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土茯苓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土茯苓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的方法加以验证。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Diagnóstico microbiológicoTCMSP)检索并筛选出土茯苓的有效活性成分和对应作用靶点,运用OMIM、GeneCards数据库检索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疾病靶点。利用SRTING数据库构建成分-疾病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Cytoscape3.7.2软件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分析,经CytoHubbaselleck STM2457插件得到关键基因;利用DAVID6.8对EGFR抑制剂PPI网络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绘制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采用AutoDock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结果 共获取土茯苓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靶点117个,筛选后得到核心靶点10个hub基因,主要包括蛋白激酶1(AKT1)、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等。GO和KEGG富集分析分别获得513条和161条结果,主要涉及乙型肝炎、肝癌、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β-谷甾醇、柚皮素、薯蓣皂苷元、花旗松素可能是土茯苓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核心成分,其与抗HBV核心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能。结论 土茯苓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