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及目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遗传性心肌病,大约占正常人群的1/500。患者的临床表现呈现较大的异质性,可表现为无症状,也可表现为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猝死。而肌节基因突变和心肌纤维化都与临床不良预后相关。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Alisertib作用通过心肌组织病理和心肌磁共振钆延迟显像(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明确心肌纤维化和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入组拟行室间隔切除术并且完善基因检测和心肌磁共振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27例。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致病/可能致病的肌节基因突变(sarcomere gene mutation,SARC)分为肌节基因阴性组(SARC-)和肌节基因阳性组(SARC+),并且通过心肌组织病理和心肌磁共振明确两组患者的心肌纤维化情况。研究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岁,其中152名患者(67%)为男性。共有107名患者(47.1%)携带肌节基因突变。心肌病理组织提示的纤维化比例与心肌磁共振提示的LGE+、LGE定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LGE+14.3±7.5%VS LGE-9.0±4.3%;P=0.001;LGE定量r=0.314;P<0.001)。SARC+组患者无论在心肌组织病理(心肌纤维化比例15.3±8.0%VS 12.4±6.5%;P=0.003)还是心肌磁共振检查(LGE+98.1%VS 84.2%;LGE+定量8.3%VS 5.8%;两者均P<0.001)提示的心肌纤维化比例均显著高于SARC-组的患者。同时对心肌病理纤维化比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节基因突变(B=2.661:P=0.005)和左房内径(B=0.240;P=0.001)是心肌病理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除此之外,MYH7组的心肌纤维化比例明显高于MYBPC3 组。(18.1±9.6%VS 13.1±5.2%;P=0.019)。研究结论携带肌节基因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程度显著高于无肌节基因突变的患者,且MYH7组心肌纤维化程度也明显高于MYBPC3组。同时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肌磁共振提示的LGE与组织病理学心肌纤维化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研究背景及目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常常伴有二尖瓣器的异常,主要表现为二尖瓣叶的延长,而二尖瓣叶延长通常会加重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二尖瓣返流,从而影响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结局。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二尖瓣延长究竟是遗传因素还是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结果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旨在探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基因型和二尖瓣长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43名拟行室间隔切除术并术前完善基因检测和心肌磁共振检查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并对患者的基本特征、基因检测和二尖瓣前www.selleck.cn/products/r428后叶长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龄为44岁,其中男性212人(61.8%)。肌节基因阳性组患者的二尖瓣叶长度显著长于肌节基因阴性组(二尖瓣前叶长度25.34±4.09 VS 23.64±4.29 mm;二尖瓣后叶长度 12.67±2.55 VS 11.46±2.44 mm;两者均 P<0.001),即使在矫正体表面积后(二尖瓣前叶14.59±2.90VS 13.46±2.67 mm/m2;P=0.001;二尖瓣后叶7.27±1.58VS 6.52±1.47 mm/m2;P<0.001)。对二尖瓣前后叶长度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年龄(B=-0.101;P<0.001)、肌节基因突变与年龄的交互作用(B=0.075;P=0.037)、左心房内径(B=0.100;P=0.002)和 SAM 征(B=2.131;P=0.038)是二尖瓣前叶长度的独立相关因素。肌节基因突变(B=1.232;P<0.001)、室间隔厚度(B=0.100;P=0.018)、左室舒张末径(B=0.081;P=0.001)和SAM征(B=1.307;P=0.037)是二尖瓣后叶长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肌节基因突变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二尖瓣后叶长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可以增加二尖瓣前叶延长的风险。研究背景及目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作为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遗传性心肌病,临床表现存在极高的异质性,可表现为无症状,也可表现为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目前大量研究通过心肌磁共振检查证实HCM患者的心肌纤维化程度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力衰竭等不良临床结局有明确的相关性。然而,由于临床上心肌组织标本的不易获得,很少有研究直接通过心肌组织病理对纤维化程度进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病理纤维化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23名拟行室间隔切除术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根据患者术中心肌组织标本提示心肌纤维化情composite genetic effects况分为轻度心肌纤维化组(n=138)、中度心肌纤维化组(n=203)和重度心肌纤维化组(n=82)。对患者术后进行规律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由心血管死亡、心衰再住院、新发房颤住院及新发卒中住院组成的复合事件。研究结果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龄为46岁,其中男性270例(63.8%)。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9.43月(四分位数间距:19.67-38.03月)。共25名(6.4%)患者出现主要终点事件。其中4名(1.0%)患者出现心血管死亡(3名患者发生猝死,1名患者因心肌梗死死亡),14名(3.6%)患者因心衰加重住院,5名(1.3%)患者出现新发房颤导致住院,2名(0.5%)患者出现新发卒中导致住院。入组患者的3年免除主要终点事件生存率为95.0± 1.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三组患者免除主要终点事件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Log rank P=0.043)。单因素和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最终结果提示年龄(风险比=1.078,95%置信区间:1.030-1.129;P=0.001)和重度心肌纤维化(风险比=4.133,95%置信区间:1.063-16.072;P=0.040)是HCM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轻度心肌纤维化组、中度心肌纤维化组和重度心肌纤维化组三组患者随访期间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重度心肌纤维化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