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抗血栓治疗被认为是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然而,抗血栓治疗对大结肠息肉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探讨抗血栓治疗及其相关因素对大结肠息肉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以期提高医生对该类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2月因大结肠息肉(>10~20 mm)行EMR的患者资料,根据EMR期间是否接受抗血栓治疗、使用抗血栓药物类型、术前是否停用抗血栓药物,分别将患者分为抗血栓组(n=51)与非抗血栓组(n=106)、抗凝组(n=33)与抗血小板组(n=36)、停药组(n=35)与未停药组(n=41)。比较各组间术后迟发性(24 h至30 d内)出血发生率及出血时间点的差异,并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各组间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结果:抗血栓组与非抗血栓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61%vs.5.66%,χ~2=7.32,P=0.01);抗血栓组的出血时间点明显早于非抗血栓组(t=2.17,P=0.047);抗血栓组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明显高Site of infection于非抗血栓组(χ~2=6.18,P=0.01)。抗凝组与抗血小板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4%vs.27.78%,χ~2=0.RSL311,P=0.74),两组在出血时间点、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P=0.80;χ~2=0.13,P=0.72)。停药组与未停药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29%vs.29.27%,χ~2=3.97,P=0.046),未停药组在出血时间点方面明显早于停药组(t=3.03,P=0.01);停药组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未FG-4592使用方法停药组(χ~2=4.36,P=0.04)。结论:抗血栓治疗可能导致大结肠息肉EMR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升高,但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与抗血栓药物类型无明显关系。术前适当停药可能是降低患者术后出血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