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基于手术切口的多点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背景及目的: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比传统手术方式,腹腔镜下实行胃癌手术已成为趋势。腹腔镜虽然创伤小,但手术刺激并未明显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仍然较多,患者术后疼痛依旧比较强烈。先前研究表明术中大剂量瑞芬太尼的使用会增加急性阿片类药物的耐药性,导致痛觉过敏,使患者术后镇痛需求增加。此外,围术期镇痛不足又可能会影响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因此,如何做好围术期的镇痛依旧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前在临床麻醉中,全身麻醉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ectus sheath block,RSB)在腹部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既往也有文献报道RSB对腹部手术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并未明显减少,术后镇痛效果也不是十分明显。我们前期研究表明基于手术切口的肋间神经阻滞可以明显减少单孔胸腔镜手术术中阿片药物的使用量,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因此AY-22989核磁本研究进行一项初步研究,旨在观察基于手术切口的多点腹直肌鞘阻滞(incision-based rectus sheath block,IBRSB)是否能减少腹腔镜胃癌根治术(laparoscopic-assisted radical gastrectomy,LAG)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的使用量,提高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方法:1.研究对象及分组:选择本院择期行LAG的患者共76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联合IBRSB组(IBRSB组,n=38)和单纯全身麻醉组(C组,n=38)。2.麻醉方法: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接受多模式镇痛的静吸复合麻醉。IBRSB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多点IBRSB,注射0.4%罗哌卡因共40-50ml。C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多点IBRSB,注射生理盐水共40-50ml。3.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的消耗量。次要观察指标:麻醉恢复室期间、术后6、12、24和48小时的VAS疼痛评分。术后24和48小时使用PCA镇痛泵用量。两组患者手术和麻醉时间、术中丙泊酚及舒芬太尼的用量、术后睁眼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中知晓发生率、术后谵妄发生率、术后PACU停留时间、术后不良反应、术后第一次肛门通气时间、术后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补救镇痛药、术后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手术方法、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统Pathologic nystagmus计学差异。主要指标:IBRSB组患者手术中瑞芬太尼的消耗量显著低于C组(P<0.001)。次要指标:IBRSB组患者在PACU休息时、术后6、12、24、48小时的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术后24和48小时PCA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氟比洛芬酯的用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IBRSB组术中舒芬太尼的消耗KPT-330使用方法量显著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术中丙泊酚消耗量及晶体输注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IBRSB组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第一次肛门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IBRSB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明显高于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基于手术切口的多点腹直肌鞘阻滞可有效减少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消耗,促进患者术后快速苏醒,提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和满意度,可供临床参考。