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 TBS)是一种新型的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模式,能缩短传统TMS治疗所需的时间,并且其抗抑郁疗效不劣效于传统TMS。然而目前对于i TBS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研究其抗抑郁的潜在机制有助于改进治疗方法。因此本研究旨在结合神经影像学及高通量靶向代谢组学观察i TBS对抑郁症状的治疗效果,并探究其潜在的神经及代谢机制。方法:本研究纳入抑郁症患者,给予为期10天的i TBS治疗,在基线、治疗第5天、治疗第10天、治疗后2周四个时间点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等量表评估抑郁、焦虑等症状,并计算相关症状的因子分。使用基线及治疗10天后的功能磁共振数据计算患者膝下扣带回(sub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sg ACC)、膝前扣带回(pre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pg ACC)、前部中扣带回(anterior middle cingulate cortex,a MCC)和后部中扣带回(posterior middle cingulate cortex,p MCC)4个扣带回亚区对全脑的功能连接图,扣带回亚区与不Biomass production同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定位区的功能连接值,以Brodmann模板为基础构建功能连接矩阵,计算全局效率、局部效率等全局属性指标以及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等节点属性指标;使用配对t检验及FDR或NBS多重比较校正等方法,分析治疗前后各影像学指标的差异;使用基线时期的扣带回亚区与不同DLPFC定位区的功能连接值、脑网络全局指标及DLPFC所在的Brodmann 9区、Brodmann 46区的节点指标与治疗第10天的量表减分率做相关性分析。使用靶向高通量代谢组学分析代谢物含量,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代谢物含量差异,筛选有显著差异的代谢物,分析其基线含量与治疗第10天的量表减分率的相关性。结果:相较基线时期,抑郁症患者在治疗第5天、治疗第10天、治疗后2周的抑郁、焦虑等症状均有改善(p<0.05)。基于扣带回亚区的全脑功能连接、扣带回亚区与各DLPFC定位区的功能连接、脑网络的全局指标及节点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无显Nirmatrelvir纯度著性差异。基线时期右侧sg ACC和DLPFC定位区的功能连接与睡眠因子减分率呈正相关、与阻滞因子减分率呈负相关(p<0.05)。在治疗前后,患者的脑功能网络均具有小世界属性。基线时Brodmann 9区的介数中心性与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减分率呈正相关(p<0.05)。治疗后胱氨酸等11种代谢物的血浆水平发生了显著改变(p<0.05)。在这11种代谢物中,基线时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α-亚麻酸(Alpha-linolenic acid,ALA)、γ-亚麻酸(Gamma-linolenic acid,GLA)、亚油酸(Linoleic acid,LA)及核黄素-5-单磷酸(Riboflavin-5′-monophosphate,FMN)的血浆水平与抑郁、焦虑等量表或因子分的减分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i TBS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MS-275配制、焦虑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sg ACC与DLPFC的功能连接及DLPFC的介数中心性与治疗10天后的减分率存在显著相关。这可能提示了i TBS抗抑郁疗效的潜在神经生物学机制。LA、ALA、GLA、FMN和ADMA这5种代谢物的基线水平可能是i TBS改善抑郁症状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未来的工作应在更大的首发或未用药患者样本中重复这些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