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TG和整合素α5β1蛋白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中的相关性分析

背景:胃癌是全球第四大癌症死因,在我国更是高居第三位。尽管以手术、放化疗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不错疗效,但胃癌患者的预后效果依然不佳。由此,探索胃癌可能的致病机制及完善胃癌的治疗方式是迫切需要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已被证实是导致胃癌的主要致癌因子之一,其导致胃癌发生发展的具体方式依旧不清楚。Protogenin(PRTG)是免疫球蛋白(lg)超家族的跨膜蛋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相关报道发现PRTG与睾丸癌(TGCT)发生发展密切联系。同时,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有H.pylori感染的胃癌与PRTG蛋白表达关系紧密。此外,同样作为作用于细胞表面的异二聚跨膜糖蛋白-整合素α5β1蛋白,在幽门螺杆菌致癌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探究两种蛋白在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下对胃癌的影响具有可拓展性及临床实用价值。目的:探究PRTG和整合素α5β1蛋白在不同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下对于胃癌预后的影响,并探索幽门螺杆菌与PRTG及整合素α5β1蛋白三者之间的联系。方法:(1)通过TCGA(癌症基因组图谱)、GEO(人类癌症基因表达汇编)及Kaplan-Meier plotter平台来分析PRTG在胃癌预后中的表达。(2)IDN-6556 NMR收集恩施州中心医院病理科98例胃癌患者石蜡切片及相关病例资料,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Y-27632使用方法测PRTG和整合素α5β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幽门螺杆菌、PRTG和整合素α5β1蛋白在胃癌及其预后中的作用。结果:(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PRTG蛋白表达各自的不同状态下,肿瘤大小、浆膜层受累、TNM分期、血管受累、神经受累、淋巴结转移、肿瘤标志物CEA(癌胚抗原)、PRTG表达及整合素α5β1蛋白表达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状态相关(P<0.05macrophage infection);而胃癌患者的性别、分化的程度、年龄、肿瘤标志物CA125(糖类抗原125)以及癌症发生部位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状态不相关(P>0.05)。(2)整合素α5β1蛋白表达状态与肿瘤大小、TNM分期、胃癌发生部位、浆膜层受累、CEA、CA125、血管受累、神经受累、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分化的程度以及年龄不相关(P>0.05)。(3)幽门螺杆菌感染、PRTG及整合素α5β1蛋白三者存在相关性(P<0.05),且研究表明相对于正常的胃组织,整合素α5β1和PRTG两种蛋白的表达量在胃癌组织中更高(P<0.05)。(4)根据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神经受累、血管受累、浆膜受累、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H.pylori感染、整合素α5β1蛋白表达、PRTG蛋白表达、CEA、CA125与胃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在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肿瘤标志物CEA(HR=6.397,95CI%=2.173-18.833,P<0.05)、淋巴结转移(HR=5.937,95CI%=1.435-24.556,P<0.05)、肿瘤分期(HR=0.110,95CI%=0.017-0.737,P=0.041)、整合素α5β1蛋白(HR=8.979,95CI%=1.690-47.713,P<0.05)和PRTG蛋白(HR=5.044,95CI%=1.648-15.437,P<0.05)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相对于正常的胃癌黏膜组织,PRTG蛋白、幽门螺杆菌感染、整合素α5β1蛋白三者的表达量在胃癌组织中明显增高。从蛋白水平上提示上述指标有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PRTG蛋白、幽门螺杆菌感染、整合素α5β1蛋白三者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相关;表明三者在胃恶性肿瘤的致癌过程中存在协调作用。(3)经过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整合素α5β1蛋白、肿瘤分期、PRTG蛋白、肿瘤标志物CEA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预后及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