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氢吗啡酮缓释镇痛在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剂量氢吗啡酮缓释镇痛对于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术后镇痛的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改善术后躁动的情况,探讨硬膜外缓释镇痛的合适氢吗啡酮剂量。方法:选取2022年(01月-11月)赣州CP-456773小鼠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符合条件拟行老年腰椎融合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30例,行常规麻醉诱导与维持。于切口缝合前在硬脊膜上留置一块浸润好的明胶海绵(6cm×2cm×0.5cm)进行硬膜外缓释镇痛,分别吸取了 0.3mg盐酸氢吗啡酮2.5ml(A组)、0.45mg盐酸氢吗啡酮2.5ml(B组)、0.6mg盐酸氢吗啡酮2.5ml(C组)及0.9%生理盐水2.5ml(D组),其中0.3mg盐酸氢吗啡酮组(A组)因术中大出血剔除2例,0.45mg盐酸氢吗啡酮组(B组)因术中大出血剔除1例,最终0.3mg盐酸氢吗啡酮组(A组)28例、0.45mg盐酸氢吗啡酮组(B组)29例、0.6mg盐酸氢吗啡酮组(C组)30例、0.9%生理盐水组(D组)30例。术毕接入静脉镇痛泵,所有静脉镇痛泵配方一致(舒芬太尼2ug/kg+地塞米松0.2mg/kg+0.9%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背景剂量为0.5ml/h,患者自控镇痛(PCA)剂量为2ml,锁定时间为20min,当患者VAS评分大于4分时,可自行按压进行单次自控镇痛。患者自然苏醒达到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术后进行随访,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术后2h、6h、24h、48h、72h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价,使用Ramsay 评分对患者术后2h、6h、24h进行镇静效果评价,并记录麻醉诱导前和术后2h、6h、24h的平均动脉压(MAP)以及术后48h内PCA追加次数、术后不良反应、术后肛门排气和住院时间。结果:四组腰椎融合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之间的实验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1.盐酸氢吗啡酮组(A、B、C组)患者术后2h、6h、24h、48h、72h的VAS评分及48h Bioresearch Monitoring Program (BIMO)PCA次数均明显低于0.9%生理盐水对照组(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和C组的VAS评分及48h PCA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且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腰椎融合手术患者在术后24h的Ramsay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C组在术后2h及术后6h的Ramsay评分均明显高于0.9%生理盐水对照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腰椎融合手术患者在麻醉诱导前的平均动脉压(MAP)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在术后2h、术后6h的MAP明显低于对照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selleck Ipatasertib义(P<0.05),B组和C组在术后2h、术后6h及术后24小时的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与C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患者在术后72h内均未发生呼吸抑制的情况,其它不良反应中,四组患者的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比发现盐酸氢吗啡酮增加了皮肤瘙痒的发生情况,且随着剂量增加,头晕嗜睡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其中C组的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四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情况比较:四组之间的患者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氢吗啡酮组(A、B、C组)较于对照组(D组)具有更高的患者的镇痛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与C组的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B组与C组之间的镇痛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氢吗啡酮硬膜外缓释镇痛可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及术后躁动情况,提高患者满意度,且0.45mg盐酸氢吗啡酮硬膜外明胶海绵缓释镇痛是老年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合适剂量,在保证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不良反应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