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相关特征分析目的:明确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围手术期间的发生率、在各个下肢深静脉间的分布情况,以及DVT形成的患者相关的特征。方法: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病例研究,总共纳入髋部骨折进行手术患者795名,统计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以及在围手术期相关的静脉血检验结果和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795名髋部骨折患者,DVT在整个围手术期的发生率为17.11%(136/795),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相较于股骨CP-690550说明书颈骨折患者而言,更加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5.45%VS 13.84%)。而在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分布情况的研究中,腓肠肌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最高,其中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腓肠肌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55%,其余高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5%;在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腓肠肌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52%,其余高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8%。在患者一般状况中,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年龄和既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与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关系较为密切。同时我们观察到凝血功能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的区别。而由于骨折创伤的影响,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区间,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D-二聚体>821(3.48~15.46)mg/L,可以预测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在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的伤后肝肾功能与血常规中研究发现了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发生创伤后出血更多,更加容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以及急性肾损伤,同时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低白蛋白、低血红蛋白及肾功能损伤可能促进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结局与DVT的关系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相较于非血栓组患者,血栓组患者在行手术治疗后更加容易发生急性肾损伤,而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我们观察到血栓组患者相较于非血栓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则更加容易发生贫血。结论:髋部骨折患者中DVT的形成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更容易发生DVT,而DVT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既往病史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具有相关性,同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和股骨颈骨折患者DVT组和非DVT组存在不同的术后结局。第二部分: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明确髋部骨折患者在进行手术后DVT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探讨导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新发生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病例研究,总共纳入髋部骨折进行手术患者182名,统计记录患者的术前术后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记录患者术前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患者外科手术干预时机以及患者进行手术所采用的麻醉方式。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182名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为17.03%(31/182);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行股骨近端闭合复位防旋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新发生率为34.88%(15/43)。股骨颈骨折患者在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新发生率为11.51%(16/139)。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分布情况:腓肠肌Adezmapimod使用方法间静脉血栓发生率最高,腓肠肌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55%(17例),其余高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5%(14例)。术前给予髋部骨折患者抗凝药物总共有73名(其中给予那屈肝素钙53名,Zn biofortification依诺肝素钠18名,利伐沙班2名)。与先前的研究不同的是,术前给予患者抗凝药物的患者术后具有更高的血栓发生率,无论是在腓肠肌间血栓组(16.40%vs 4.60%)、还是高危静脉血栓组(11.00%vs 550%),在术前给予抗凝药物术后静脉血栓皆高于无抗凝药物,两种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两种不同的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钠vs那屈肝素钙)中并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我们探讨了外科手术干预时机对术后新发DVT没有明显影响,反而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行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其术后血栓形成有明显的差异。髋部骨折患者采用复合麻醉和全身麻醉两种麻醉方法,其下肢腓肠肌肌间血栓明显高于腰麻患者,而腰麻患者与全身麻醉患者,同复合麻醉相比较而言更加容易形成高危下肢静脉血栓。(P<0.05)结论:髋部骨折患者中术后新发DVT依然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术前给予抗凝药物似乎不同于先前研究一样能够起到预防作用,外科手术干预时机对术后新发DVT没有明显关系。采用复合麻醉和全身麻醉两种麻醉方法,其下肢腓肠肌肌间血栓明显高于腰麻患者,而腰麻患者与全身麻醉患者,同复合麻醉相比较而言则更加容易形成高危下肢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