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原发性鳞状细胞癌15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鳞状细胞癌(PO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15例卵巢原发性鳞状细胞癌,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hMLH1、hMSH2、hMSH6、PMS2在POSCC中的表达, 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OSCC中18种高危型获悉更多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结果 15例病例中可见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细胞癌, 包括高分化3例, 中-低分化12例。肿瘤周围4例可见原位鳞状细胞癌, 4例可见畸胎瘤成分, 1例可见子宫内膜样癌/不典型增生成分, 1例可见子宫内膜异位腺体。5例(5/15)p16表达阳性且原位杂交证实有高危型HPV感染Telaglenastat, 其余10例p16阴性病例原位杂交均未检测到高危型HPV感染。所有病例均无错配修复蛋白缺失。与无感染HPV患者相比, 伴有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的总生存时间(P=0.038)及无medical autonomy进展生存时间(P=0.045)较长。结论 POSCC多见于绝经后女性, 常为单侧发生, 血清学指标CA125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上升最常见。形态学上肿瘤呈现不同的分化程度, 但目前的数据表明分化程度并不能作为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与POSCC的发生相关, 而且伴有高危型HPV感染的POSCC患者预后优于无感染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