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发展,结直肠息肉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已有众多研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导致结直肠息肉发病率增高,但其具体机制仍未明确。幽门螺旋杆菌长期感染会导致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故本研究拟探讨胃镜下发现的萎缩性胃炎与结直肠息肉发生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结直肠息肉的预测模型,以协助胃镜操作者判断结直肠息肉的高风险人群,进而协助其制定进一步的诊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选择于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在青岛大antibiotic selection学附属医院首次同时进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结肠镜下是否发现结直肠息肉将研究对象分为结直肠息肉组与对照组,比较各组之间的年龄、性别、既往史、个人史等以及内镜下黏膜状态、息肉相关特征。采用SPSS 26.0、R4.2.2及Graphpad prism9.3软件进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SAHA价格检验、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绘制相关相关图表。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比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对结直肠息肉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列线图(nomogram)判断相关危险因素对肠息肉的预测价值。结果:在总计1092例受试者中,共计451例受试者被纳入息肉组,641例受试者被纳入对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年龄、性别、高血压、BMI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88,95%CI1.692-3.371)。进一步分析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更易发生恶变的息肉病理类型相关。结直肠息肉数量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ROC分析显示,在单因素预测时,相较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结直肠息肉更好的预测因素。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列线图显示,通过结合其他危险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2.随着萎缩程度的加重,结直肠息肉的发现率及数量将逐渐增加,且腺瘤性息肉的发现率逐渐增加。3.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构建的列线更多图预测模型可能成为提示结直肠息肉发生的一种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