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区犬、猫真菌性皮肤病流行病发生、诊断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犬、猫的真菌性皮肤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皮肤系统出现病理性的问题,从而影响患病动物生活质量以及外观形象;临床真菌性皮肤病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皮肤癣菌属和马拉色菌属的真菌,且均属于人畜共患病原。真菌在环境中分布极其广泛,属于机会致病菌,即在机体出现问题时才可能感染。真菌性皮肤病属于自限性皮肤病,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不采取治疗措施也会在一段时间后自愈,同时鲜有致死报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病原传播,以及满足主人对动物的外观需求。故研究和统计临床目前对于治疗犬、猫真菌性皮肤病的具体措施和方案,以期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治疗思路,缩短治疗时间,同时对预防人畜共患病提供积极帮助。为顺利完成犬、猫皮肤病临床调查,选择在深圳三家位于不同区域的连锁医院进行调查,用以统计病例。调查时间选择2021年9月到2023年9月内就诊的犬、猫真菌性皮肤病病例,共计犬138例,猫458例,占总皮肤病病例数量约29%。更多根据调查结果,犬、猫真菌性皮肤病一年内均会发生,夏季和秋季易发(4~10月),分别占比为犬约占85%,猫约占80%。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幼年(1岁以下)和青年动物(1~3岁),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猫48.9%,犬58.7%,其他年龄段及老年动物发病率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呈现多病灶发病,分散在全身(33%),头部(猫14.7%)、四肢(猫13.1%,犬23.9%)、背部(猫17.9%)为常见高发部位。在性别方面,猫差异较为显著,雄性猫患病占比为59%,但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品种与饲主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只代表区域性特点。在病原分析方面,目前临床诊疗对于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方式也多种多样,交叉使用有助于快速锁定病原,缩短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时间。根据临床用药统计发现,在治疗真菌性皮肤病时,医生更愿意使用混合治疗的方案,使用比例达到53.2%。在药物敏感性测试中,观测目前宠物临床常用于治疗真菌性皮肤病的三种药物,分别为酮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奈芬;结果显示三种药物在浓度1.0 mg/ml的情况下对于真菌的biotin protein ligase抑制效果差距不大,但在使用剂量方面则需要注意对于动物的肝毒性和肾毒性等副作用,特别是酮康唑,已被禁止猫口服使用。通过调查2021年9月到2023年9月内的犬、猫真菌性皮肤病病例,犬138例,猫458例,选取具有代表性且较为特殊的1个病例进行分析。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使用的治疗真菌性皮肤GSI-IX病的药物较为固定,一般情况下进行局部治疗会选择特比奈芬喷剂或药膏对患处进行治疗,再通过抗真菌药浴进行辅助治疗;全身治疗时则一般选择伊曲康唑口服溶液治疗,通过特比奈芬喷剂和药浴辅助治疗。在进行治疗时,都会对动物进行营养补充,提高动物免疫力,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除药物治疗之外,也对其他可能影响真菌性皮肤病的治疗因素进行一定讨论,主要以个体防治和环境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对于个体而言,皮肤营养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免疫力尚不健全幼龄动物,帮助其快速建立有效的皮肤屏障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定期的毛发和皮肤护理也非常重要,既可以防止疾病,也可以使动物更加美观;而对于已经患病的个体,采取局部或全身剃毛会提高治愈率和减少治疗时间,但要注意动物的应激反应。对于环境防治,主要是注意日常的打扫和消毒,因为很多情况下动物感染是由人造成的,所以预防交叉感染也很能重要;不同的环境最好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要做到不伤害人和动物也不损坏环境;当有患病动物时,环境清理需要严格进行,患病动物最好限制活动,以防止扩大传染区域,造成更大污染。本研究探明了深圳部分地区犬、猫真菌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究了对深圳部分地区尤其是犬、猫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思路,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并为真菌性皮肤病的预防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助于解决深圳部分地区关于人畜共患皮肤病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