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林树种,尤其广泛种植于湖南、浙江、江西等南方地区。土壤氮素在油茶生长发育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秸秆覆盖的有效利用被认为是当前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氮素添加的一种有效输入方式,秸秆覆盖对油茶-花生间作系统土壤氮转化速率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油茶-花生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在三个不同时段下(T1:覆盖50天、T2:覆盖100天和T3:覆盖150天)分别设置粉末覆盖(W)、整杆覆盖(S)和不覆盖(CK))三种不同秸秆覆盖处理。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氮组分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并分析计算氮转化速率以及采取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氮功能微生物(AOA、nirK和nirS)群落特征,以期探究秸秆覆盖对油茶-花生间作系统土壤氮转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Adavosertib化学结构:(1)与CK相比,秸秆覆盖处理下的土壤含水率、容重、pH值几乎没有变化,且在土层之间也无显著差异;随覆盖时间的增加,土壤含Biochemistry and Proteomic Services水率和容重增加。随着秸秆覆盖时间的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总磷含量略微降低;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总磷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范围为26.41-80.35 mg·g-1·d-1,T1秸秆覆盖期间,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蛋白酶活性(p<0.05),且土壤蛋白酶活性均表现出表层土高于深层土壤的趋势。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秸秆覆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整体变化范围为0.01-1.34 μmol·kg-1·d-1。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整体变化范围为0.14-2.92 μmol·kg-1·d-1,秸秆覆盖处理对油茶-花生间作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具有提升作用,而土层深度对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2)不同秸秆覆盖处理中氮组分含量均呈现季节性动态变化,土壤有效氮含量整体确认细节变化范围为6.30-40.60 mg·kg-1,硝态氮含量变化范围为0.25-8.77 mg·kg-1,铵态氮含量变化范围为0.01-20.84 mg·kg-1,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变化范围为0.02-9.83 mg·kg-1;土壤有效氮和硝态氮含量基本不受秸秆覆盖影响,粉末秸秆覆盖显著影响土壤铵态氮的含量,秸秆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有显著的影响。在秸秆覆盖前期,秸秆覆盖处理没有明显改变土壤矿化速率,秸秆覆盖后期(平均矿化速率为0.234 mg.kg-1·d-1)土壤矿化速率显著高于前期(平均矿化速率为-0.007 mg.kg-1·d-1),秸秆覆盖后期(平均氨化速率为0.152 mg·kg-1·d-1)土壤氨化速率显著高于前期(平均氨化速率为-0.006 mg·kg-1·d-1),秸秆覆盖后期(平均硝化速率为0.082 mg·kg-1·d-1)土壤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前期(平均硝化速率为-0.001 mg·kg-1·d-1)(p<0.05),其中氨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呈现与矿化速率趋势一致。在不同秸秆覆盖处理下,土壤氮转化速率与土壤有效氮和亚硝酸还原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秸秆覆盖对土壤氮功能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具有普遍的积极影响,其中粉末秸秆覆盖的影响最为明显。不同覆盖处理下,AOA基因、nirK基因和nirS基因群落结构β多样性有显著差异,在T3覆盖时期最为显著。而覆盖处理中粉末秸秆覆盖处理对群落组成差异最为显著(p<0.05)。尽管不同秸秆覆盖方式氮功能微生物群落组成在属类别下种类相同,但土壤氮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属占比受秸秆覆盖处理影响。通过冗余分析发现粉末覆盖与土壤环境因子呈正相关关系,而整杆秸秆覆盖与氮功能微生物α多样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秸秆覆盖提高了油茶-花生间作系统土壤的养分,加快了土壤氮转化速率,丰富了土壤氮功能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功能。因此,秸秆覆盖措施被认为是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中,粉末秸秆覆盖且覆盖时间达到T3时期的覆盖方式是最有效益的。本研究旨在为农作物秸秆剩余物的处置和油茶-花生间作系统秸秆覆盖的应用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参考,并为油茶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