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青春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发育发展时期,在思维认知、情感上也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思维已逐渐接近成人,他们的情绪发展不稳定,容易出现敏感、冲动、悲观等情绪,加之这个阶段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压力,他们极易出现消极、悲观的想法,抑郁症的易感性也会随之提高。从既往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抑郁症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且抑郁症的检出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此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因素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12-17岁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与健康青少年在一般自我效能感、自尊、应对方式、攻击性心理学变量上的异同,探究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从而提出青少年抑郁在预防及干预方面的建议。【方法】收集自2021年1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12-17岁的抑郁症青少年300例,采用随机抽样法在丘北县第一初级中学收集12-17岁Hospital Disinfection青少年300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自尊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攻击性行为量表与儿童抑郁量表对2组进行测评,按入排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确定279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病例组、280例健康青少年作为对照组,以儿童抑郁量表及其维度、一般自我效能感、自尊、积极应对方式及其维度、消极应对方式及其维度、攻击性及其维度作为心理学变量进行2组间比较。利用统计软件SPSS 25.0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和路径分析均使用AMOS24.0软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79名病例组(抑郁症组)及280名对照组(健康青少年),两组在性别、年龄、民族、家庭收入、是否为独子、父母年龄、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居住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儿童抑郁量表及其维度、消极应对方式及其维度、攻击性及其维度的分值大于等于其中位数的人数占比多于对照组,二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方式及其维度分值小于其中位数的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y2157299.html,且两组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儿童抑郁量表总分及其维度、消极应对方式及其维度、攻击性及其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病例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自尊、积极应对方式及其维度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两组在攻击性总分及言语攻击行为上无明显差异,但其它心理学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中男性问题解决维度上大于中位数占比高于女性,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控制混杂因素后,纳入一般自我效能感、自尊、积极应对方式总分、消极应对方式总分、攻击性总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1中,父母关系和谐(OR=.329、OR=.288、OR=.291、OR=.315)、一般自我效能感(OR=.164、OR=.371 OR=.162、OR=.134、OR=.172)、自尊(OR=.098)、积极应对方式(OR=.130)为保护性因素;而消极应对方式(OR=6.476)、攻击性(OR=4.844)为危险因素;在纳入积极应对方式的3个维度、消极应对方式的4个维度、攻击性的5个维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2中,积极应对方式的问题解决维度(OR=.509)、寻求社会支持维度(OR=.649)、合理解释(OR=.169)均为保护性因素,消极应对方式的逃避维度(OR=3.381)、发泄情绪维度(OR=2.276)、忍耐维度(OR=3.647)、攻击性行为的愤怒维度(OR=8.261)、敌意维度(OR=9.153)为危险因素;其余未见相关性。(3)通过对总人群建立模型分析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在自尊、积极应对方式、攻击性的愤怒维度、敌意维度在青少年抑郁症中是显著的中介变量,所发挥的间接作用所占比例为56.70%、30.43%、29.1%、27.59%。【结论】(1)本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自尊低;应对方式消极表现为低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高忍耐、逃避、幻想否认,攻击性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父母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自尊、积极应对方式及其问题解决、合理解释维度是青少抑郁症的保护性因素;而消极应对方式及其逃避、发泄情绪、忍耐维度及攻击性及其愤怒、敌意维度是青少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所以,在青少年成购买E-616452长过程中,家庭、社会及学校要加强青少年相关心理的教育,降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率。(3)在青少年抑郁症中,一般自我效能感在自尊、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攻击性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是显著中介变量。这为进一步探讨不同因素影响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线索,也为后续细化干预措施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