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发现和广泛应用不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而且在防控畜禽养殖的细菌性疾病中也占有主导地位,然而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抗生素耐药性(AMR)越来越严重。多粘菌素被认为是对抗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最后抗生素,但自2015年以来,我国科学家首次报道了位于质粒上的多粘菌素抗性基因mcr-1,这使得临床治疗更加困难。万古霉素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重度MRSA和其他耐药革兰氏阳性菌的最后手段,但是临床上也已经分离出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因此迫切需要新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老药新用”药物开发时间短、安全性高的优点,现已被广泛应用。硝酸芬替康唑在临床上用于对抗真菌感染,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合成,然而硝酸芬替康唑在对抗细菌方面的潜力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基于全菌的联合筛选及硝酸芬替康唑对大肠杆菌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利用含有mcr-1基因的多重耐药大肠杆菌E.coli 42,从FDA药物库中初步筛选了以硝酸芬替康唑为代表的可以降低多粘菌素E 8-32倍使用含量的小分子化合物,生长曲线、时间杀菌曲线的结果证明了硝酸芬替康唑和多JNJ-42756493粘菌素E联合具有显著的协同抗菌效果,而且二者联合使用,可以干扰生物被膜。机制探究表明,硝酸芬替康唑直接和MCR-1蛋白发生结合,从而抑制MCR-1的活性;硝酸芬替康唑可以显著增强多粘菌素E破坏大肠杆菌细菌外膜的能力,但是对细菌内膜没有影Medicament manipulation响,进一步探究发现硝酸芬替康唑可以破坏膜电位,和多粘菌素E联合可以抑制ATP的产生从而发挥抗菌活性,此外,外膜成分LPS和外排泵有助于保护细菌免受硝酸芬替康唑的损害。小鼠E.coli 42腹腔感染模型表明硝酸芬替康唑和多粘菌素E联合能够提高小鼠70%的存活率,除此之外,联合治疗还可以降低IL-1β、TNF-α、ALT、AST、CK的水平。2.硝酸芬替康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硝酸芬替康唑除了可以恢复多粘菌素的抗菌活性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其MIC为2ug/m L,通过生长曲线和杀菌曲线试验证明硝酸芬替康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利用结晶紫染色和CLSM方法发现硝酸芬替康唑可以显著抑制MRSA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硝酸芬替康唑通过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膜通透性、膜电位,增加膜流动性,从而诱导膜损伤。构建的大蜡螟感染模型表明,硝酸芬替康唑可以在体内发挥显著的抗菌作用。综上所述,硝酸芬替康唑可以增强多粘菌素E的体内外抗菌活性,而且对金PS-341配制黄色葡萄球菌也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这些研究结果为临床开发抗耐药菌感染的新药策略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和先导化合物,为缓解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危机提供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