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的脑胃组织代谢特征研究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大鼠大脑皮质、下丘脑、胃组织样本,寻找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肝郁脾虚病理的潜在代谢标志物与关键代谢通路,对不同组织代谢物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初步阐释CAG肝郁脾虚中医病理的脑胃相关代谢生物学基础ABT-199生产商,为情志致病加重CAG提供客观依据。方法5-6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28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8只,造模组20只。正常组大鼠维持每日自由摄食饮水,造模组大鼠予20mmol/L脱氧胆酸钠溶液和0.1%氨水溶液每日交替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常法喂食(2天足量喂食,1天禁食,循环实施)、慢性束缚(3h/d)和夹尾刺激(1h/d)建立CAG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持续16周。造模结束后随机选取4只大鼠处死,观察胃黏膜病变情况。以造模期间大鼠毛发色泽、精神状态、大便topical immunosuppression性状、体质量等宏观表征,造模前后大鼠行为学实验(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结果和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形态作为动物模型评价标准。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和中药组8只,中药组大鼠予含生药量0.51g/m L的柴芍六君汤中药煎液10m L/(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予等体积灭菌水灌胃,每日1次,持续4周。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随后运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大鼠大脑皮质、下丘脑、胃样本进行代谢物分析,结合单变量和多元变量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并对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同时将大鼠大脑皮质、下丘脑、胃样本中的差异代谢物表达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寻找不同组织差异代谢物之间的代谢联系。结果1.动物造模情况与干预效果评价:与正常组大鼠相比,造模组大鼠毛色发黄,缺少光泽,质地粗硬干燥,扎堆懒动,大便时干时稀,气味臭秽,体质量减轻(P<0.01),旷场实验跨格次数和直立次数减少(P<0.01),强迫游泳实验静止时间增加(P<0.01),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固有层腺体出现不同程度萎缩,腺体数目减少,可见主细胞和壁细胞大量丢失,细胞排列紊乱,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经柴芍六君汤干预后,中药组大鼠的宏观表征、行为学实验结果以及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形态均较模型组大鼠有所改善。2.大鼠大脑皮质样本代谢组学分析: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大脑皮质代谢数据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筛选Akt抑制剂并鉴定出23个、4个与CAG肝郁脾虚证密切相关的差异代谢物,涉及到的关键代谢通路主要富集于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硫胺素代谢、组氨酸代谢;正常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