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马铃薯片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和实验研究

化疗性静脉炎(Chemotherapy induced phlebitis,CIP)的发生不仅增加患者静脉输液痛苦,同时也影响到有序的临床诊疗护理工作进程,所以静脉输液治疗中CIP的防治工作十分必要。马铃薯片外敷作为临床最常使用的植物外敷治疗CIP方法,因其使用操作经济、简便、有效、易于接受,应用较为普遍广泛,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1)对新鲜马铃薯片外敷和50%硫酸镁湿敷,防治化疗性静脉炎的有效率进行系统评价。根据设定的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将文献收集分成两个时间阶段,开展了两次Meta分析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按照Meta分析的PICO原则。第一阶段,文献检索时间:建库到2017年12月。研究对象:化疗性静脉炎患者以及静脉输注高浓、高渗、高强刺激性药液患者。观察组为马铃薯片外敷患者,试验组为硫酸镁湿敷患者。Meta分析,第一阶段研究,涉及临床964例病例患者,其中马铃薯片组486例,硫酸镁组478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总体效应检验Z=5.37,P<0.01。第一阶段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马铃薯片外敷组防治总有效率优于硫酸镁湿敷组,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阶段,文献检索时间范围:建库到2022年1月。研究对象:静脉炎患者,涵盖化疗性静脉炎的患者。限定观察组Navitoclax核磁是新鲜马铃薯片外敷患者,试验组是50%硫酸镁湿敷患者。排除非随机对照研究或两个以上对照组,不限定静脉输液用药,以及患者年龄、病种和性别及外敷观察天数。第二阶段研究,临床病例患者1557例。新鲜马铃薯片组808例,50%硫酸镁组749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总体效应检验Z=10.34,P<0.01,第二阶段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鲜马铃薯片外敷组防治化疗性静脉炎总有效率优于50%CH-223191生产商硫酸镁湿敷组,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研究,探讨α-茄碱(α-Solanine)对临床常用的抗肿瘤化疗性药物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在进行Meta分析研究的过程中,通过采集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发现马铃薯内含有的马铃薯糖苷生物碱(Glycoalkaloid)具有良好的消除局部炎症,缓解疼痛、抗组织胺和抗变态反应作用。动物实验研究显示,能够明显抑制和缓解实验动物的水肿及炎症,有抗病原微生物、消炎镇痛、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药理学作用活性。分析马铃薯糖苷生物碱的有效成分,α-茄碱(α-solanine)和α-查茄碱(α-chaconine)占其总含量的90%以上,是其主要形式。其中α-茄碱具有抗肿瘤、抗微生物和抗寄生虫等广泛多样生物活性,但其潜在的药物活性和协同作用机制还不够深入,具有一定的研究应用前景。本实验研究中,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因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功能上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似且较易获得。实验研究分成四个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5-氟尿嘧啶组、α-茄碱组、5-氟尿嘧啶+α-茄碱组。空白对照组不加入任何刺激物,5-氟尿嘧啶组用终浓度为10 mmol/L的5-氟尿嘧啶刺激细胞24h,α-茄碱组用终浓度为5μmol/L的α-茄碱刺激细胞24h,5-氟尿嘧啶+α-茄碱组用终浓度为10 mmol/L的5-氟尿嘧啶和终浓度为5μmol/L的α-茄碱刺激细胞24h。24h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实验(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空白对照组和5-氟尿嘧啶组中GSDME和GSDMD的表达。24h后收集各组细胞,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将各组中GSDME、GSDMD和IL-1β进行表达。在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的结果中显示,5-氟尿嘧啶刺激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胞浆中的GSDME明显增多,但GSDMD并无明显变化。在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中结果显示,5-氟尿嘧啶刺激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GSDME和IL-1β的表达明显增多,但GSDMD的表达并无明显变化,α-茄碱可以抑制5-氟尿嘧啶刺激导致的GSDME、IL-1β的表达增多。综上所述,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提示,新鲜马铃薯片外敷有效预防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效果优于50%硫酸镁湿敷。实验研究中,5Biosorption mechanism-氟尿嘧啶可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表现为GSDME而非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增加;α-茄碱可以抑制5-氟尿嘧啶刺激导致的GSDME和IL-1β信号通路,减轻细胞炎症反应。α-茄碱的药用功效正在医药领域被进一步研究,深度挖掘,新鲜马铃薯片外敷防治化疗性静脉炎,既减轻患者的痛苦,又降低医疗费用,是中药经典传统方法在静脉炎防治方向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