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我国65%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随着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的不断进步与深入,发掘更多的有利基因对水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建立饱和突变体库是发掘有利基因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还可以发掘新基因,丰富水稻的育种材料。本试验使用9个不同浓度的EMS溶液对长恢70的种子进行诱变,通过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分析筛选出一批不同类型的突变体,其中有部分突变体可以作为遗传研究材料,另一部分突变体可以直接作为优良的恢复系应用于育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0.4%、0.6%、0.8%、1.0%、1.2%、1.4%、1.6%、1selleck抑制剂.8%、2.0%这9种不同EMS诱变浓度下长恢70的发芽率和成苗率,发现在0.6%的浓度下的发芽率为56.0%,成苗率为15.4%,在0.8%的浓度下,发芽率为33.8%,成苗率为10.4%,而且在这两种浓度下都有较高的突变比例和比较丰富的突变类型。低于0.6%浓度的成苗率高但突变占比低,高于0.8%的浓度成苗率极低。最终确定长恢70最适的EMS突变浓度应在0.6-0.8%之间。2.在M_1中得到了297个变异苗,最终成苗284个,收获主穗上的种子,在M_2代种植成284个株系,根据性状表型筛选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突变体。其中有71个株系存在叶片变异,包括:白化、黄化、斑点、长叶、短叶、宽叶,窄叶、叶披、叶内卷;有57个株系存在株型变异,包括:多蘖、少蘖、分蘖角大、高杆、矮化;有63个株系存在生理变异,包括:早衰、早抽穗、晚抽穗、不育和半不育等;有4个株系存在品质突变,包括:垩白和粒型长宽比变异。其中变异占比最高的为育性突变和抽穗期突变。很多突变体不止有一个性状的突变,例如普遍叶色较浅的单株具有株高矮,抽穗期晚,穗形小的特点;大部分植株偏高的单株抽穗期较晚,结实率差。说明在突变体中存在一因多效的可能,部分突变体为新基因的发掘提供了遗传材料。在突变群体中筛选到了2株剑叶长度较野生型偏短,2株抽穗期较野生型提前,且其他综合性状特别是产量性状未发生明显改变的突变体。突变体的剑叶长度分别为26.9 cm和30.4 cm,比野生型长恢70(剑叶偏长)分别缩短10.3 cm和6.8 cm,是理想的剑叶长度,分别命名为M70-1、M70-2;另外2株抽穗期分别比野生型提前5天和11天,分别命名为M70-3、M70LXH254配制-4,其有可能成为优良的恢复系材料。3.使用区分水稻品种差异性的48对SSR分子标记进行检测,确定M70-1、M70-2、M70-3、M70-4变异单株均与长恢70没有差异,说明突变体均来源于长恢70。Oncolytic Newcastle disease virus通过基因芯片分析,确定野生型本身含有的主要优良等位基因在突变体中均有存在,没有发生突变,包含与产量相关的基因(Gn1a、q GW8、Sd1)、与米质相关的基因(GS3、ALK、Chalk5)、与吸收氮肥相关基因(TOND1、NRT1.1B)、盐渍耐性相关基因SKC1、育性恢复相关基因Rf2、广亲和相关基因S5、与抗病性相关基因(STV11、Pi5、Pia、Pid2、Pid3、Pita、Xa21)。4.将野生型长恢70和4个突变体分别与不育系C6S进行杂交测配,长恢70所配组合为国审稻春两优长70(编号20210222)。对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6S/M70-1在剑叶长度上与对照春两优长70相比极显著变短,在单株产量方面与对照相比极显著减少。C6S/M70-2在剑叶长度上比对照春两优长70显著变短,单株产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C6S/M70-3的抽穗期比对照春两优长70提前了2天,单株产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C6S/M70-4的抽穗期比春两优长70提前了5天,在单株产量方面与春两优长70相比显著下降,其余性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部分突变体材料存在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