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并评估右美托咪定辅助罗哌卡因行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Immune check point and T cell survival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对接受乳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术中应激水平、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而为右美托咪定的神经周围应用及乳腺癌患者的术后镇痛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60例,年龄28-65周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28 kg/m2,ASA分级为I级或II级。采用随机原则分为3组,每组20例。各组基于全身麻醉,给予不同的干预方式:C组(对照组):Laduviglusib作用术前不行神经阻滞预处理,需在切皮时追加0.1ug/kg舒芬太尼。R组(单纯罗哌卡因组):术前0.375%罗哌卡因20m L于术侧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术中不再追加舒芬太尼。RD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术前0.375%罗哌卡因和1.0 ug/kg右美托咪定的混合液20m L于术侧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术中不再追加舒芬太尼。所有患者均使用同一麻醉诱导方案,并以七氟烷和瑞芬太尼为主进行麻醉维持,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且三组的镇痛泵配药方案一致。记录数据:主要指标:(1)术后2h(T4)、术后6h(T5)、术后12h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exidartinib-plx3397.html(T6)、术后24h(T7)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次要指标:(2)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3)手术、麻醉、拔管等事件的持续时间以及术中镇痛药、血管活性药使用量。(4)麻醉前(T0)、插管后即刻(T1)、开始切皮即刻(T2)、拔管后即刻(T3)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及心率(heart rate,HR)。(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一般资料、手术及麻醉时间、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量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D组的拔管时间较其他两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C组舒芬太尼消耗量最高,RD组瑞芬太尼消耗量最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变化:T2时刻,C组的MAP、HR较R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刻,RD组的MAP、HR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组在T3时刻相较同组T0时刻,MAP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HR在T2时刻最低,且T3时刻较T0时刻明显升高(P<0.05)。术后VAS评分:整体来看,每组在不同时刻的VA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时间的变化,VAS评分先升高再降低(P<0.05)。任一时刻不同组间VA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D组在任意时刻的VAS评分较同时刻其他两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4、T5时刻,C组VAS评分高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进行镇痛补救。不良反应: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反应,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对于接受乳腺癌手术的患者,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前锯肌平面阻滞较单纯罗哌卡因前锯肌平面阻滞效果更好。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1)有效减少术中阿片类镇痛药的消耗量,缩短拔管时间;(2)减轻机体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变化;(3)延长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提高术后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