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时间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证候的变化及临床结局,阐明介入前后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的动态转化规律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纵向研究设计,共纳入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共438例,其中气虚血瘀者211例,气滞血瘀者227例。所有入选患者行冠脉造影后应用Gensini评分对其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同时以介入前、介入后3、6、12个月为随访时间点,动态记录入选患者1年内的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证候变化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本组介入前比较,气滞血瘀组与气虚血瘀组介入治疗12个月后Genisini评分降低(P<0.01);气滞血瘀组与气虚血瘀组介入治疗后血瘀证积分均出现逐渐下降,以术后12个月时下降最为显著(P<0.01)。PCI治疗前后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两种证型之间可相互转化,以气滞血瘀向气虚血瘀的转化形式为主,气虚血瘀证成为ACS患者介Metabolism抑制剂入治疗后的selleckchem主要证候,术后6个月时这两种证候的转化最为频繁,且术后6、12个月时气虚血瘀患者比例较治疗前增加最为显著(术后6月χ~2=7.19,P=0.008;local immunotherapy术后12月χ~2=6.311,P=0.013)。ACS患者1年的临床预后与介入治疗前证型要素的分布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PCI治疗后气虚血瘀者1年内MACCE事件的发生率及累计风险明显高于术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者(分别为P=0.05;P=0.048),主要表现为非计划性再次血运重建事件的发生率及累计风险明显增高(分别为P=0.04;P=0.028)。结论 ACS患者的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证候可伴随PCI而发生动态演变,整体演变趋势为由实转虚,虚实夹杂,以气虚为主,且术后气虚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