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胃淋巴上皮瘤样癌术后的临床特征、生存及预后分析

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胃淋巴上皮瘤样癌是胃癌的一种罕见病理组织类型,其发病率低,占胃癌的1-7%,目前有不少研究对它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做了分析,但关于其治疗方案目前尚无统一共识,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疗效分析也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估胃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胃淋巴上皮瘤样癌有无辅助化疗时的生存结局,及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用于胃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根据纳排标准回顾性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胃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辅助化疗方案及生存结局,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使用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63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2岁,男性患者居多(90.5%),96.8%的患者EBV编码的小RNA(EBV-encoded small RNA,EBER)呈阳性,肿瘤部位以胃体(41例,65.1%)多见,病理分期主要以II期(28例,44.4%)和III期(19例,30.2%)为主。根据有无应用辅助化疗方案将患者分成两组(无辅助化疗组28例,辅助化疗组35例),T分期(P=0.049)、N分期(P=0.001)、肿瘤分期(P=0.001)、神经侵犯(P=0.023)、CA125(P=0.024)、PD-L1(P=0.014)在两组患者中具有bioheat transfer统计学差异;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无辅助化疗组和辅助化疗组患者的2年DFS率(91.7%vs.84.4%)、2年OS率(95.2%vs.94.0selleck产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DFS和OS无统计学差异(p=0.198、p=0.423);进一步分析了II期、III期、II/III期、I/II/III期患者在有无辅助化疗时的生存时间差异,结果未发现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407,p=0.949,p=0.631,p=0.760)。接着分析了I/II期与III/IV期患者的DFS和OS,以及有无脉管癌栓对患者DFS的影响,结果示I/II期与III/IV期患者的DFS、OS无统计学差异(p=0.128、p=0.210);脉管无癌栓较脉管可见癌栓的患者具有更好的DFS(p=0.038)。在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中未观察到影响DFS的有统计学意义的预后因素,也未观察到影响OS的预后因素。在35例予以辅助化疗的患者中,以铂类化疗药物为基础的有23例、以紫杉醇类化疗药物为基础的有9例,将应用铂类化疗药物和紫杉醇类化疗药物的患者进行比较,生存分析未发现两组患者在DFS和OS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189,p=0.134);两组患者的2年DFS率分别为89.8%、75.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10),2年OS率分别为87.5%、88.9%,也无统计学差异(p>0.50)。单因素和多因素PF-6463922说明书分析均未发现影响辅助化疗患者DFS和OS的预后因素。结论:GLEL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在中老年、男性患者中多见;肿瘤位置多位于近端;分期以II、III期多见;淋巴结转移率低;在总人群中,生存分析在有无应用辅助化疗组中无统计学差异,脉管无癌栓较脉管可见癌栓的患者具有更好的DFS,预后分析中未观察到影响患者DFS和OS的预后因素;在辅助化疗人群中,辅助化疗方案对DFS和OS均无统计学差异,也未观察影响辅助化疗患者DFS和OS的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