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痴呆是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和社会护理面临的最大挑战。鉴于我国痴呆的高患病率及其带来的沉重社会和经济负担,如何有效降低痴呆的患病率,已经成为实现健康中国的艰巨任务。2020年《柳叶刀痴呆预防、干预和护理委员会》提出最新痴呆危险因素生命周期模型,指出改善生命周期中的12个潜在可改变危险因素可以延缓或预防40%的痴呆病例。由于痴呆病因的复杂性、多因素和异质性,同时针对多种危险因素的多领域干预可能是最佳的预防策略。虽然多领域痴呆预防干预的有效性得到初步证实,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没有考虑到特定痴呆危险因素的时间依赖效应,干预方案没有结合生命周期方法,导致缺少针对特定年龄和特定风险特征人群的精准化干预方案;多领域干预针对的靶向元素并不全面,缺少痴呆特有的危险因素社交隔离,缺少针对社交隔离的具体、全面的干预措施;相关证据大部分来自西方国家,由于不同地理、经济和文化因素,可能导致适合国内人群的多领域干预方案较少。因此,结合痴呆危险因素生命周期模型,构建更完善、更精准化,并且适合我国人群的多领域痴呆预防方案,对有效预防或延缓痴呆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本研究在证据和理论基础上,基于痴呆危险因素生命周期模型,根据目标人群的年龄和风险特征构建适合我国人群的痴呆预防方案。具体研究目标为:(1)构建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老年人多领域痴呆预防方案;(2)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遵循复杂干预框架和社会认知理论,开发多领域痴呆预防方案,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1)总结多领域痴呆预防干预的相关证据:通过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系统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和Psyc INFO等数据库,有关多领域干预对痴呆风险和认知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标准化均值差(Hedges’g),采用修订版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价工具Ro B2评估偏倚风险,依据GRADE标准评估证据稳定性。采用亚组分析探讨研究特征、人群特征和干预特征对效应量大小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证实多领域痴呆预防干预的有效性,并确定多领域干预的最佳元素组成。(寻找更多2)调查生命周期模型中危险因素的发生和认知现状: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本研究干预方案的构建从提高痴呆预防认知入手,调查痴呆危险因素的发生现状和认知现状,分析知识和信念对痴呆预防行为和痴呆风险评分的影响。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对760名中国成年人进行线上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2种痴呆危险因素的发生率、痴呆风险评分,以及痴呆预防的知识、信念和行为。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探究知识和信念的影响因素,并分析知识和信念对痴呆风险评分和预防行为的影响。采用逻辑回归交互项,检验知识和信念与潜在混杂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若交互项显著,则在混杂因素的每个亚组中计算知识和信念对痴呆风险评分和预防行为的影响。从而,对多领域预防试验的招募人群和方案内容进行调试,指导干预方案制定。(3)探究老年人参与痴呆预防的动机和障碍:根据前期系统综述和调查结果,本研究将痴呆高风险老年人确定为后续研究的重点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对23名痴呆高风险老年人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采用定性归纳的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深入了解老年人对痴呆预防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对干预方案的需求和偏好。结合前期量性研究结果,深入了解老年人痴呆知识缺失的具体内容,分析知识匮乏的原因,并探究老年人参与痴呆预防的激励因素和阻碍因素。从而,优化干预设计,调整干预内容,为制定痴呆预防方案提供现实依据。(4)《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老年人多领域痴呆预防方案》构建:在社会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痴呆危险因素生命周期模型的框架,在前期证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相关指南建议,构建《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老年人多领域痴呆预防方案》初稿,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确定干预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终确立干预方案终稿。(5)《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老年人多领域痴呆预防方案》实施及验证:通过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便利抽样法在黑龙江省北安市某社区的7个社区网格中随机抽取2个网格,招募96名痴呆高风险老年人,并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发生器生成随机序列,将参与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多领域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6个月《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老年人多领域痴呆预防方案》,包括面对面访谈、线上信息推送和线下社区活动。对照组接受痴呆相关知识普及,但没有具体行为指导方案。干预期间共收集三次数据,分别为基线、3月(中期)和6月(干预结束)。评估指标包括痴呆风险评分、认知功能、痴呆素养、预防信念、老年期危险因素和社交隔离等。数据分析遵循意向性分析原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曼-惠特尼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混合效应模型、二元逻辑回归、广义估计方程、配对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Mc Nemar’s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测试亚组-治疗效果交互效应,以探究协变量对多领域干预效果的影响。从而,验证《基于生Precision immunotherapy命周期模型的老年人多领域痴呆预防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1)总结多领域痴呆预防干预的相关证据:最终纳入17篇研究确认细节,样本量共计12312人。Meta结果显示,多领域干预对痴呆风险评分(SMD=-0.11;95%CI=-0.18,-0.05;P<0.001;I~2=0%;6篇RCT,样本量为1981人)和认知综合Z得分(SMD=0.10;95%CI=0.02,0.17;P=0.012;I~2=27.5%;7篇RCT,样本量为2643人)均具有较小但显著的影响,对整体认知功能没有显著影响(SMD=-0.04;95%CI=-0.12,0.04;P=0.330;I~2=38.3%;9篇RCT,样本量为3740人)。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元素组合相比,包含体力活动、认知活动和社交活动的多领域干预降低痴呆风险评分的效应量更大(-0.24 VS-0.10)。本章结果,初步证实多领域干预预防痴呆的潜力;方案内容应进一步确定包含体力、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多领域干预的有效性;痴呆风险评分和认知综合Z得分可以作为痴呆预防试验的评估指标。(2)调查生命周期模型中危险因素的发生和认知现状:最终纳入760名研究对象。在发生现状上,三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全球发生率,包括早期教育程度低(59.4%VS 40.0%),中年高血压(28.8%VS 8.9%),老年低体力活动(48.9%VS 17.7%)。在认知现状上,参与者对痴呆危险因素的认知较低,12种痴呆危险因素中,仅有5个因素达到中等素养水平,其余7个因素正确识别率均不足50%。并且参与者对整体痴呆预防知识的正确识别率更低仅为43.5%,尤其是年龄大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知识和信念是痴呆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知识(OR=0.95;95%CI=0.91,0.99;P=0.007)和信念(OR=0.82;95%CI=0.72,0.93;P=0.003)得分越高,痴呆风险越低。在不同维度信念上,易感性感知越低(OR=1.68;95%CI=1.04,2.72;P=0.034),或益处感知越高(OR=0.68;95%CI=0.57,0.80;P<0.001),痴呆风险越低。亚组分析发现,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知识越高,认知活动的参与度越高(OR=1.22;95%CI=1.09,1.35;P=0.001),痴呆风险越低(OR=0.84;95%CI=0.75,0.93;P=0.001)。本章结果发现,老年人痴呆风险更高,预防知识和信念水平更低,是痴呆预防试验中优先考虑的干预人群;方案内容应增加老年人对痴呆预防的知识和信念,加强痴呆易感性感知和益处感知。(3)探究老年人参与痴呆预防的动机和障碍:最终纳入23名研究对象。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生成6个主要类别,包括对痴呆的认知、痴呆的态度、危险因素的认知、预防的认知、预防的影响因素、需求和偏好。老年人痴呆预防的知识水平有限,对痴呆的症状和预防方法了解片面,对病因和危险因素认知不充分、常存在误解。影响老年人参与痴呆预防的内部因素包括预防知识、感知益处、恐惧担忧和健康状况,外部因素包括资源匮乏、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生活负担和社会支持。本章结果,发现所有老年人均渴望获得痴呆预防信息;在方案内容上,应强调行为改变的感知益处、阐明有效性机制、并提供实践性指导;在实施方式上,应以社区为依托,由医疗专业人员主导,开展多种形式痴呆预防教育。(4)《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老年人多领域痴呆预防方案》构建:基于痴呆危险因素生命周期模型,通过循证证据、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确定干预人群、干预模块、方案重点内容以及干预实施方式。共15名专家完成了两轮函询。专家对函询内容的判断依据Ca平均值为0.94,专家对函询内容的熟悉程度Cs平均值为0.86,两轮函询的协调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319和0.335,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变异系数均小于0.25。最终形成包含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的《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老年人多领域痴呆预防方案》。(5)《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老年人多领域痴呆预防方案》实施及验证:最终纳入96名研究对象。两组参与者在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基线数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主要结果的分析显示,在认知功能上,与对照组相比,多领域干预组的认知综合Z得分随时间呈显著增加趋势,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认知子领域中,只有DSST得分随时间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在痴呆风险评分上,与对照组相比,多领域干预组的ANU-ADRI总分(P<0.001),及其子维度保护因素得分(P=0.001)和危险因素得分(P=0.049),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结果的分析显示,两组间老年期痴呆危险因素数量的变化具有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63)。在社交隔离的三个因素中,干预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多领域干预组孤独感得分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然而两组间社会接触和社会参与指数得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痴呆预防知识和信念上,干预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多领域干预组的知识得分(P<0.001)和MCLHB-DRR总分(P<0.001)均随时间呈显著增加趋势,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痴呆预防的三种行为上,干预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多领域干预组的体力活动(P=0.044)和认知活动(P=0.013)的参与率随时间呈显著增加趋势,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而,两组间社交活动的参与率随时间变化趋势(P=0.084),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多领域干预显著改善了痴呆高风险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降低了痴呆风险,具有预防痴呆的潜力,并且提高了痴呆预防的知识、信念和行为,增加了体力活动和认知活动,具有增加社交活动的趋势,表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老年人参与多领域干预的安全性好,对方案的满意度高,是适合中国痴呆高风险老年人的预防方案。并且本研究是以社区为依托,线上线下结合实施的务实性干预,可向基层社区大范围推广实施,降低公众的痴呆发病率,促进健康中国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