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异硫氰酸苄酯(Benzyl isothiocyanate,BITC)对烟曲霉菌的抗菌机制和在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中治疗作用。方法:通过CCK-8实验检测永生化人角膜上皮细胞(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HCECs)、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细胞活性及Draize眼毒性试验获得BITC体内及体外验安全浓度。在体外,采用最低抑菌浓度法、钙荧光白染色法、时间—杀菌曲线评估BITC对烟曲霉菌的抑菌活性;通过碘化丙啶摄取法、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黏附实验和结晶紫染色法检测BITC对烟曲霉菌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烟曲霉菌细胞内ROS积累量、对烟曲霉菌孢子粘附抑制作用以及对真菌生物膜破坏情况。建立烟曲霉菌性角膜炎小鼠模型,使用BITC或者DMSO结膜下注射处理小鼠角膜,分别在感染后第3天和第5天在裂隙灯下观察、拍照并进行临床评分,通过临床评分和平板计数评估BITC对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的疗效。对感染后第3天和第5天角膜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价BITC对炎症细胞浸润的影响;通过髓过氧化物酶(MPO)试剂盒对小鼠感染后3天角膜的中性粒细胞进行定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评估感染后第3天和第5天角膜中IL-1β、TNF-α、IL-6以及Mincle的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BITC预处理2小时后,加入灭活的烟曲霉菌菌丝刺激RAW264.7细胞,用qRT-PCR、ELISA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烟曲霉菌刺激8小时、24小时后IL-1β、TNF-α、IL-6和M iTumor microbiomencle的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使用BITC预处理2小时,随后加入Trehalose-6,6-dibehenate(TDB)刺激RAW264.7细胞,通过q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刺激8小时、24小时后IL-1β、TNF-α和IL-6的m 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情况,Western Bl ot和免疫荧光检测TDB刺激24小时后的Mincle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0-100μg/m L BITC对HCECs的细胞活性无影响,0-6μg/m L BITC对RAW264.7的细胞活性无影响;Draize眼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浓度为400μg/m L BITC对小鼠角膜无毒性。2.在体外实验中,BITC在25μg/m L以上具有抗真菌作用,对烟曲霉菌的抗菌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BITC损伤烟曲霉菌细胞膜完整性、线粒体形态及功能,抑制烟曲霉菌对HCECs黏附作用以及破坏生物膜。3.在小鼠真菌性角膜炎模型中,与DMSO相比,200μg/m L BITC处理组临床评分显著降低,感染角膜的真菌负荷明显减少,角膜中的炎症细胞浸润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q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实验结果表明,BITC组感染角膜中的炎症因子IL-1β、TNF-α及IL-6以及模式识别受体Mincle的m RNA及蛋白表达较DMSO处理组显GSI-IX著减少。4.qRT-PCR、Western Blot、ELISA以及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在灭活菌丝或TDB刺激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3μg/m L BITC显著下调了Mincle以及IL-1β、TNF-α和IL-6的m RNA及蛋白表达。结论:BITC能破坏烟曲霉菌的细胞膜、线粒体、真菌粘附和生物膜的形成,对烟曲霉菌具有杀菌活性。BITC改善了烟曲霉菌性角膜炎的炎症评分,减少了感染角膜的真菌负荷,减少了PEG300核磁角膜中炎性细胞的浸润和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的水平,在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中发挥保护作用。BITC可能通过下调模式识别受体Mincle来发挥抗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