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肝源性干细胞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人肝源性干细胞(human liver-derived stem cells,HLSCs)对结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CRLM)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通过检测HLSCs治疗后CRLM小鼠模型肝功能变化,比较不同组小鼠脾脏、骨髓中免疫细胞含量,对小鼠肝组织中肿瘤相关介质定量分析,探Temple medicine讨HLSCs是否对CRLM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法将雄性、SPF级6~8周龄的30只C57BL/6小鼠随机归入空白对照组(N组)、模型对照组(M组)以及HLSCs治疗组(S组),通过异氟烷吸入麻醉后,对M组和S组小鼠脾被膜下注射小鼠结肠癌细胞(MC38)形成肝转移模型。对S组每周进行2次腹腔移植HLSCs,同时对N组及M组注射等量PBS溶液。干预2周后,观察M、S组小鼠肝转移瘤的生长情况,测3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含量,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中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和脾脏中T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变化,并对小鼠肝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VEGF、MMP2表达量变化。结果:3组间对比,N组实验动物的肝脏显示鲜红色,具有光滑表面。M组动物的肝脏变大,并且能够发现明显肿瘤浸润现象;相比M组,S组动物的肝脏肿瘤浸润明显减轻;小鼠血清ALT、AST水平、骨髓中MDSC及脾脏中CD8+T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变化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N组对比,M组小鼠的血清中ALT、AST含量明显升高(P值均<0.05),与M组相比,S组小鼠的血清中ALT、AST、骨髓组织中MDSC明显低于M组(P值均<0.05);脾脏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及M1型巨噬细胞明显高于M组(P值均<0.05);M组小鼠的VEGF和MMP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组(P值均<0.05),S组的VEGF和MMP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M组(P值均<0.05)。结论: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成功地检测了不同组Ceralasertib小鼠脾脏及骨髓中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及MDSC相关免疫细胞的水平,发现HLSCs可以提高小鼠脾脏中CD8+T淋巴细胞及M1型巨噬细胞含量,并显著降低骨髓中MDSC含量来发挥对结肠癌肝转移瘤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我们对HLSCs抑制CRLM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MRTX1133础,为我们对CRLM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