μg/kg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雌二醇(Serum estradiol, E2)、骨钙素(Osteocalcin, OC)含量;双能X射线动物骨密度分析仪检测大鼠股骨骨密度值;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骨组织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股骨组织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1(NADPH oxidase1,NOX1)、上游信号抑癌基因(p53)、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和铁蛋白重链(Ferritin heavy chain1,FTH1)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股骨密度、E2水平、GPX4和FTH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diABZI STING agonist体内(P<0.01),OC水平、NOX1、p53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雌激素组股骨密度、E2水平、GPX4和FTH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OC水平、NOX1、p53蛋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Etopophos.html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杜仲-续断药对可增加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骨密度、减轻骨质疏松,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股骨铁死亡有关。
土槿皮乙酸抗肝细胞癌作用机制及其与索拉非尼协同作用研究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全球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死性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对于早期肝癌,肝功能保持良好的患者,手术切除、肝移植和肿瘤消融是肝癌治疗主要方案。然而肝癌发病隐匿,就诊时多数患者已经失去最佳手术时机。对于传统化疗药物,增加患者生存获益的同时,其耐药问题饱受诟病。近几年,针对PD-1/PD-L1和CTLA-4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疗法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肝癌活性。然而,随着ICIs药物的不断发展以及药物可及性的不断提高,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 AEs)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和关注。因此,丰富现有治疗手段以及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迫在眉睫。天然产物一直是药物开发的宝库,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新的抗肝癌药物,是肝癌治疗的一种重要策略。土槿皮乙酸(Pseudolaric Acid B,PAB)是从中药“土槿皮”中分离提取的一种新型二萜酸,具有抗菌、抗血管生成、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既往体外实验表明,PAB能够诱导前列腺癌、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细胞死亡,但PAB对肝癌的抗癌作用靶点、具体分子机制和应用潜力尚不完全清楚。研究目的:(1)本研究拟通过体外细胞生物学实验以及C57BL/6J小鼠肝癌移植瘤模型实验,系统阐述PAB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相关分子机制,揭示PAB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具体信号分子途径。(2)探讨PAB与临床抗肝癌药物索拉非尼联合的协同作用,明确联合用药的抗肝癌效果以及安全性。奠定PAB临床前研究基础为其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细胞增殖毒性实验(CCK8)、细胞增殖实验(Ed U)以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CFU)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凋亡、线粒体呼吸链及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表达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分裂、膜电位变化以及目标蛋白和线粒体共定位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构;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癌细胞ATP含量;RNA-seq检测差异基因和通路富集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组织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主要脏器的损伤程度。研究内容和结果:(1)PAB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PAB在体外能够抑制肝癌细胞增殖,降低肝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并呈现浓度依赖性,然而对人正常组织细胞(LO2和HK2)活力影响甚微。此外,通过不同死亡形式的抑制剂和PAB共孵育暗示PAB能够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流式细胞术结果证实,PAB能够诱导Hepa1-6肝癌细胞凋亡,呈现浓度依赖性。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发现PAB能够增加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Bax表达,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2)PAB促进Drp1(Ser616)磷酸化及线粒体转位诱导线粒体过度分裂并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PAB处理后肝癌细胞线粒体出现肿胀变圆,线粒体嵴断裂甚至消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进一步发现PAB处理导致肝癌细胞线粒体过度分裂,碎片化线粒体增多并断裂成“点状”。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AB可促进Drp1(Ser 616)磷酸化及线粒体转位,但对Drp1(Ser 637)磷酸化水平未见明显影响。Drp1线粒体转位抑制剂Mdivi-1和PAB共孵育,发现共孵育后降低了Drp1(Ser 616)磷酸化水平及线粒体转位,有效抑制线粒体过度分裂,使其重新恢复分裂和融合平衡状态,肝癌细胞活力和凋亡均得到有效改善。稳定敲低Hepa1-6肝癌细胞株中Drp1表达后直接阻滞了PAB诱导的线粒体过度分裂,分裂和融合重新恢复平衡,恢复了线粒体的形态和功能,极大地减弱了线粒体凋亡途径的激活。(3)PAB激活AMPK-JNK通路在Drp1调控肝癌细胞生长和凋亡中的作用研究转录组测序分析399个基因的表达在PABITI 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处理后显著上调,同时1330个基因的表达显著下降。利用GSEA富集分析显示这些上调的基因主要富集在MAPK信号通路中,尤其是JNK级联相关的基因。我们通过Western blot实验验证了JNK级联相关基因编码蛋白表达量在PAB处理后上调。JNK抑制剂SP600125可明显阻断PAB诱导的Drp1(Ser 616)磷酸化,阻滞线粒体过度分裂,恢复线粒体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而阻断了PAB对线粒体凋亡通路的激活。然而,Drp1线粒体转位抑制剂Mdivi-1和PAB共孵育并没有对JNK的磷酸化水平造成明显影响。说明JNK通过作用于Drp1的上游调控细胞凋亡。同样地,我们利用AMPK抑制剂Compound C证明AMPK亦作用于Drp1上游。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说明AMPK抑制剂Compound C能够降低JNK的磷酸化水平,但是JNK抑制剂SP600125并未对AMPK的磷酸化水平造成明显影响。综上所述,PAB通过激活AMPK/JNK通路诱导Drp1(Ser 616)磷酸化,导致线粒体过度分裂,最终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4)PAB对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在基于C57BL/6J小鼠构建的小鼠肝癌Hepa1-6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中。PAB能够显著抑制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肿瘤生长,降低肿瘤组织重量,并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PAB能够降低肿瘤组织细胞增殖蛋白Ki67的表达,增加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与体外结果一致,PAB在体内同样能够激活AMPK/JNK/Drp1信号通路。根据体重跟踪监测,我们发现PAB对肝癌移植瘤模型小鼠体重未见明显影响。小鼠肺、肝、脾以及肾脏H&E染色和肝肾功能指标检测未见明显异常。(5)PAB联合索拉非尼协同抗肝细胞癌作用研究细胞增殖毒性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Calcein-AAlpelisib分子式M/PI共染实验发现PAB联合索拉非尼对Hepa1-6肝癌细胞在体外具有协同杀伤效果。激光共聚焦和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说明PAB联合索拉非尼可以更加显著的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PAB联合索拉非尼增强单药对Hepa1-6肝癌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肿瘤生长的抑制,显著降低肿瘤组织重量,表现出协同作用。此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PAB联合索拉非尼抑制肿瘤组织细胞增殖蛋白Ki67的表达,增强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根据体重跟踪监测,我们发现PAB联合索拉非尼对肝癌移植瘤模型小鼠体重未见显著影响。小鼠心、肝、脾以及肾脏H&E染色和肝肾功能指标检测未见明显异常。研究结论:(1)PAB在体外能够显著降低肝癌细胞活力,并对人正常组织细胞(LO2和HK2)无明显抑制作用,在体内能够有效抑制小鼠肝癌移植瘤生长,并未对小鼠肺、肝、VE-822体内实验剂量脾以及肾脏等主要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小鼠体重和肝肾功能指标未见异常。(2)PAB通过激活AMPK/JNK通路诱导Drp1(Ser 616)磷酸化及其线粒体转位,打破线粒体分裂和融合平衡状态,促使线粒体过度分裂,诱导线粒体结构异常和功能障碍,进而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导致肝癌细胞凋亡。(3)PAB联合索拉非尼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增强对Hepa1-6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4)相较于药物单独治疗,PAB联合索拉非尼在体内具有协同抗肝癌效应。并未对小鼠心、肝、脾以及肾脏等主要脏器组织造成损伤,小鼠体重和肝肾功能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苝酰亚胺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光催化矿化苯酚性能研究
光催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环境恶化问题,无机半导体材料具有光吸收和利用率低,能级难以调控的缺点,相比之下有机超分子材料所具有的分子结构可调和分子单元强偶极作用以及巨大的共轭平面在低浓度苯酚的降解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苝酰亚胺超分子材料在可见光下可降解苯酚等污染物,但可溶性和生物相容性以及较快的电子空穴复合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论文通过构建异质结及金属离子修饰的手段对氨基酸取代的苝酰亚胺进行结构Enasidenib浓度调控,得到全有机异质结、Zn~(2+)/Sn~(4+)调控材料和无机有机异质结材料。具体内容如下:1.在氨基酸取代的苝酰亚胺(PDI-COOH)自组装过程中引入不同比例未修饰苝酰亚胺(PDI-NH,其中PDI-NH的质量比分别为10%、20Calanopia media%、30%)制备了一系列有机异质结材料PDICOOH/PDINH(简称PP),并对其可见光矿化苯酚的性能进行了探究。其中10%质量占比的复合材料性能最佳,可在5小时内实现对5 mg/L苯酚的完全矿化。该反应遵循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分别是PDI-NH和PDI-COOH的13.80和1.30倍。扫描和透射电镜表明PDI-NH和PDI-COOH存在异质界面,光电化学以及开尔文探针等表征表明界面处形成了内建电场,其强度是PDI-COOH的1.73倍。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证明了在反应过程中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发挥了重要作用。PDI-NH的引入增强了PDI-COOH的π-π堆积,形成的内建电场加速了界面电荷的高效转移,最终促进苯酚的高效分解。2.通过采用Zn~(2+)和Sn~(4+)对PDI-COOH进行微结构调控,制备了Zn~(2+)-Sn~(4+)-PDICOOH催化剂(简称ZSPDI),并探究其可见光矿化苯酚的能力。其中性能最佳的样品可在4小时内完全降解5 mg/L的苯酚溶液。通过一级动力学拟合可知其动力学常数是单组分PDI-COOH的1.80倍。在该反应过程中,超氧自由基和空穴是主要活性物质。电化学与光吸收等表征表明Zn~(2+)和Sn~(4+)的修饰可以使PDI-COOH光吸收性能增强,从而减缓电子和空穴复合而增强对苯酚的矿化能力。3.使用二维材料WS_2纳米片和PDI-COOH有机材料组装构建一系列不同比例的WS_2-PDI催化剂(WP,其中WS_2质量比分别为30%、60%、90%),并探究其可见光下矿化苯酚的性能。结果表明,构建的无机有机异质结对苯酚矿化有极大地提高,最优光催化剂WP3(30%WS_2含量)三小时光照下能将5 mg/L的苯酚完全矿化,一级动力学拟合可知WP3的反应速率常数是PDI-COOH和WS_2selleck激酶抑制剂的5.96和41.75倍。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在反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苯酚矿化性能的增强归功于WS_2和PDI-COOH之间匹配良好的能带结构(Z型异质结)和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内建电场(其中WP3内建电场强度是PDI-COOH的2.36倍)。总之,通过Zn~(2+)、Sn~(4+)离子调控和构建异质结的手段均可改善苝酰亚胺氧化矿化苯酚的性能,其中引入过渡金属二硫化钨构建的异质结材料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活性,这也为提升超分子光催化材料处理低浓度污染物提供了一些参考。
淫羊藿苷基于PLCγ1/AKT/eNOS/NO信号通路改善大鼠少弱精症
目的:探究淫羊藿苷对少弱精症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奥硝唑(800 mg/kg)所致少弱精症大鼠为动物模型,以淫羊藿苷(50、100 mg/kg)及左卡尼汀(10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f-07321332.html0 mg/kg)干预。称量生殖器官质量,统计生育能力实验产仔率,分析附睾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睾酮含量;苏木精-伊红(HE)观察各组大鼠睾丸组织病理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生精小管Sertoli细胞数量。试剂盒测定血清NO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睾丸pPLCγ1、p-AKT、p-eNOS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睾丸指数、附睾指数、产仔率、附睾精子密度、附睾精子活力、血清睾酮含量、睾丸组织NO含量、生精小管直径及Sertoli细胞数Ipatasertib量和睾丸组织PLCγ1、AKT、eNOS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苷100 mg/kg组和左卡尼汀组大鼠睾丸指数、附睾指数、antibiotic-bacteriophage combination产仔率、附睾精子密度、附睾精子活力、血清睾酮含量、睾丸组织NO含量、生精小管直径及Sertoli细胞数量和睾丸组织PLCγ1、AKT、eNOS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
NEDD4-2通过RER1泛素化调节内质网应激和癫痫的机制研究
目的: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下调基因4-2(neural precursor cell expressed developmentally downregulated gene 4-like,NEDD4-2)编码一种E3连接酶,可通过泛素化神经活性底物参与癫痫发作。内质网滞留蛋白1(retention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 1,RER1)主要表达于高尔基体顺面,能特异性识别异常蛋白跨膜结构域(tranmembrane domain,TMD)的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滞留信号,使其回流至ER进一步组装或降解,从而影响底物蛋白的细胞膜表达水平或引发ER应激。本课题组前期构建了癫痫易感的Nedd4-2~(+/-)小鼠模型,并通过蛋白质谱筛查到Rer1在海马组织表达上调,而Rer1上调的分子机制及其通过何种底物和机制参与癫痫亟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利用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Tg)和戊四唑(Pentylenetetrazole,PTZ)诱导评估Nedd4-2~(+/-)小鼠易感ER应激加剧癫痫发作;通过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RER1表达载体鉴定NEDD4-2介导RER1泛素化降解的基序和分子机制;通过Rer1免疫沉淀-蛋白质谱(Immunoprecipitation-Mass Spectrometry,IP-MS)筛查Nedd4-2~(+/-)小鼠和野生型小鼠海马组织中与Rer1结合能力存在差异的蛋白质,揭示可能参与癫痫的潜在Rer1底物。这可能在癫痫的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1.Nedd4-2~(+/-)小鼠和野生型小鼠每组4只,一次性腹腔注射ER应激诱导剂Tg(2 mg/kg)或生理盐水,观察6小时后处死小鼠,解剖分离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Western blot检测ER应激标记物CHOP水平,免疫组化和神经元尼氏染色分析CHOP的水平和分布,分析Nedd4-2~(+/-)小鼠是否易感ER应激。2.Nedd4-2~(+/-)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各分为三组,每组4只,每天连续先腹腔注射ER应激诱导剂Tg(1 mg/kg)、ER应激抑制剂salubrinal(1 mg/kg)或生理盐水,1小时后腹腔注射癫痫诱导剂PTZ(35 mg/kg),观察1小时后,评估小鼠的癫痫发作情况,按照Racine分级记录评分,分析ER应激对Nedd4-2~(+/-)小鼠癫痫等级的影响。3.上述每日腹腔注射的小鼠,当每组中有达到癫痫7级(抽搐死亡)时处死该组小鼠,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全脑组织中ER应激标记物CHOP水平,分析Nedd4-2~(+/-)小鼠的慢性ER应激水平。4.小鼠皮质和海马组织Western blot检测Nedd4-2和Rer1的表达,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检测小鼠全脑组织内Nedd4-2与Rer1以及Rer1与泛素(ubiquitin,Ub)的结合作用,体内水平分析Nedd4-2介导的Rer1泛素化修饰,并分析ER应激状态对Nedd4-2介导Rer1泛素化的影响。5.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和胶质瘤细胞U251,合成三种人NEDD4-2的特异性si RNA并以0.5μg处理细胞48h,Western blot检测NEDD4-2和RER1的表达,体外水平验证NEDD4-2敲低对RER1的表达上调作用。6.构建NEDD4-2和RER1表达载体并用不同的标签标记,共转染SH-SY5Y和U251细胞,利用标签蛋白抗体Western blot检测NEDD4-2和RER1的表达,Co-IP检测二者的相互作用以及RER1与Ub的相互作用,体外水平分析NEDD4-2过表达对RER1的表达下调作用,鉴定NEDD4-2介导RER1泛素化修饰。7.共转染NEDD4-2和RER1表达载体的SH-SY5Y和U251细胞用ER应激诱导剂Tg(0.5μM)处理24h,Co-IP检测NEDD4-2与RER1的相互作用,分析ER应激对NEDD4-2介导RER1泛素化的影响。8.构建RER1的野生型和TP37_38AA突变型表达载体,分别与NEDD4-2野生型表达载体共转染SH-SY5Y和U251细胞,Co-IP检测NEDD4-2和RER1的结合,分析NEDD4-2与RER1互作的结合基序。9.野生型/突变型RER1与NEDD4-2表达载体共转染SH-SY5Y和U251细胞36h后,施加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HX(100μg/ml)处理,继续培养0h、3h和6h,Western blot检测RER1表达变化,比较评估RER1结合基序突变蛋白的稳定性改变。10.共转染野生型NEDD4-2和RER1表达载体的SH-SY5Y和U251细胞36h后,施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10μM)或蛋白溶酶体抑制剂leupeptin(10μM)处理,继续培养12h,Western blot检测RER1表达变化,分析RER1的蛋白酶体或溶酶体降解途径。11.解剖分离PTZ每日腹腔注射诱导慢性癫痫的Nedd4-2~(+/-)小鼠与野生型小鼠(n=4)的海马组织,采用Rer1抗体进行IP-MS检测,比较分析海马组织中差异表达的蛋白,并进行GO、KEGG等生物信息分析。12.选择IP-MS筛查到的差异蛋白GABAA受体的α1亚基(α1 subunit of GABAA receptor,Gabra1),提取小鼠全脑组织蛋白,Co-IP检测Rer1与Gabra1的相互作用,验证Gabra1为Rer1的ER滞留底物。13.Nedd4-2~(+/-)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全脑组织蛋白加入ER特异性糖苷酶Endo-H(0.5U/ml)于37℃消化1h,Western blot检测Gabra1条带的分子量变化,以分子量降低的Gabra1代表ER滞留的Gabra1,分析Nedd4-2~(+/-)小鼠全脑组织Gabra1的ER滞留情况。结果:1.基础条件下(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的Nedd4-2~(+/-)小鼠和野生小鼠的皮质和海马中均未检测到CHOP表达,而在Tg处理的Nedd4-2~(+/-)小鼠和野生小鼠中均检测到CHOP表达,且Nedd4-2~(+/-)小鼠的CHOP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提示Nedd4-2~(+/-)小鼠ER应激水平升高。2.小鼠脑切片免疫组化显示Nedd4-2~(+/-)小鼠皮质和海马中的CHOP染色信号比野生型对照组强,联合尼氏染色体提示ER应激标记物CHOP主要定位于神经元。3.Tg、salubrinal或生理盐水预处理PTZ诱导慢性癫痫的小鼠,三组预处理因素的Nedd4-2~(+/-)小鼠癫痫Racine评分均高于野生型小鼠;其中Tg预处理小鼠的癫痫评分显著高于salubrinal和生理盐水组(P<0.05),并于第6天有小鼠达到癫痫7级;salubrinal和生理盐水预处理的小鼠癫痫评分较低,分别于第13天和第12天达到7级,提示ER应激加剧了Nedd4-2~(+/-)小鼠的癫痫表型。4.上述小鼠全脑组织Western blot检测CHOP表达均呈阳性,且Nedd4-2~(+/-)小鼠CHOP水平相对高于野生型小鼠,Tg预处理组小鼠CHOP升Galunisertib使用方法高最为显著。5.PTZ诱导的Nedd4-2~(+/-)小鼠皮质和海马组织Nedd4-2表达下降约一半,而Rer1表达较野生型对照组小鼠显著增加约1.7倍;Co-IP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对照组相比,Nedd4-2~(Community-Based Medicine+/-)小鼠全脑组织中Rer1的泛素化水平下调(P<0.01);Nedd4-2与Rer1存在相互作用,二者的相互作用于NedMRTX849研究购买d4-2~(+/-)小鼠下降至野生型小鼠的60%左右(P<0.01),提示Nedd4-2~(+/-)小鼠Nedd4-2单倍剂量不足使Rer1泛素化降解减少,Rer1表达升高。6.Tg诱导ER应激的小鼠Nedd4-2与Rer1相互作用增强,该效应于野生型小鼠更明显,提示Nedd4-2~(+/-)小鼠对Tg的反应性相对较低。7.si RNA敲低SH-SY5Y和U251细胞的NEDD4-2,RER1表达相应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敲除效率高的si RNA RER1表达升高显著。8.SH-SY5Y和U251细胞共转染NEDD4-2和RER1表达载体,Western blot显示NEDD4-2过表达使RER1表达显著降低;RER1的泛素化水平升高;Co-IP显示NEDD4-2与RER1存在相互作用,且Tg处理的共转染细胞使二者的相互作用增强,提示NEDD4-2介导的RER1泛素化降解呈ER应激反应性。9.SH-SY5Y和U251细胞共转染NEDD4-2和野生型/突变型RER1表达载体,Co-IP显示TP37_38AA突变型RER1与NEDD4-2的相互作用明显减弱(P<0.01);CHX处理阻断蛋白质合成,Western blot显示突变型RER1比野生型RER1维持更高的表达水平(P<0.01),提示NEDD4-2介导RER1泛素化可能通过~(36)STPY~(39)基序。10.SH-SY5Y和U251细胞共转染野生型NEDD4-2和RER1表达载体,Western blot检测提示NEDD4-2降低RER1表达,MG132处理可部分逆转RER1的表达降低,而leupeptin处理没有逆转作用,提示NEDD4-2介导RER1泛素化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11、PTZ诱导癫痫的Nedd4-2~(+/-)小鼠与野生型小鼠海马组织IP-MS筛查Rer1的相互作用底物,Nedd4-2~(+/-)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分别检测到127个和133个Rer1互作蛋白;两组的共同互作蛋白有72个,GO分析提示与“蛋白结合”、“膜”、“神经递质”和“突触”等有关;两组的差异互作蛋白中,Rer1表达上调的Nedd4-2~(+/-)小鼠独有的蛋白质有55个,GO分析提示与“突触”、“神经递质受体”、“跨膜转运子”有关。12.选择差异互作蛋白Gabra1作Co-IP验证,结果显示小鼠全脑组织中Gabra1和Rer1存在相互作用,且该互作于Nedd4-2~(+/-)小鼠强于野生型小鼠。13.小鼠全脑组织蛋白Endo-H消化切除ER加工的糖苷键,Western blot显示Gabra1的分子量变小,Nedd4-2~(+/-)小鼠未消化的高分子量Gabra1水平略低于野生型小鼠,Endo-H消化的低分子量Gabra1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提示Nedd4-2~(+/-)小鼠脑组织Gabra1发生更多的ER滞留。结论:1.Nedd4-2~(+/-)小鼠单倍剂量不足降低了对ER应激和PTZ诱导癫痫的保护作用。2.NEDD4-2通过与RER1的~(36)STPY~(39)基序互作介导RER1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途径降解。3.Nedd4-2~(+/-)小鼠海马组织IP-MS筛查到Rer1可能ER滞留的多种神经突触活性底物,验证其中Gabra1为Rer1的新底物,Nedd4-2~(+/-)小鼠全脑组织Rer1介导更多的Gabra1发生ER滞留。
前列腺增生患者行中药八正散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中药八正散在前列腺增生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9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广谱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八正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预后疾病复发情况,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膀胱残余尿量、血清生化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排尿刺激、腰部酸痛、退热、泌尿系统感染缓解时间分Cellobiose dehydrogenase别为(2.56±0.79)、(4.47±1.RAD001供应商39)、(3.62±0.61)、(7.19±1.85)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84±1.25)、(6.23±2.05)、(4.32±1.07)、(10.43±2.5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Ceralasertib使用方法组患者的预后疾病复发率4.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前列腺体积(19.12±5.28)ml、膀胱残余尿量(17.04±2.34)ml均小于对照组的(26.77±7.30)、(25.48±2.52)ml,前列腺素E_2(1.15±0.06)pg/ml、肿瘤坏死因子-α(9.54±3.53)pg/ml、白细胞介素-10(221.56±18.33)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89±0.17)、(15.76±3.26)、(242.71±25.06)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八正散治疗前列腺增生具备显著治疗作用,用药后可使患者症状快速得到缓解,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