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患儿情绪障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目的:了解1型糖尿病患儿情绪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从而可以预防或及早发现糖尿病患儿的情绪障碍并及时进行干预,促进患儿身心健康发展。方法:选取2022年05月-2023年02月就诊于山西省儿童医院、年龄处于8-16岁的明确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患儿47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无其他慢性疾病的8-16岁儿童10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问卷形式,征得家长及儿童同意后,由儿童自行填写,并当场收回。问卷包括“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任一量表分数超过界值即为情绪障碍阳性。同时收集病例组患儿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起病年龄、身高、体重,并计算其体质指数(BMI);此次就诊时监测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C肽、空腹血糖(FBG)以及目前的治疗方案包括胰岛素给药方式及胰岛素用量。将收集到的数据用统一格式整理到Excel表格中,并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病例组47名患儿中男孩17例(36.17%),女孩30例(63.83%),最小年龄为8岁,最大年龄为16岁;对照组108名儿童中男孩45例(41.67%),女孩63例(58.33%),最小年龄为8岁,最大年龄为15岁;两组儿童的年龄(Z=0.425,P>0.05)和性别(?2=0.412,P>0.05)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儿童情绪障碍发生情况:病例组47名患儿中有24名情绪障碍阳性,检出率为51.06%,对照组108名儿童中有28名情绪障碍阳性,检出率为25.93%,结果显示,两组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焦虑症状筛查发现病例组中有21名(44.68%)表现有焦虑症状,对照组中有24名(22.22%)表现有焦虑症状,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状筛查发现病例组中有10名(21.28%)表现有抑郁症状,对照组中有11名(10.19%)表现有抑郁症状,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病例组中有7名(14.89%)患儿表现焦虑和抑郁双阳性,对照组中有7名(6.48%)患儿表现双阳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情绪障碍分布情况:病例组中有21名(87.50%)焦虑筛查量表阳性,对照组中有24名(85.71%)焦虑筛查量表阳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有10名(41.67%)抑郁筛查量表阳性,对照组有11名(39.29%)抑郁筛查量表阳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有7名(29.17%)患儿双阳性,对照组有7名(25.00%)儿童双阳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糖控制情况:情绪障碍组Hb A1c的M(P_(25),P_(75))为9.4%(8.53%,11.70%),非情绪障碍组的M(P_(25),P_(75))为MC3价格7.4LY294002采购%(6.80%,8.60%),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胰岛素用量在是否发生情绪障碍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在是否发生情绪障碍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Strategic feeding of probiotic论:1型糖尿病患儿情绪障碍发生率较高,且以焦虑障碍为主,但情绪障碍分布情况与人群中普通儿童无差异;共患情绪障碍的1型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情况次于无情绪障碍患儿;空腹血糖高是1型糖尿病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