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皮质激素及其受体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研究

目的:(1)探讨盐皮质激素(血浆醛固酮浓度)与主动脉夹层/夹层动脉瘤发生风险的关系。(2)明确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动脉组织中盐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以及其表达情况高于正常主动脉组织,探讨盐皮质激素可能通过上调主动脉的盐皮质激素受体表达,对主动脉血管壁产生损伤,导致夹层/夹层动脉瘤的发生。(3)探讨高血压患者服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对主动脉夹层/夹层动脉瘤的发生有无保护作用。方法:(1)纳入购买CP-4567732010年12月-2020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住院,并检测过血浆醛固酮浓度(PAC)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主动脉夹层为罕见病,采用匹配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明确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夹层动脉瘤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按照1:4比例匹配性别、年龄、醛固酮检测日期,选择高血压未发生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与非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血浆醛固酮水平;以及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血浆醛固酮浓度与主动脉发生风险的关系。(2)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住院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并型血管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主动脉病变组织;同时收集瓣膜病患者的正常主动脉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方法分别检测两组人群主动脉组织中盐皮质激素受体和11βHSD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和分布,对比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组织中盐皮质激素受体被异常激活。(3)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自201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在高血压中心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出院后有系统门诊或住院随诊记录者为研究队列。随访观察至主动脉夹层发生日期或2021年12月31日(定义为索引时间)。该高血压队列中全部发生主动脉夹层的人群为病例组,该队列中未发生主动脉夹层的人群为对照组。病例对照之间采用危险集抽样方法,按照性别、年龄、诊断日期及并发症等进行1:10匹配。比较发生主动脉夹层者和未发生主动脉夹层者发病前使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螺内酯)的情况,及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螺内酯与动脉夹层发生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133例主动脉夹层/夹层动脉瘤患者和531例对照(均为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为55.5岁,男性占77.9%,血浆醛固酮浓度为13.9 ng/d L。主动脉夹层组血浆醛固酮浓度高于对照组(17.16±8.24 vs15.74±6.60,P=0.01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作为连续性变量,PAC每增加一个单位及每增加5个单位(ng/d L),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03倍(95%CI:1.00-1.05,P=0.038)和1.14倍(95%CI:1.01–1.30,P=0.038)。当PAC按其中位数(13.9 ng/d L)作为分类变量,进行分析时,中位数较高组(PAC>13.9 ng/dl)的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发生风险比低PAC水平(PAC≤13.9 ng/dl)的患者增加了1.68倍(95%CI:1.14-2.48,P=0.008)。且调整了多个混杂因素后,PAC与主动脉夹层/夹层动脉瘤的关系依然很稳定(OR:1.69;95%CI:1.11-2.57,P=0.015)。限制性样条回归分析selleck RAD001显示:PAC与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之间存在线性反应关系:当PAC>13.9 ng/d L,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发生风险迅速增加(非线性P=0.406,总模型P=0.030,PAC=0.044)。在分层分析中,在所有年龄的女性和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男性中观察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敏感性分析排除PAC测量中有干扰剂的患者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两者的关系一直很稳定。中介效应分析SBP仅介导两者关系的11.52%。(2)人的主动脉组织中存在盐皮质激素受体(MR)表达;且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动脉病变组织中盐皮质激素受体表达高于非夹层组织(120.48±14.28 vs 104.64±10.18,P=0.001)。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盐皮质激素受体与循环醛固酮呈正相关(r=0.394,P=0.011;调整后r=0.402,P=0.028)。(3)共纳入1515例研究对象,其中14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和1369例对照组。平均年龄约为49岁,近80%为男性。在索引日期之前,14.4%的病例(21例)和24.2%的对照组(331例)至少使用了一次螺内酯,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患者接受螺内酯每日剂量10-80 mg/d。38.07%的患者接受<40mg/d,61.93%的患者接受≥40mg/d。螺内酯的日剂量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口服螺内酯的患者中,主动脉夹层的风险降低了48%(OR:0.52;95%CI:0.33-0.85;P=0.001)。调整后,使用螺内酯与主动脉夹层风险降低相关(OR:0.30;95%CI:0.14-0.62;P=0.001)。即使每天小剂量的螺内酯(40mg)对主动脉夹层也有保护作用(调整后OR:0.26;95%CI:0.10-0.69;P=0.007)。通过排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以Skin bioprinting及使用CCB/ACEI/ARB/β-block的患者,敏感性分析也显示使用螺内酯与主动脉夹层发生风险降低有关。结论:(1)高血压患者中,较高的PAC与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风险的增加独立相关。这种关联在女性中始终很强,而在男性中,它主要在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中发现。即使在没有PA的情况下,PAC与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之间依然保持很强的关系。且在PAC与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的关系中,SBP只介导了约11.52%的效应。对于高血压患者,除了管理血压外,PAC可能是预防主动脉夹层/夹层动脉瘤发生的潜在靶标。(2)醛固酮通过过度激活主动脉组织中盐皮质激素受体表达,对血管壁产生损害,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发生。(3)高血压患者服用螺内酯可预防主动脉夹层的发生;螺内酯每日剂量≥40mg,可能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更大,发生主动脉夹层的风险更低。螺内酯与主动脉夹层风险降低有关。此外,螺内酯或其他醛固酮拮抗剂的保护作用应在更大的人群中进一步评估,作为高危患者可能有效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