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对火毒证毒蛇咬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本课题通过将耳穴压豆运用在治疗火毒证毒蛇咬伤中,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疼痛、肿胀)、实验指标(组胺、5-羟色胺、hs-CRP)、治疗前后积分、疗效指数,验证耳穴压豆治疗火毒证毒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方法本研究拟收集80例火毒证毒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蛇伤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及临床疗效的变化情况,以及有无不良反ultrasound in pain medicine应等。经相关统计学分析,客观评价耳穴压豆治疗火毒证毒蛇咬伤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研究中,实收77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3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治疗前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HT:组间相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第3天、第7天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较治疗第3天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呈下降趋势。3.组胺:组间相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第3天,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治疗第3天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胺水平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4.hs-CRP:组间相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第3天、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第7天较治疗第3天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体呈下降趋势。5.疼痛评分:组间相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第3天、第7天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比较降低,治疗第7天较治疗第3天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体呈下降趋势。6.肿胀评分:组间相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第3天,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治疗第3天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胀程度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7.临床总积分、疗效:对照组痊愈22例,显效16例,有效0例,无效0例;治疗组痊愈28例,显效11例,有效0例,无效0例,两组总体有效率100%,两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此网站后总积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不良反应及安全指标评估: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结论耳穴压豆具有疏通经络、缓急止痛的作用,可协同基础方案增强临床疗效,改善疼痛,减轻早期肢体肿胀,降低5-羟色胺水平及组胺水平,但对hs-CRP无明显作用。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selleck MDV3100,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