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杀虫剂蒙氏桨角蚜小蜂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多食性害虫,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Alpelisib纯度是烟粉虱的优势专性寄生蜂。本研究利用线粒体mt DNA 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天津市7个地区10个地理种群的桨角蚜小蜂进行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测定嗪虫唑酰胺、双丙环虫酯和氟雷拉纳三种杀虫剂对烟粉虱优势寄生phage biocontrol蜂的室内毒力,并根据选择毒力指数对蒙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mundus进行安全性评价,探究这三种杀虫剂在亚致死浓度(LC_(15))和致死中浓度(LC_(50))水平下对蒙氏桨角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明确这三种杀虫剂对MED烟粉虱以及对桨角蚜小蜂温室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天津桨角蚜小蜂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在天津武清、静海、宁河、宝坻、北辰、西青6个地区采集到73头蒙氏桨角蚜小蜂,在西青、静海、宝坻、蓟州4个地区采集到18头未命名桨角蚜小蜂。蒙氏桨角蚜小蜂6个地理种群中,宝坻区种群遗传分化系数最高,静海区最为保守;未命名桨角蚜小蜂4个地理种群中,宝坻区种群内遗传分化指数最高,而蓟州区种群最为保守。序列分析定义了13种蒙氏桨角蚜小蜂单倍型和14种未命名桨角蚜小蜂单倍型。其中,蒙氏桨角蚜小蜂单倍型MHap_1、MHap_2和未命名桨角蚜小蜂单倍型SHap_1发生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可认为是各自种群中较为原始的优势单倍型,各个地理种群之间既有基因交流,又存在遗传分化的现象。错配分析结果表明,蒙氏桨角蚜小蜂种群在天津地区稳定存在,未命名桨角蚜小蜂种群存在时间较短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遗传变异能力。(2)三种杀虫剂对蒙氏桨角蚜小蜂室内毒力测定及安全性评价蒙氏桨角蚜小蜂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依次为:氟雷拉纳>双丙环虫酯>嗪虫唑酰胺。选择性毒力指数表明,嗪虫唑酰胺和双丙环虫酯对蒙氏桨角蚜小蜂均为正向选择性,氟雷拉纳对蒙氏桨角蚜小蜂为负向选择性。(3)三种杀虫剂对蒙氏桨角蚜小蜂生物学特性影响嗪虫唑酰胺、双丙环虫酯和氟雷拉纳的亚致死浓度(LC_(15))和致死中浓度(LC_(50))对蒙氏桨角蚜小蜂具有一定的影响,除嗪虫唑酰胺LC_(15)处理外,嗪虫唑酰胺、双丙环虫酯和氟雷拉纳LC_(15)和LC_(50)剂量下,蒙氏桨角蚜小蜂均出现寿命显著缩短现象;蒙氏桨角蚜小蜂雌成虫在嗪虫唑酰胺和双丙环虫酯处理下寄生率显著降低,而氟雷拉纳LC_(50)处理下,雌成虫寄生率显著上升;嗪虫唑酰胺和双丙环虫酯均导致蒙氏桨角蚜小蜂后代发育历期显著延长,氟雷拉纳LC_(15)剂量下对后代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双丙环虫酯和氟雷拉纳LC_(50)剂量下均导致小蜂后代羽化率显著降低,而嗪虫唑酰胺对小蜂后代羽化率无显著影响。(4)三种杀虫剂对蒙氏桨角蚜小蜂及MED烟粉虱温室种群动态的影响田间3种杀虫剂对MED烟粉虱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依次为:嗪虫唑酰胺>双丙环虫酯>氟雷拉纳;嗪虫唑酰胺、双丙环虫酯和氟雷获悉更多拉纳作用于桨角蚜小蜂种群后,均导致桨角蚜小蜂温室种群数量大幅减少,氟雷拉纳对桨角蚜小蜂温室种群数量的影响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