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叶草蛋白基递送体系的构建及包埋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食叶草中富含蛋白质,是新型的食用资源。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健康功效,但因其水溶性差、稳定性低,极大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为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稳定性,本课题以食叶草为材料,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食叶草蛋白,并表征蛋白的理化特性。我们将食叶草蛋白用于包埋四种具有不同酚羟基位置的黄酮类化合物(白杨素、黄芩素、芹菜素和高良姜素),分析不同酚羟基位置的黄酮类化合物与食叶草蛋白的相互作用;然后,构建芹菜素-食叶草蛋白二元复合胶束体系,添加酵母β-葡聚糖,制备芹菜素-食叶草蛋白-酵母β-葡聚糖三元复合胶束,并对三元复合胶束的理化性质、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食叶草蛋白理化性质的分析食叶草中蛋白质含量为35.67%,我们联用碱溶酸沉和透析法分离纯化食叶草蛋白,提取率为44.61%,纯度为82.57%。体积排除色谱法测得蛋白的平均分子量约为44.53 k Da。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得食叶草蛋白富含18种氨基酸,其中疏水性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的45.52%,可为黄酮类化合物提供较好的疏水空腔。2、二元复合胶束的制备与表征我们采用食叶草蛋白包埋四种具有不同酚羟基位置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发现,包封效率依次为:芹菜素>高良姜素>黄芩素>白杨素。随着温度的升高,K_(SV)降低,而K_q明显高于最大扩散碰撞猝灭常数2.0×10~(10)L·(mol·s)~(-1),说明食selleck NSC125066叶草蛋白和黄酮类化合物之间发生了静态猝灭。热力学参数?H<0,?S<0,?G<0,表明食叶草蛋白和黄酮类化合物之间的结合是自发吸热过程,氢键和范德华力是自组装的主要驱动力。体外消化实验结果表明,食叶草蛋白对四种黄酮类化合物都具有缓释作用。且贮藏三个月后,黄酮类化合物的保留率都在60%以上,表明食叶草蛋白胶束显著提高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稳定性。3、三元复合胶束的制备与表征在上述基础上,选择包埋效果最佳的芹菜素-食叶草蛋白为代表性二元复合胶束,进一步探究酵母β-葡聚糖对二元胶束的增稳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当酵母β-葡聚糖的添加量为0.5%(w/w)时,芹菜素的包埋率提高至89.23%。在三元复合胶束自组装过程中,酵母β-葡聚糖诱导了食叶草蛋白空间结构展开,使其暴露更多的内源性荧光基团。FT-IR图谱显示,酵母β-葡聚糖与芹菜素-食叶草蛋白复合纳米胶束之间发生了氢键相互作用。热力学参数表明芹菜素-食叶草蛋白-酵母β-葡聚糖三元复合胶束的形成是自发吸热过程,氢键和范德华力是主要驱动力。模拟消化实验结果显示,酵母β-葡聚糖可以有效减缓芹菜素在胃中clinical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降解,并使其在肠道中高效持续释放,有利于发挥芹菜素真实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综上所述,食叶草蛋白基递送体系对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和稳态化作用,且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结构是调控自组装胶束功能特性的关键。研究结果将对食selleckchem品功能因子递送载体的开发及食叶草蛋白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