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怀照顾行为的协同干预结合过渡期干预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尿情况及心境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基于关怀照顾行为的协同干预结合过渡期干预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尿情况及心境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关怀照顾行为的协同干预结合过渡期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selleck产品干预1个月后,Microbial dysbiosis观察组的残余尿量(PVR)低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顺应性(B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自主排尿占比高于对照组,诱导排尿、尿潴留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的广泛性焦虑量表-7(GAD-7)及简式简明心境量表(BPOMS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更多<0.05)。结论 临床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实施基于关怀照顾行为的协同干预结合过渡期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排尿情况及心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1-MCP与ClO_2复合处理对套袋胜利樱桃冷藏品质的影响

【目的】探究1-MCP与ClO_2复合处理对经冰水预冷后的樱桃在冷藏条件下的保鲜效果,为樱桃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套袋胜利樱桃为试材,应用3μL/L 1-MCP复合20 mg/L ClO_2处理,研究樱桃在0~2℃贮藏期间呼吸速率、硬度、总酚含量及果实风味等品质指标的变化。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结果】1-MCP复合ClO_2处理比1-MCP单独处理更能有效提高樱桃贮藏品质,延缓呼吸高峰的出现,较好地保持了果实硬度和果柄拉力,减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具有较好的口感和风味。贮藏结束时,复合处selleck Ferrostatin-1理果实的总酚、类黄酮含量分别较对照和1-MCP单独处理分别提高44.18%、38.30%和14.29%、14.18%,果natural medicine柄干枯率较对照和1-MCP分别降低30.14%和19.41%,提高果实的贮藏品质。【结论】1-MCP复合ClO_2处理更能有效地保持樱桃冷藏品质,保鲜效果优于1-MCP单独处理。

柴香宁神汤联合针灸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柴香宁神汤联合针灸治疗NVP-TNKS656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陕西colon biopsy culture服装工程学院(健康学院)收治的58例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独组和联合组,各29例。单独组采用他莫昔芬治疗,联合组采用柴香宁神汤联合针灸治疗。对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性激素含量、治疗有效性、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的症状评分、性激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B203580半抑制浓度0.05)。治疗后,联合组的症状评分低于单独组(P<0.05);联合组的性激素含量优于单独组(P<0.05);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独组(P<0.05);联合组的不良反应少于单独组(P<0.05)。结论:将柴香宁神汤联合针灸运用到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治疗中,可降低症状评分,改善性激素含量,提高治疗有效率,且不良反应较少。

低分子肝素钙用于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对APTT及TT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究低分子肝素用于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对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洛阳市妇幼保健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接受剖宫产手术治疗高危产妇14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73例,对照组接受下肢气压泵治疗,观察组接受下肢气压泵联合低分子钙素钙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血小板指标、下肢肿胀及出血风险性。结果 两组术前凝血功能、血小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APTT、凝血酶原时间(Pselleck NMRT)、TT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Ⅰ级、Ⅱ级下肢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发生出血的患者均为1例,出血的风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ratified medicineP> 0.05)。结论 高危产妇经剖宫产术后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效果良好,能有效调节凝血功能指标,预防术后Integrase抑制剂静脉血栓形成,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性较高。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病原菌类型及NLR、PLR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腹透液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 PLR)水平与相关性腹膜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5例于邢台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单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1年内发生一次)及多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一年内发生2次及以上)。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单发性与多发性患者临床特点。于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腹部透析液进行病原菌鉴定及实验室检查。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患者NLR、PLR水平与腹膜炎的相关性。结果 85例患者Fixed and Fluidized bed bioreactors中原发疾病主要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1.76%)及糖尿病肾病(21.18%)。57例为单发性腹膜炎,28例为多发性腹膜炎。多发性腹膜炎Pevonedistat体外组患者年龄>65岁患者占比、合并糖尿病患者占比、透析方式为他人帮助操作患者占比、腹膜炎首次发病至透析开始时间>20个月患者占比均高于单发性腹膜炎患者。检出85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共60株,革兰阴性菌共21株,真菌共4株。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真菌主要为光滑假丝酵母菌。单发性腹膜炎患者66.67%为革兰阳性菌感染,28.07%为革兰阴性菌感染,5.26%为真菌感染。多发性腹膜炎患者中78.57%为革兰阳性菌感染,17.86%为革兰阴性菌感染,3.57%为真菌感染。两组患者病原菌感染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治愈率48.33%,革兰阴性菌患者治愈率为76.19%,真菌患者治愈率为25.00%,三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组NLR水平为(7.03±1.96)%,正常腹膜透析患者为(3.60±0.70)%,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组PLR水平为(255.90±36.98)%,正常腹膜透析患者为(153.25±1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NLR水平与PLR水平呈正相关Tamoxifen,患者NLR、PLR水平与并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呈强相关。结论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原发疾病主要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腹透液NLR、PLR水平与并发相关性腹膜炎有强相关性。

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桥接抗凝下巨大无功能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心脏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后再接受颅脑手术的围手术期桥Z-IETD-FMK配制接抗凝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21年4月收治的1例心脏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Bar code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后桥接抗凝的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女,63岁,因轻微车祸外伤行头颅CT检查发现侵袭性垂体大腺瘤,拟行垂体腺瘤切除术;然而,术前常规检查发现主动脉瓣钙化伴重度狭窄selleck FUT-175,遂先行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为改善视力视野,进一步行手术切除垂体大腺瘤,在多学科协作下采用神经内镜经鼻全切肿瘤,并对抗凝过程顺利进行桥接,患者术后无相关并发症。结论 通过本病例的回顾分析,希望加强神经外科医师对颅脑手术合并心脏重大疾病的手术时机选择,以及抗凝过程中围手术期管理的认识,以期提高手术疗效及降低手术风险。

沈阳市妊娠期妇女孕前和孕中期膳食类黄酮摄入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辽宁省沈阳市妊娠期妇女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患病情况,及其孕前和孕中期膳食类黄酮的摄入情况;探讨膳食类黄酮摄入与GDM的相关性,为精准指导孕妇摄入含膳食类黄酮食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子队列“母胎—儿童—青少年队列”,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初始人群进行筛选后,最终共有2190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液生化检查收集研究所需信息,包括研究对象的基线信息和血液生化信息。通过相应诊断标准确定目标患病人群。通过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确认细节tionnaire,FFQ)收集研究对象膳食摄入信息,包括孕前和孕期两个阶段,问卷中含有膳食类黄酮的食物条目共19个。将膳食类黄酮总摄入量以四分位数和三分位数分别进行四分类和三分类(以第一分位为参照组);将槲皮素、杨梅黄酮、坎二菲醇、玉米黄酮摄入量以四分位数进行四分类(以第一分位为参照组);将芹菜配基以均值进行二分类(以小于均值组为参照组)。以是否患有GDM进行分组,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与秩和检验比较GDM组与非GDM组的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类黄酮摄入与GDM的关联;blood biomarker以年龄和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作为分层因素对膳食类黄酮摄入与GDM之间的关联做亚组分析,同时观察分层因素与暴露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本研究所有统计分析均应用SAS9.4统计软件。结果:研究确定2190人为最终调查对象,其中463人患有GDM,患病率为21.14%。GDM组与非GDM组在生育史和糖尿病家族史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孕中期,两组碳水化合物和水果摄入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槲皮素外,GDM组与非GDM组在杨梅黄酮、玉米黄酮、坎二菲醇、芹菜配基以及总膳食类黄酮的摄入水平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孕前槲皮素摄入作为保护因素与GDM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孕中期,槲皮素、杨梅黄酮、玉米黄酮、LGK-974临床试验坎二菲醇以及总膳食类黄酮摄入均作为保护因素与GDM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孕中期,低龄组(<35岁)和孕前高BMI组(≥24 kg/m~2)孕中期膳食类黄酮摄入对GDM发生风险具有保护作用(OR=0.61,95%CI:0.43,0.87;OR=0.55,95%CI:0.32,0.94)。结论:本研究发现孕前和孕中期膳食类黄酮摄入与GDM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槲皮素,杨梅黄酮,玉米黄酮,坎二菲醇以及总膳食类黄酮均对GDM起到保护作用。建议备孕期以及孕期妇女增加含膳食类黄酮食物的摄入,尤其是孕期妇女,适当增加含膳食类黄酮食物的摄入有利于预防GDM。

基于FAERS的阿伐曲泊帕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分析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挖掘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药物阿伐曲泊帕的药物不良事件(a确认细节dverse drug events, ADE)信号,为其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OpenVigil2.1药物警戒平台获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2018年5月至2023年3月阿伐曲泊帕的ADE数据,利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6.0版)中ADE术语集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yBelnacasan化学结构stem organ class, SOC)和首选术语(preferred term, PT)对ADE信号进行分类和描述,并采用报告比值比(reporting odds ratio, ROR)法和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综合标准法对ADE数据进行信号检测。结果 共获取到阿伐曲泊帕相关ADE报告1 879份,累及24个SOC,在PT层级检测到阳性ADE信号28个,其中信号最强的是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和移植物抗宿主病,报告数最多的是头痛、疲劳和乏力,新发现了8个ADE信号,分别是季节性过敏、背部疾病、肌肉骨骼不适、肠胃气胀、睡眠过度、斑状皮疹、情绪障AM symbioses碍和流涕。结论 临床应用阿伐曲泊帕时不仅要关注其血栓形成风险,还应密切关注季节性过敏、背部疾病、肌肉骨骼不适、肠胃气胀、睡眠过度、斑状皮疹、情绪障碍和流涕等说明书尚未记载的ADE信号。

花鲈肌肉营养特征分析

鱼类肌肉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粗蛋白、粗脂肪、人体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EA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等多种营养物质,是人类重要的营养来源之一。花鲈在中国分布广泛,是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等优点,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目前对于花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分布、生态生理、分类地位及繁殖生物学等方面,对其肌肉营养成分系统分析较少,肌肉营养数据不够完善。本文以花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构成特征,并通过与不同常见食用鱼类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进行比较,分析了花鲈肌肉营养特征,同时围绕花鲈不同组织部位的肌肉展开组成成分比较分析,为大众了解花鲈肌肉营养特征及相关产品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鲈肌肉营养价值较高花鲈肌肉中水分为主要成分(约74.81%),其它营养物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蛋白质(约21.09%)、脂肪(约2.61%)、灰分(约1.48%),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谷氨酸(Glu)是花鲈肌肉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FUT-175核磁成分,占总氨基酸的16.10%。必需氨基酸占42.34%,必需氨基酸比值为0.74,属于优质蛋白质。其中,赖氨酸(Lys)的含量最高(17.9%),为主要必需氨基酸。花鲈肌肉中鲜味氨基酸种类多样,总含量占41.55%,其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为主要鲜味氨基酸。花鲈肌肉中脂肪酸种类丰富,包含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约占总脂肪酸的26.46%,含量相对较低,棕榈酸(C16:0)是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成分;单不饱和脂肪酸约占花鲈肌肉总脂肪酸的31.18%,油酸(C18:1n-9)是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花鲈肌肉中含量最高,约占总脂肪酸的42.36%,其中亚油酸(C18:2n6c)含量最高,约占总含量27.17%。花鲈肌肉中必需脂肪酸含量约占总脂肪酸的29.11%,其中亚油酸(C18:2n6c)含量最高,亚麻酸(C18:3n-3)含量相对较低。EPA(C20:5n3GW4869 IC50)和DHA(C22:6n3)在花鲈肌肉中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2.91%和7.23%。2.花鲈肌肉具有独特的营养特征为了分析花鲈肌肉的营养特性,将花鲈分别与常见大宗食用的十种淡水鱼类和十种海水鱼类肌肉成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花鲈肌肉中蛋白含量在上述比较的鱼类中均最高,蛋白质/水分比也最高,脂肪/水分比相对较低,具有“低脂肪高蛋白”的特点。花鲈肌肉中主要氨基酸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赖氨酸(Lys)与其它鱼类相似,必需氨基酸含量在所有比较鱼类中属中等水平,主要必需氨基酸赖氨酸(Lys)在十种淡水鱼类和十种海水鱼类肌肉中含量均属较高水平,鲜味氨基酸总含量和主要鲜味氨基酸谷氨酸(Glu)在十种淡水鱼类和十种海水鱼类肌肉中也较高。花鲈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其主要成分棕榈酸(C16:0)含量是所有比较鱼类中含量最低的。花鲈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含量与其它比较的鱼类相近,但其中油酸(C18:1 n-9)含量略高于其它鱼类。花鲈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其中亚油酸(C18:2 n-6c)含量在十种淡水鱼类中仅次于鲫,而在十种海水鱼类中含量最高。此外,花鲈肌肉中DHA和EPA以及亚油酸(C18:2n-6c)、亚麻酸(C18:3n-3)等多种重要的必需脂肪酸含量在上述比较的鱼类中处于较高水平。3.花鲈不同部位肌肉营养成分存在差异在花鲈各部位肌肉中,水分均为含量最高的成分,其中背部肌肉中水分含量在四部位肌肉中最高,为75.83%,腹部肌肉的水分含量最低,为70.33%。背部肌肉是花鲈蛋白质含量最高的部位,其他部位含量相对较低。在花鲈四部位肌肉中,背部肌肉的脂肪含量最低,为0.93%,侧面和尾部肌肉脂肪含量分别为1.58%和1.86%,腹部肌肉脂肪含量远高于其他部位,为5.96%。花鲈背部肌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水分含量高的特点,营养价值高,符合健康食品要求。花鲈不同部位肌肉氨基酸含量有所不同,背部肌肉的氨基酸总量最高,腹部肌肉含量最低。背部肌肉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为48.63%。各部位肌肉中含量最高的必需氨基酸均为赖氨酸(Lys),其中背部肌肉的含量最高,为10.18%。背部肌肉的鲜味氨基酸在四部位肌肉中含量最高,腹部肌肉含量最低。各部位肌肉中含量最高的鲜味氨基酸均为谷氨酸(Glu),其中背部肌肉的含量最高,为16.10%。花鲈背部肌肉氨基酸含量丰富、种类均衡,并且鲜味氨基酸含量高。花鲈不同部位脂肪酸总量有较大差异,背部肌肉的脂肪酸总含量最低,腹部肌肉的脂肪酸含量最高。在花鲈不同部位中,油酸(C18:1n-9)均为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其中背部肌肉含量最高。花鲈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的部位是背部肌肉,含量为19.74%,侧面肌肉含量最高,为26.09%。在花鲈四部位肌肉中,棕榈酸(C16:0)均为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其中背部肌肉含量最低,侧面肌肉含量最高。腹部肌肉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在四部位肌肉中含量最高,为37.32%,背部肌肉Rescue medication含量最低。花鲈四部位肌肉中含量最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同,均为油酸(C18:1n-9),其中腹部肌肉含量最高,为30.62%。花鲈背部肌肉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为45.18%,腹部肌肉含量为37.80%。花鲈各部位肌肉中,含量最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均为亚油酸(C18:2n-6c)。背部肌肉是花鲈肌肉中亚油酸(C18:2n-6c)含量最高的部位,含量为29.61%。背部肌肉的必需氨基酸在花鲈肌肉中含量最高,为31.80%,尾部肌肉含量最低,为29.13%。其中,亚麻酸(C18:3n-3)在腹部肌肉中含量最高,为2.87%。花鲈背部肌肉DHA和EPA含量最高,分别为7.68%和3.29%,腹部肌肉中含量最低,分别为2.87%和1.91%。对花鲈不同部位肌肉中各种脂肪形成相关的调控基因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相比于其它3种肌肉组织,在腹部组织中参与脂肪形成的正向调控基因PPARγ、BMP2、BMP4、FGF1、C/EBPα表达相对较高,说明腹部肌肉组织中基因调控有助于脂肪形成;同时,在腹部组织中也检测到参与脂肪形成的负向调控基因表达上调,表明同时存在抑制脂肪过度表达的遗传调控机制。

常规超声特征、超声造影参数联合炎症指标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特征、超声造影参数联合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113例,其中淋巴结转移组42例,淋巴结未转移组71例,均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组结节大小、边界、纵横比、包膜侵犯、微钙化及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峰值强度(PI)的差异;实验室检查获取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计算NLR和PLR并比较其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常规超声特征联合超声造影参数、NLR联合PLR及四项联合应CCRG 81045分子量用预测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淋巴结转移组包膜侵犯、微钙化占比及PI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超声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组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NLR、PLR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bioactive packaging.05)。ROC曲线分析显示,常规超声特征PF-03084014联合超声造影参数预测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2,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46.5%;NLR联合PLR预测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28,灵敏度为71.4%、特异度为81.1%;四项联合应用的AUC为0.868,灵敏度为97.6%,特异度为88.7%。结论 常规超声特征、超声造影参数联合NLR、PLR能提高对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