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SCLB)获悉更多是世界玉米主产区最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异硫氰酸酯(ITCs)是十字花科植物产生的一种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对多种能够侵染十字花科植物的病原菌有强烈抑制活性,但是对于不能侵染十字花科植物的病原菌的抑制活性还medical faculty未见报道。高渗透甘油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HOGMAPK)途径是细胞感受外界高渗胁迫环境,进行信号转导,调控下游转录因子和靶基因表达的重要信号途径,其不仅参与到植物病原真菌对非生物逆境胁迫的响应,也参与多种生物逆境胁迫应答过程。组氨酸激酶(histidine kinase,HKs)作为信号受体蛋白,其在HOG-MAPK途径上游起作用。笔者研究表明,ITCs对玉米小斑病菌的营养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致病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抑制病菌黑色素合成酶和细胞壁降解酶的表GSK2118436体外达,而氧化还原平衡相关蛋白ChTrx2和ChNox1的缺失突变体表现对ITCs更为敏感。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联合分析,笔者发现AITC处理后的玉米小斑病菌中多个HKs以及HOG-MAPK途径核心激酶Ssk2、Pbs2和Hog1显著上调表达,可能是ITCs的作用靶标。通过构建以上基因的缺失突变体,明确敲除ChSSK2、ChPBS2和ChHOG1后都会对ITCs的敏感性增加,同时该通路在氧化胁迫、高渗胁迫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突变体对玉米的致病力都明显下降。笔者也发现组氨酸激酶编码ChNIK1基因的缺失后对A-ITC、戊唑醇和嘧菌酯等更为敏感,并且不同的组氨酸激酶都参与病菌适应多种胁迫和生长发育过程。这些结果表明HOG-MAPK途径以及其上游的组氨酸激酶在玉米小斑病菌响应ITCs胁迫和发育致病中有重要作用,能为新型杀菌剂靶标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