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VEGF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3月~2022年8月期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PDR-NVG)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入组标准纳入研究23例(26眼),该研究经过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3此网站例(26眼)经2名有经验的眼科医生共同确诊,均为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同时伴有房角或虹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和不同程度的眼压升高。23例(26眼)术前均进行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前房角镜、眼部B超、OCT及眼底照相等检查。全部病人于本院住院期间经同一名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为:首先行acute HIV infection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注药后2~7天行23G玻璃体切割术,手术时结合眼底视网膜情况由术者选择C3F6惰性气体或者硅油充填手术,术中行充分的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对治疗前,治疗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的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眼压、视力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PDR-NVG患者术前与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分别为(42.54±18.80)mm Hg、(20.27±8.56)mm Hg、(19.96±7.32)mm Hg、(25.15±13.72)mm Hg、(26.92±12.49)mm Hg,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眼压显著低于术前眼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各随访时间之间比较,术后1个月眼压较术后1周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虹膜新生血管较术前明显消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天寻找更多、1周、1个月、3个月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对新生血管具有良好的消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